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年代与30年代之交,闻一多曾在武汉大学工作近两年.这段时间,是他一生中从诗人时期到学者时期的转折点,因此也是他人生道路上重要的一站.由于时间短,没有重大活动,留下的历史资料也不多,闻一多的这段生活经历并不很为人注意,以致有些史实至今还比较模糊,有些基本事实一直是众说纷纭.本文拟根据武大校史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对一些问题试作一番考核辨正的工作.对比较复杂的问题,又还没有确凿证据的,则只提出一些历史事实和初步看法,以供参考,而不遽下断语,以免以讹传讹.一、是不是中文系(或外文系)主任闻一多在武汉大学担任什么职务,这个问题长久以来没有一个公认的正确的答案.1948年开明版《闻一多全集》第1卷收录的闻一多《事略》和《年谱》,说法就互有差异.《事略》说闻一多于1928年“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年谱》说是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分歧点在于是否有兼职.此后几十年里,后一说得到广泛流传,而出现最早的《事略》的说法,却几乎销声匿迹了.1980年,程千帆先生在给《新文学史料》的一封短信中,对“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一说提出异议,认为它“似于事实有出入”,“闻一多在武大是外文系教授,并不在中文系,也不是主任”.在其影响下,不久就出现了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是唯美主义诗人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三年前,闻一多的老朋友朱自清在《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一文中,对闻一多的一生作了十分中肯的评价,他说:“闻一多先生为民主运动贡献了他的生命,他是一个斗士。但是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者。……学者的时期最长,斗士的时期最短,然而他始终不失为一个诗人;而在诗人和学者时期,他也始终不失为一个斗士。”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是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诗人、学者和斗士.三重人格集于一身,因时期不同而显不同的风貌,又不截然可分.正如他的挚友朱自清所说:“他始终不失为一个诗人,而在诗人和学者的时期,他也始终不失为一个斗士”(《闻一多全集·朱序》).闻一多,一八九九年生于湖北浠水.一九一二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一九二二年赴美留学,学习美术,同时研究文学和戏剧.一九二五年回国后,主要在大专院校任教.一九四三年后,投身民主运动.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五日,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早期诗歌美学思想,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文艺现象,表面看来,确有相当“矛盾”的地方.建国初年,李广田先生就指出:这个“矛盾”是他“一面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而同时又在喊着我们的主张是‘艺术为艺术’”.李广田先生的文章旨在全面论述闻一多的政治思想、文艺思想的发展及其生活和创作道路的演变,因而未能对闻一多早期诗歌美学思想的“矛盾”作进一步的探讨.遗憾的是,五十年代出版的几家中国现代文学史,对于闻一多早期诗歌美学思想的研究,并没有将李广田先生提出的问题深入下去.著作者只是以现象的外观代替本质的分析,简单化地以“矛盾”二字作为闻一多早期诗歌美学思想的实质性概括.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张毕来编著的《新文学史纲》,著者认为:“闻一多的创作活动是充满了矛盾的”.“五四时期,他在政治感情上是一个热烈的爱国主义者,在艺术思想上是一个极端的唯美主义者”.丁易、刘绶松编撰的两种文学史,也持类似观点.认为:闻一多既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又是一个极端唯美主义者.这种观点,延续至今,几成定论.但我对这些观点却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亲密关系是大家所熟知的。1930年,闻一多在青岛大学国文系任教,臧克家在这所学校读书,他们以师生关系结识了。闻一多的思想、人格及艺术追求深深地影响了年轻的臧克家。臧在后来回忆这段交往时曾说道:“认识了他的人,读他的诗《死水》,  相似文献   

6.
论闻一多诗歌的主题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闻一多是一个优秀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爱国诗篇,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独具特色的艺术奇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自清说:“在抗战以前,他也许是唯一的爱国主义新诗人。”朱先生的话诚然有些偏颇,且长期以来,在有关闻一多的史传、评论、选本、教材中,所讲所论也大都是其爱国诗作,以至不少青少年产生了错觉:闻一多写的都是爱国诗歌。  相似文献   

7.
“五四”以前郭沫若在日本长达五年半的时间,是他成为一个新时代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和浪漫主义新诗人的重要发展时期。目前,郭沫若研究者对这段时期都语焉不详,认识评价上也很不确切。我想根据现在能见到的大量资料,对这段时期他的思想发展做一次较为细致的评述,主要说说和目前研究者不相同的意见。一郭沫若离国前不久,袁世凯窃取了国家最高权力,辛亥革命已宣告失败。当时郭沫若的认识是:“正式大总统业已举定袁世凯,欧美各国俱各承认矣。似此则吾中华民国  相似文献   

8.
一般论者认为1927—1937年间闻一多进入学者时期,思想潜沉,活动敛迹,记述都十分简略。本文多方面展示过去闻一多传记很少涉及的资料,并阐述闻在这一时期内心深处出世与入世交相争执的矛盾以及一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与博大审美襟怀的文学史观的逐步建立等等。闻一多这一时期思想变化仍是深刻的,而这正是他抗战爆发后思想大转折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的意义是由他在中国新诗史上的起点位置决定的,这就决定了后来的诗人和诗学者必然不同程度地经历"回到闻一多"的过程.从根本上说,闻一多这位辩证处理古今中外诗学关系的诗人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回到闻一多"的过程,这具体体现在他的诗歌转向方面.  相似文献   

10.
古典的新义——谈闻一多解《诗》对弗洛伊德学说的运用侯美珍一、前言闻一多(1899—1946年),朱自清说他这辈子是诗人、是学者,也是斗士。由1925年参加《晨报》的诗刊,到1929年任教青岛大学,可说是他的诗人时期;以后到1944年参加昆明西南联合大...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先生的诗经研究——为纪念闻一多先生八十诞辰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一多先生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位伟人,在他身上兼有诗人、学者和战士的三种品格,他在新诗创作、古代文学的研究和为新中国诞生的战斗中,都做出了他独特的贡献,为我们树立了一面旗帜。但令人痛心的是,闻一多先生竟以四十八岁的盛年,死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弹下,他没有亲眼看到为之献身的新中国的诞生,也没有完成他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所拟定的宏大的蓝图。一九四七年。当《闻一多全集》出版时,郭沫若同志说:“一个人倒下去,千百万个人站起来!在革命工作上我虔诚地希望能够这样,在为人民服务的学术工作上我也虔诚地希望能够这样。”在纪念闻一多先生八十诞辰的时候,作为一个热爱闻一多先生品格和学问的后学,我愿意把自己学习闻一多先生有关《诗经》研究的心得写出来,以响应已故的郭老在二十多年前,为纪念闻一多先生所发出的这一切实的提议。  相似文献   

12.
罗伯特·克里利一直被认为是仅次于查尔斯·奥尔森的投射诗派中坚人物。他提出投射诗的核心原理:“形式向来不过是内容的延伸。”研读克里利的散文和访谈录可以发现,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他竭力拥护与奥尔森共同推出的投射诗理论,他此间有关客观性、语言、形式以及诗歌尺度的言论几乎都可以看作是投射诗理论的诠释。然而在创作实践中,即使是在他极力拥护投射诗理论时候,他的有些诗歌也表现出对投射诗原理的背离。这可以从他这段时期创作的几部组诗中得到证明。无论克里利是否遵循了投射诗理论,可以肯定的是,他一直尝试把自己的即时感知投射到诗歌中,从而为自己在美国诗歌史上奠定了不可替代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先生很早就十分明确地指出:“闻一多先生为民主运动贡献了他的生命,他是一个斗士。但是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者。这三重人格集合在他身上,因时期的不同而或隐或现。”(《闻一多全集·朱序》) 是的,诗人、学者、战士这三重人格集中于闻一多一身,只不过因时期不同或隐或现而已!他一生经历过两次大的转变:由以美为艺术核心的追求者变为所谓不过问政治的学者,再变而为狮子吼的民主战士。这个过程可以用图表作如下表示:  相似文献   

14.
论闻一多的文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一多是在中国 2 0世纪中西文化大碰撞、大交汇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他对于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抉择 ,正反映了他的文化思想及其特点。闻一多的文化思想是开放的 ,而不是封闭的 ;面对大量涌入的西方文化 ,他既不拒斥 ,也不盲从 ,而是认真吸取 ,使其中国化、现代化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 ,他与五四时期的众多先进知识分子有所不同 ,他不是彻底否定 ,而是主张兼取中西文化之长 ,后期认识有了发展与转变 ;在文化的伦理道德层面上 ,闻一多理智上趋新 ,行为上守旧 ,表现出矛盾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我们八月二十五日下乡,到今天将近两月.时间不算长;但从一天等于二十年来说,也不算短.这段时间中,我们有些什么收获呢?收获肯定是有的,而且很大,说明我们新的教育方针是正确的.收获表现在那里呢?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先生的师德刘兆吉“闻一多集诗人、学者和斗士这三重人格于一身,形成了特异的风骨。”[1]这是大家公认的。他一生的贡献和壮烈的爱国行为,毛泽东同志都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2]但在这种盛名之下,掩盖了他还有一项最伟大、时间也最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研究他的历史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仅就鲁迅早期的历史观,提出一些看法,以求教于同志们。从1898年鲁迅离家赴南京求学起,至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止,这段时间,我认为是鲁迅历史观发展的早期,也就是鲁迅作为朴素的唯物论者的时期.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18.
新编12卷本《闻一多全集》出版了.这是武汉大学闻一多研究室花了10多年努力的结果.这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闻一多全集》.这是一桩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因为,闻一多的骨头和鲁迅一样是最硬最硬的,是中华民族传下来的骨头,毫无奴颜媚气,为人处世坦率真诚,严以律已,热爱人民,勇担历史责任;不顾个人安危,面对权贵,猛斥邪恶;心存烈火,从容赴难.这种骨头,风格,志趣,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万万少不得的.出版不是目的,请大家读是目的.读,也不是目的.请大家向他学,继承他,像他那样把自己溶在历史之中,不惜一切,不顾一切地担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如实地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才是目的.这是反腐倡廉,祛邪扶正,建设社会主义,保卫社会主义的必需.  相似文献   

19.
闻一多早就被称为集诗人、学者、斗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人物.作为诗人,他以《红烛》《死水》等著名诗集确立了自己在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斗士,他以自己的生命在现代民主运动史上写上了光辉的一页.毫无疑问,作为学者,他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但究竟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位学者,他是否也像他在现代诗歌史上、民主运动史上的地位那样,也在现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问题,直到目前仍然是研究得不够不充分的.新编12卷本的《闻一多全集》的出版,为认识和评价学者闻一多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使我们有充足的理由作出这样的判断:在中国现代学术上,闻一多是个博通古今中外、才华横溢、见解独特、成就卓著、影响巨大的杰出学者.他以中国古代文学为研究中心,而又眼光辐射整个传统文化;他以中国传统学问为根基,而又大力汲收西方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他治学态度严谨,实事求是,而又曾于创造性思维,勇于提出并证成种种假设;他长期在“故纸堆”中生活,而又将历史与现实沟通,有浓厚的忧患意识、强烈的使命感和为真理献身的大无畏斗争精神.他是以自己的特殊学术个性和贡献研身于屈指可数的近代大学者之列的人物.  相似文献   

20.
本文梳理并分析了闻一多的思想,认为:20年代,闻一多是我国形式主义美学潮流最早的代表,且达到至今难以企及的深度;40年代,闻一多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出色地解释、说明了一些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难题。而闻一多文化研究与文化批判,不仅走到时代前列,且卓有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