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7 毫秒
1.
将适当比例的酸和碱的水溶液混合,将会发生一种化学反应,其结果使酸和碱的性质都消失.因为决定酸性的氢离子和决定碱性的氢氧根离子结合成为中性的水分子.这个化学过程叫做中和反应.对于强酸和强碱,如盐酸和氢氧化纳,因为它们在水中几乎完全电离,不存在电离平衡,若将等当量的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则等当量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完全结合成水分子,溶液呈中性.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中和反应进行到底,不存在反应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一些基本概念: 1、电解质及电离度 在溶解于水或熔化时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反之叫非电解质。电解质离解成能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当达到平衡时,电解质在溶液中已经电离的分子数与溶质分子的总数(即原有分子的总数)之比,叫做电解质的电离度,常用百分数表示,即电离度  相似文献   

3.
离子共存问题,能全面考查学生对物质性质的掌握情况,其综合性强,题型灵活多变。因此,离子共存题常常出现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习题中,也频频出现于全国高考及成人高考试题中,学生对此类习题,往往失分较多。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现简单总结归纳如下,供同行参考。1离子存在条件解析: 离子间经常发生复分反应、双水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以及配位反应等,因此,凡是相互之间能发生以上类型反应的离子,肯定将不能大量共存。一般大致有以下几种:1.1强酸性(H+)溶液: 凡是能与H+反应的弱酸根离子、易分解酸的酸根离子、…  相似文献   

4.
在处理酸碱平衡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遇到有关两性物质溶液氢离子浓度的计算问题。所谓两性物质,就是在溶液中既起酸的作用(提供质子)又起碱的作用(接受质子)的物质。两性物质包括弱酸弱碱(如NH_4Ac)、多元酸的酸式盐(如NaHCO_3、NH_4HCO_3)和氨基酸(如NH_2CH_2COOH)等,多元酸的酸式盐有酸式金属盐(如NaHCO_3)和酸式铵盐(如NH_4HCO_3)两种。对于一元弱酸弱碱盐NH_4A,其水溶液中的H~ 浓度采用下式来计算:  相似文献   

5.
炒菜后粘附在锅里的油脂,由于受到加热和来自锅本身能加速氧化过程的铁或铝离子的作用,以及食物中的酸、碱、盐的作用,很快就会发生水解酸败或氧化破坏,变成带有恶味和霉性的类脂物。如果锅里遗留有这种类脂物,再炒菜时不仅会使菜的味道变劣,而且吃了对身体有害。研究表明,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吃了这些有毒的类脂物,都会产生食欲不振、体质变差和生长发育迟缓等症状。因此,在炒完菜后,趁锅身还热,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离子反应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文准备从离子反应的定义、离子反应的条件和方向以及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关系等方面,对现行统编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一.离子反应的定义中学课本对离子反应的描述是:“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它指的只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复分解反应和少数离子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但对下列反应:  相似文献   

7.
讨论金属单质与水溶液体系中酸和碱作用过程的热力学问题.用酸碱溶剂理论探讨金属的酸碱性质,指出金属单质在与酸和碱的反应过程中总是作为碱;两性金属的酸性是由相应的金属离子或其相应的氢氧化物所决定,确定某金属是否具有两性性质,不能根据它是否溶于酸和碱,而应根据其溶解过程中溶液酸碱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一直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还是高考的一个热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有关离子方程式的问题,要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或判断一个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可着眼以下几个方面: 一、化学式表达要正确 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只写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弱电解质(弱酸、弱碱和水)、难溶物质、气体和氧化物,用分子式表示。  相似文献   

9.
用RAS法预见含氧酸及其阴离子酸性强度,需要首先求出它们的RAS值。分子酸的RAS值等于分子中氧原子数与可被置换的氢原子数之差,或等于非羟基氧原子数;含氧阴离子的RAS值等于分子酸的RAS值与阴离子所带电荷的代数和,或分子酸的非羟基氧原子数与阴离子所带电荷的代数和。然后根据式PK=7-(RAS值)×5来粗略地估计该分子酸及阴离子的PK值。应用RAS法还可以预见某种含氧阴离子能否发生水解反应;水溶液中Brφnsted—Lowry酸-碱反应的产物和程度;某种难溶盐能否为强酸溶解。  相似文献   

10.
判断几种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否长期大量存在被称之为离子共存型题。这类题,知识容量大,网络化程度高,综合性强,涉及到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络合反应、有机反应等反应,是高考重点知识点之一。从1988年都被列为高考必考题,重现率为100%。解答这类题,必须明确。所谓几种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长期大量存在,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化学反应,若离子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共存。  相似文献   

11.
过二硫酸盐与锰 (Ⅱ )盐所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在极少量的金属离子存在下 ,反应速率明显加快。实验表明 ,除Ag+离子外 ,Cu2 +、Zn+都具有催化作用 ,加热可以使反应加速  相似文献   

12.
以法理学中的自由概念为标准,将卢梭的公意理论和哈耶克的自由观这一对相互对立的理论,置于“自由”这一纬度之上并通过对不同传统影响下的自由产生问题、自由可否转让,自由与法律的关系等方面的剖析,揭示出卢梭与哈耶克在阐述观点时是怎样凭借其对“自由”的论述逐步建构起自身的理论体系的,进而分析出他们迥异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13.
溶剂影响酸碱强度的最重要的性质是其本身的酸碱性.在水溶液中,高氯酸、硝酸和盐酸都视为“强酸”,因这些反应HCI+H_2O——→H_3O~++CI~-(强)HNO_3+H_2O——→H_3O~++NO_3~-等(强)都必然从左向右100%地进行·水作为溶剂不区分这些酸的固有强度,因水虽然比这些共轭碱阴离子(CIO_4~-、NO_3~-、CI~-等)的碱性强些,但仍然是弱碱。因此,在水中,这些酸被拉平到与溶剂化质子 H_3O~+的同祥强度;这 H_3O~+离子是能够存在于水溶液中的最  相似文献   

14.
有的同学会为这样的问题惊奇:老师布置的作文有时往往写不好,自己要写的文章反而会写得不错。 有的知名的作家中篇、长篇一部接一部,可是,对刊物命题之作会认为是难题,甚至对是否能成佳作也有焦虑。 有的教师常为这样的学生而难过:平时作文成绩优良,考试时却成绩平平,甚而名落孙山。 心境与作文的关系如何?命题作文与自由写作有何不同?文章写得好跟顿悟思维有何关联?怎样培养、控制最佳临场作文心理?如何当堂快速构思?……一个个问题在脑中翻滚、盘旋。  相似文献   

15.
从热力学的角度论述了耦合反应发生的条件—△rG <0 ,讨论了耦合反应在中和、水解、难溶的电解质的溶解和氧化还原等基本反应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盐类水解是高中《化学》(选修4)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习“化学平衡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弱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溶液的pH等相关基础知识之后,对于盐类特性深入了解的继续。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资源使教学重点(盐类水解实质)、教学难点(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写书)各个突破,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盐类水解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无机含氧酸分子中氧原子数与可被置换的氢原子数之差来决定无机含氧酸的相对强度(RAS值),根据公式 PK_1=7-(RAS)×5粗略估计该分子酸的PK_1值,并应用RAS法预测:某种含氧阴离子能否发生水解反应,水溶液中Brφnsted-Lowry酸碱反应的产物和程度,某种难溶盐能否为强酸溶解等。  相似文献   

18.
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有多种方法,氧化数法(电子转移法),双方互定系数法(交叉配平法),矩阵法(待定系数法),离子——电子法。其中,矩阵法对配平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较为得力,对一般方程式的配平则显得比较麻烦。氧化数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它适用范围广,可以不限于水溶液,在非水和高温下的情况都可使用。双方互定系数法,以氧化数法为基础,依据氧化剂和还原剂双方氧化数的变化来互定对方的系数,它是氧化数法的发展,比较简便。此两方法的配平关键步骤都是求氧化  相似文献   

19.
应该说任何一种酸都具有氧化性。从酸与活泼金属的反应M nH~ =M~(n ) (n/2)H_2中可以看出,在反应中金属原子M失去电子,氢离子(H~ )在反应中获得电子,作为提供氢离子(H~ )的酸在这类反应中失去了电子,为氧化剂,这表现了酸的氧化性。可是,我们在中学教学中,常说的酸的氧化性不是从氢离子(H~ )被还原的角度来说的,而是指酸分子的整体或酸根而言的,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在教学中如何把浓硫酸,浓硝酸和稀硝酸具有氧化性,而盐酸和稀硫酸不具有氧化性讲清楚,这个问题十分重要,下面就这方面的问题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不锈钢炊具以其造型新颖、易洗耐用等优点而深受家庭喜爱,但如果使用不当,时间一长,也会影响身体健康。那么,使用不锈钢炊具应注意什么呢?不宜长时间地存放油、盐、酱、醋及菜汤、肉菜等。因为此类食品含有电解质,长期存放,不锈钢会与电解质起化学反应,使有毒元素析出。不宜煎中药。在加热下,中药里的生物碱、有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