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由于两种文化系统的差异性,跨文化传播的受众与源语受众在接受质量和接受层面上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解读。译员作为跨文化传播和解读的中介,需要分析文化的不同层面并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以帮助国外受众在接受质量上尽量实现等值解读,在接受层面上能够尽量超越信息层面。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传播,而诗歌翻译则是情感、美学信息的跨文化传播。由于中西文化审美差异必然阻碍两个人群相同审美体验的产生,并进而影响译介传播效果,因此,在诗歌翻译的审美传达中,文化传播美学具有不容忽视的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化多元主义"是当代全球状况的结构性特征,"全球本土化"所呈现的核心问题具有鲜明的跨文化意味.文化的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同质化,"全球本土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表征,文化的民族化和世界化以及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总是共生并存的.文学是文化的表现,跨文化研究具有整体主义立场和对话精神.文学理论的跨文化研究是对中西二元模式的超越,追求的是审美与文化以及自律与他律的结合,最终实现中西方文论的平等对话.跨文化的间性研究与外推策略,对文学共同性的探讨是借异识同,目的是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寻求文学理论新的生长点,最终建构起世界性诗学体系.  相似文献   

4.
浅议中西文化的内在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系统整体”的文化,由于其具有的强烈民族特性,而使中西文化具有差异性。其差异性表现在多个方面,本文试图从文化的内在特性入手,主要从文化结构模式、思维模式、审美模式、行为模式四个方面进行粗浅比较,从而使中国与西方国家能本着彼此尊重对方的精神,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交流,跨越因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5.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对外传播中,由于文化传播者和文化受体各自文化的差异性而引起传播障碍和接受障碍,从而导致文化误读现象的产生。本文试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阐释文化误读现象的定义与分类,分析其存在的不可避免性和合理性及理解与解决文化误读现象的有效途径,希望能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现象有较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近两百年以来西方世界翻译和出版了不少中国古代爱情诗。西方编选者以自己的诗学标准对中国诗歌文本进行选择、翻译和阐释,以翻译选本的方式呈现,使其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中国古代爱情诗翻译选本在西方世界的译介、传播和接受涉及如下问题:输入者的时代环境、编选者的情感差异、接受者的美学取向、中西方的伦理歧异以及不同文化系统的性别认同。分析编选者主体对中国古代爱情诗的阐释依据,剖析具体文学文本与文化现象背后的跨文化传播机理,可以为中国文化的跨文化阐释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7.
李萌羽博士于2008年赴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对传播学系的资深教授克罗伯特.圣.克莱尔博士做了深度访谈。访谈内容包括语言及网络在知识传播中的重要性、中美文化喻体的差异性、中美跨文化传播学发展状况、全球化与文化传播、中美视觉传播的差异性以及"文化网络"和"具身认知"等理论内涵阐释。访谈对我们从深层次上理解文化、语言、传播等问题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8.
科学知识的“地方性”不仅指知识产生、形成以及辩护的“地方性”,还应包括科学知识在跨文化传播中所渗透的诸如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地方性”。李之藻所处的社会文化传统,所持的文化立场以及其自身的知识储备与科学素养都影响到其对《浑盖通宪图说》与《同文算指》的选构与编译。因此,科学的跨文化传播是一个知识在“地方性”因素参与下的再建构过程。这一再建构过程说明“中心—边缘”式科学传播模式是有失偏颇的,同时还反映出儒家文化在学习与接受异质文化中呈现出的某些特性。  相似文献   

9.
媒介文本的跨文化传播过程是媒介文本的意义在异质文化间流动的接受过程,意味着话语文本在一种文化系统中编码,而在另一种文化系统中解码,其所遇到的现实挑战主要体现为文化差异,从而使得媒介文本在跨文化传播中遇到交流障碍或者产生文化误读甚至是文化偏见.分析探讨了文化差异在媒介文本跨文化传播中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认为如果要提高跨文化传播的效果,就要正视和了解文化差异,调整媒介文本的叙事策略,适应不同文化语境下受众的理解习惯,以适应受传者不同的文化背景,从而实现积极有效的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0.
文化敏感与广告跨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广告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着两种极致的不利于信息传播和沟通的现象,一是广告创制者的文化麻痹,二是广告接受者的文化过敏。文化麻痹的根源在于创制者的资本傲慢及文化自大,随意夸大品牌和市场的力量,漠视所在国接受文化语境的特殊性。文化过敏则源于接受语境的过度防御心理和闭关自守的文化部落主义心态。为了提高广告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创制者和接受者需要从不同的方面提高自身文化的理性意识,培养各自的文化敏感性,以达成双方平等对话,信息互通的理想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1.
实行宪政是现代国家的根本标志,宪政事实上是一种平衡机制。成熟的宪政不仅是各种对立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发展结果,而且本身就是使各种对立要素达成某种程度均衡的制度机制。宪政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平衡。而要实现这种平衡,分权制衡便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文章对分权和制衡这一制度的历史沿革作简要介绍,并剖析其对近代世界各国宪政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俄两国互办“国家年”活动是两国关系史上的创举,极大地推动了双边各层次宽领域的经贸交流。然而,“国家年”活动的举办可能不会很快给两国贸易带来任何具体的效果。针对当前中俄经贸合作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全面分析了两国经贸合作的态势,提出了日益凸显的两国贸易不平衡与贸易摩擦问题将具有长期性等观点,并对维护我国对俄贸易产业经济安全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3.
理论分析框架的整合不仅是比较教育学理论发展的基础路径,也是当代比较教育研究不断完善自身体系的价值追求。比较教育研究中的两大理论分析框架——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前者强调运用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概括出整个教育系统的一般普遍规律,后者侧重采用本土化的研究方法为特定教育对象的发展提供决策服务。二者的比较加强了比较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建立包容、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不断促进比较教育研究体系的整合。  相似文献   

14.
论高校学报编校一体之得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校对的工作量、编辑的文化素质、编校联系、学报编校的特殊性、减少编辑工作失误、校对工作的发展等方面来看,高校学报编校一体,是可能而合理的,甚至可以说是有利的。但也存在有忽视校对工作的学科和术科价值之嫌,编辑校对知识与技能缺乏、因熟悉校对内容而导致校对失误,对编辑工作的负面影响等一些问题和缺憾。在实际工作中,应采取一些针对性措施,扬长避短,使编校一体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15.
在以牛粪为原料的堆肥试验过程中,加入生物活性水,具有消除臭味、缩短发酵时间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①从温度变化的角度来看,牛粪、鸡粪、猪粪以7:2:1配料比例搭配,加入生物活性水进行堆肥效果最好.②生物活性水的加入使堆肥过程的pH值稍有下降,减少了NH4 -N的挥发损失,使养分得到保持.③加入生物活性水后的堆肥产品,对植物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制。英汉思维方式的不同表现在对文化、情感和喻体等感知方面的不同,也表现在对时间、空间、色彩和方位等取向上的不同。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比较翻译时英汉思维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是现今社会人权建设道路上的一大障碍。当前,在推进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诣社会建设过程中,整个世界妇女儿童的人权建设也取得了新的成就。但妇女儿童相对来说仍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许多权利仍被排斥在人权之外,妇女和儿童的人权在许多情况下被漠视和侵害,这些均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相容。由此可见,要顺利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人权事业的发展,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究了我国各时期具有不同代表性的档案虫霉防治技术,就档案保护技术的利弊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古代档案虫霉防治技术在当时科技条件下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具有代表性;许多虫霉防治技术的经验是利多于弊的,且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许多方法和原则蕴含着当今档案虫霉防治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报专业化、集团化发展的设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学报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和现有职称评定制度下已面临多种困境。走专业化、集团化道路是高校学报与世界接轨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组建高校学报集团,可以分两步实施,国家出版行政管理部门须在组建中起到重要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环境权在国际上普遍定义为人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我国学术研究及地方立法基本也是这种观点。这一定义是西方"主―客"两分思维方式和片面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物,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思想。"环境中心主义"倡导的自然的权利、动物的权利,也不可取。环境权应定义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权利,包括人享有良好环境、享有损害赔偿等请求权的财产性权利和通风、采光、瞭望、享有清洁空气、安宁等具体人格权,也包括对环境和生态文明的建议、监督、参与环境管理的政治权利及后代人视为享有的环境权。在环境权反思重构视阈下,我国应实行旅游兴国、自然再生、促进生物多样化的绿色化政策,制定景观法、自然再生促进法、产品包装回收利用法等绿色化法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