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卷首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句妇孺皆知的名言,已经延伸为中国人的好客尚礼之道。中国被世人誉为"礼仪之邦",好客之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社会生活,直面政治经济。近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好客中国"已被纳入国家国际形象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传统水利秩序的基本理念是“均水”。但是民间水利秩序会受到权力、宗族和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制约。以山西四社五村的用水差序为例,主要分析导致和维护“不均”水利秩序的文化传统因素,也就是礼治秩序当中的“礼”的等级规范性使得用水不均在文化传统上被认可。“礼”的人伦、亲情特征给不平等的水利秩序带上亲缘家族的色彩。还有“礼”要求人们自觉顺应伦理秩序,提倡“不争”的规范也对维护差序水利秩序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古推行以礼治国,被誉为"礼仪之邦".《礼记》中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服装是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的重要呈现,是礼制的重要载体. 《左传》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充分说明,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服制辅佐国家治理、引领礼仪风范.习近平总书记在...  相似文献   

4.
薛小林 《中国民族》2023,(10):53-57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华文化之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支撑。夏商时代国家产生,文明肇兴,自此,“礼”在政治权力的运作以及日常生活秩序的维系中,逐渐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正是经由礼治,中国社会才逐步走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圣人孔子就将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对高尚道德的追求寄寓在这个“礼”字当中。他向学生传“礼”,通过孔门后学著述、传承,最终形成了典籍《礼记》。“物格而后知至”“致广大而尽精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至今,许多耳熟能详的格言警句都出自《礼记》。它们朗朗上口、意味隽永,是先贤思想智慧之大成,也让我们得以鉴古知今,从中汲取安身立命的处世之道,并领会我们民族的生活理想与精神特质。“礼,时为大”,这是华夏文明厚重的文化底蕴,也是中国人独有的民族凝聚力。让我们打开《礼记》,阅读这部多角度、多层次探究中华礼乐文明奥蕴的典籍,领略中华礼仪之美。  相似文献   

5.
李小芳  罗木散 《民族学刊》2022,13(6):55-63, 144
凉山彝族传统社会对疾病没有明确的医学知识分类系统,医疗活动通常是信仰、仪式等文化实践过程的一部分。当地常见的“斯色那”疾病在传统毕摩文化体系中被认识、理解以及治疗,毕摩经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其来源、症状和治愈措施,成为彝人理解身体疼痛和病变的重要路径。“斯色那”虽是一种有关地方疾病的传统话语,但在当代社会的医疗实践中呈现出相对宽泛的定义和多元化的内容。彝人将许多外显的身体病变症状纳入到“斯色那”范畴,并以大致相同的疾病观点进行解释,“斯色那”如今是当地人在现代社会与不同疾病遭遇后产生的具有动态性的疾病理念。多元化的疾病理解方式既缓解了特定疾病给患者带来的“污名化”问题,构建良好的就医环境,同时也是患者及其家属寻求被治愈的不同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
作为冷兵器时代杀伤力最强的兵器,弓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制作传统弓箭的技艺由来已久,并在中国古籍中多有记载。传统弓箭不仅是冷兵器中最具杀伤力的射远武器之一,也是古人们举行“射礼”的工具和武举考试中一项最重要的内容。但至清末,随着近代火器的引进,弓箭渐渐失去了其射远武器的主导地位,在民间的制作使用也日渐衰微。近日,记者有幸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间居民小平房里,见到了“聚元号”弓箭铺第10代传人、满族弓箭制作师——杨福喜。杨福喜今年48岁。虽说他留了一脸浓密的络腮须,也无法掩饰他“不惑之年”的豪壮。他指着墙上香港知识产权署署长谢肃方题写的“聚元号”的牌匾,兴致勃勃地说起了他传承祖业的始末……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粥”入手,探讨其在中国人的饮食发展演变中与饥饿的联系,并通过回溯历代文献记录揭示中国在历史上各种灾害频发、长期处于饥荒,食粥是无奈之方.从饮食人类学视角看,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历史是伴随着饥饿的历史,粥这一饮食习惯是伴随着饥饿的历史产物,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伴随着饥饿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的粥,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饥饿文化的代表,在其之上产生了许多与饥饿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如礼文化、养生文化等.  相似文献   

8.
本报告的内容是西藏宗教史上最重要的术语之一,即“苯”(bon)。该术语今天的意义——我们将会看到——是指一种系统的信仰,它今天仍属中国那些研究得最少的宗教传统之列。尽管“苯”字具有重要意义,但无论在其词源还是在其语义场方面都仍处于晦涩和不明朗之中,我必须立即承认自己对这些问题提不出任何答案,但我认为对至今所从事的研究,尤其是由法国藏学界进行的研究作一番梗概介绍将会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书是文明的使者,传播的载体,从文字的诞生开始书籍就承担着传播文化、观念、知识、信仰的功能。当今数字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对印刷出版行业的巨大变革,纸质书的兴衰历程也让人唏嘘不已。本文以《书籍装帧设计》课程为例,对课程进行重构并设定美育目标。以案例的形式就课程中“中国传统设计意识之象征之美”“中国传统设计浪漫之意象之美”“中国传统设计思维之大象之美”“中国传统书籍设计之传承之美”四方面内容,阐述中国传统设计美学意蕴,旨在探究美育与设计类课程结合的意义;结合“美学再创造”这一理念,将美学资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文字、语言、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与书籍发展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中说:“社会主义道德作为人类文明中道德发展的新境界,它必然要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上一切优良道德传统,并要同各种腐朽思想道德作斗争。”那种把民族传统一概视为“落后”、“封建”、“保守”、“闭关”,武断地认为应全盘抛弃的观点,是十分错误的。笔者想就此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11.
曾有人评论过,仁义是中华民族最深的性格基础,也是传承了上千年关于中国人民所特有的伦理纲常。历史的脚步不紧不慢,跨过了秦汉的烽烟,迈过了盛唐的旖丽,走过了金元的烈风,越过了明清的终结,时至今日,我们不禁好奇,何为仁义?为何这样的思想会影响这个东方的泱泱大国数千年之久?纵然明确了仁义的内涵,又当如何进行代际传承,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会对这几方面的内容进行较为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本文所谈“受书礼”,是指宋金两国接受“国书”的礼仪。宋金对峙时期,双方在不断发生武装斗争的同时,围绕着交聘礼仪等“和平”形式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其中,关于“受书札”的斗争影响最大,不仅贯串宋金交往的始终,而且异常激烈,先后形成五次高潮,而且随着斗争高潮迭起,引起一场场轩然大波,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成为当时两国政治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当时的宋金和战及后来的历史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笔者不避浅陋,拟就宋金关于“受书礼”的斗争作一初步探讨,不正确之处,敬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3.
曾有人评论过,仁义是中华民族最深的性格基础,也是传承了上千年关于中国人民所特有的伦理纲常。历史的脚步不紧不慢,跨过了秦汉的烽烟,迈过了盛唐的旖丽,走过了金元的烈风,越过了明清的终结,时至今日,我们不禁好奇,何为仁义?为何这样的思想会影响这个东方的泱泱大国数千年之久?纵然明确了仁义的内涵,又当如何进行代际传承,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会对这几方面的内容进行较为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华人企业一般上都难逃“富不过三代”的命运,但一些中国和东南亚的华人老字号企业却能打破这宿命.马来西亚的中药店老字号.“余仁生”自1879年创业以来现令已进入第四代经营.其创办人,余广于1876年下南洋谋生时随身携带了一批中草药和世代累积的中药知识,没想到这竟成“余仁生”的创业基础.他当时在霹雳州务边的小镇上开设了一家药材店,想凭着自己的中药知识解救被鸦片荼毒的华人矿工.药店取名“仁生”,意喻为“仁泽众生”,由于店主济世为怀因此“仁生”很快便建立起良好的声誉.其子余东璇为了缅怀父亲,毅然在店名前加上自己的家族姓氏,改为“余仁生”.“余仁生”在余东璇领导下迅速打出名堂,其业务除了扩展至马来西亚各地,亦进驻新加坡和香港市场.八十年代后期马来西亚的中药行业风光不再,成为夕阳工业.其第四代接班人有感中药行业必须转型方能走出被市场淘汰的命运,所以“余仁生”于1989年开启了传统中药店转型至现代保健自营连锁店的大计划.其转型计划成功让“余仁生”获得新的生命和持续发展,并在新加坡和香港两地上市.这老字号的成功可说是其经营者善于利用传统中药品做新市场的生意,把产品焦点放在生活化和方便化,如其保健礼蓝可用作送礼,让更多顾客能接受其产品.本文主要探讨马来西亚华人传统中药店之老字号在激烈市场竞争的过程如何转型和变革以迎合现代人的需求,使其企业达到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淼 《民族学刊》2022,13(6):76-87, 146
神话传说与历史在早期发生与传播过程中往往是一个混合的整体,在其传播过程中依赖于“口头传统”和“图文结合传统”,但二者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所以常会发生神话传说与历史内容的断裂和重构,而基于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这一过程既有继承又有异变。基于此,追溯《山海经?海外南经》中的“贯匈国”的原型,可以认定“贯匈国”并非纯粹的虚构,而应是商代甲骨卜辞中记录的活动在西部地区的“(毌)方”,也即是西周文献中的“串夷”。由于“口头传统”和“图文结合传统”的断裂和重构,历史上“毌方”(串夷)失去了其原始含义,至战国后,“贯匈”被时人依据当时的文化背景重新阐释,遂成为了“为人匈有窍”的神话“异国”。而现代部分神话研究者往往忽略这一过程,直接将“匈有窍”与民俗学材料结合,在“形而象之”的基础上加以阐释,这类研究缺乏科学性和逻辑性,反思这类研究对于今日神话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浙江历史悠久,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浙江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将浙江本土音乐类“非遗”项目纳入民间音乐赏析课程,培养学生了解本土民间音乐的内容、特点和形式,感悟民间音乐的深刻文化内涵,对民间音乐赏析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民间音乐赏析课程现状进行分析,通过教学改革实践的体会和多年调研的结果,提出了一些改革设想和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7.
姑恶鸟是主要生活在南方的一种水鸟,在中国古代民间,关于它的化生流传之说非常之广.随着苏轼、陆游和范成大等为代表的一批宋人分别将“姑恶”这一意象纳入自己的诗歌创作范畴以来, “姑恶”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母题,其意象主旨大多不离姑婆关系.陆游《剑南诗稿》所存“姑恶诗”十四首,除了被公认为与唐婉被逐的原因有关之外,在陆游诗歌中,“姑恶”所体现的思想内涵也是随着具体的客观环境和诗人的心态等方面的变化而变化的.  相似文献   

18.
古代东北各民族“诞生礼”俗探论张国庆生儿育女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家族由此得以繁衍兴旺,民族由此得以发展昌盛,古来如此,一个人自娘胎中“呱呱”坠地,便表明了他人生之船已扬帆启航,因而标志着人生第一阶段开始的“诞生礼”即显得十分重要。当然,由...  相似文献   

19.
在明清不断加强对内在边疆治理的背景下,广西很多瑶壮族群被纳入王朝的户籍系统,通过编户入籍,瑶壮族群由“生蛮”转变为熟瑶、熟壮,并在赋役制度方面逐步与民户趋于一致。又因文教普及政策的推行,瑶壮族群风俗、习性随之改变;加之瑶壮族群中通过就学、应试,走传统中国社会通过科举晋升道路而被授予精英地位的人不断涌现,因而这些编入户籍、赋役与民趋同,且接受文教熏陶的瑶壮族群逐渐被视为“与民无异”。最后,通过人口统计和汇总制度,那些被官方视为“向化”的瑶壮族群被统计和汇总为民户的人口数据,由此实现了官方对瑶壮族群由“熟户”向“民户”转变的制度确认。概言之,瑶壮族群从“生蛮”到“民户”的演变过程就是瑶壮族群逐步与民户一体化的过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实践。  相似文献   

20.
雄性为“凤”,雌性为“凰”,通称“凤凰”。在神话传说中,凤凰为群鸟之长,是羽虫中最美者,飞时百鸟随之,尊为百鸟之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的形象不仅代表万物之“和”,还表示人类社会之“和”,凤凰五色象征着社会和谐安定的德、义、礼、仁、信五条伦理。同时,凤凰在民间有爱情的寓意,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夫妻同心相爱、婚姻美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