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建国60年艺术学重心位移及国民艺术素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60年来艺术学经历了五次重心位移:工农兵的艺术整合、阶级的艺术分疏、人民的艺术启蒙、学者的艺术专业化、国民的.艺术素养.当前艺术学可以实际地成为一种国民艺术素养学,其研究重心在于国民艺术素养的养成规律.国民艺术素养是国民接触、分析、评价和处理艺术信息的个体素质和涵养,由媒介素养、形式素养及其他相关素养的总和构成,包括如下五个层面:媒介体认力及感官快适、形式感知力及形式快适、意象体验力及情思快适、蕴藉品味力及心神快适、生活应用素养及身心快适.艺术公赏力可以成为当代艺术学研究新的重心.研究国民艺术素养具有迫切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一川 《天津社会科学》2015,(2):105-113,127
艺术公赏力作为问题,在中国是与现代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和随后的电子媒介时代及全媒体时代等时代称谓相伴随的。艺术公赏力的动力是推动艺术公赏力问题发生、发展或变化的力量及其来源。由于内部多重问题链在特定社会语境中相互作用,艺术公赏力问题的深层,存在多重相互交叉和扭结的动力因子,于是有三种主要的动力模式:公而高式与艺高于人说、公而低式与艺低于人说、公而平式与艺平于人说。这三者分别是现代中国自我的高于社会、低于社会或平于社会的一种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量的符号性面具。现代中国自我渴望确立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时常遭遇不确定的困扰,恰好借助艺术而幻化出另一自我去代替。于是,艺术公赏力问题的深层动力源集中体现为新兴的现代中国自我与其社会语境之间的矛盾或个群矛盾急需调节。  相似文献   

3.
"心赏"是古汉语中一个常用的词语,意思是心灵的欣赏,与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所讲的"内在感官"类似。中国现代美学家邓以蛰、冯友兰等人力图将"心赏"提炼为一个现代美学和艺术学概念。王一川在冯友兰和宗白华的基础上,用"心赏"来论证艺术公赏力。"心赏"可以成为一个现代美学和艺术概念,而且尤其适合作为艺术学概念,我们可以将"心赏"界定为针对艺术的高级"欣赏",以区别于包含自然、日常生活在内的一般"欣赏"。找到独特的概念,是艺术学学科建构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4.
互动装置艺术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艺术形态,具有开放性、交互性、整体性和大众性等特征。在强调互动、沟通、参与和体验的新媒体技术下,互动装置艺术也成为品牌传播的一种新平台,具有实现企业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消解企业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界限、连接品牌文化与社会文化、提高创意的娱乐性和形成社会热议话题等传播价值。互动装置艺术的构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制造新的媒介形式、发掘新的媒介空间、对传统媒介进行创造性使用、借势传播和整合传播等。  相似文献   

5.
话语权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权力。大数据技术赋予了公众更多在公共艺术活动中表达意见的自由与机会。大数据契合了艺术家与公众之间的审美意识,公众的身份从艺术实践的接受者逐渐转变为大数据所挖掘的审美信息的制造者。大数据时代,公众与艺术家之间的这种审美契合是通过数据的理性分析达成的,它试图通过公众与艺术家共同的审美意识在数据分析基础上构建人类的普遍性审美。但另一方面,大数据并不能完全支配公共艺术创作过程。大数据进入公共艺术领域,只能依据数据分析预测将来会怎样,无法对其本身的终极意义进行追问。  相似文献   

6.
《琼州学院学报》2019,(3):116-122
借鉴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湖南城步油茶文化公共空间既是具有当地特色的休闲空间,也是重要的公共领域、社会意识生产空间和表达场所。这一公共领域的多元性特色集中表现在其构成要素:公众、公共舆论与公共媒介当中。油茶公共领域的形成是基于我国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二元互动背景下形成的实际公共领域。它的发展与完善还需要国家、社会、个体之间多元互动、相互作用、共同培育。  相似文献   

7.
“分形”与艺术的模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形"的特征是力图突破有形与无形、有限与无限、意识与非意识之间的二元对立,向着真实的本真进发。分形图形神奇美丽,变幻莫测,它触摸到了哲学本质和艺术本质,蕴含着美与审美的内在规律。这一规律与原理在艺术与美学上大显身手,使人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借形象思维的动力,利用变易生成提供的多维度的、动态的和境域式的潜在可能性,从而变而通之,打破原发想象力的束缚,引发模糊性和扩张性的引力,使意象化的感觉与概念化的理智交融互动,这种交融互动也使意象的营造更加丰富,它赋与艺术以多样、灵活和广泛的自由。  相似文献   

8.
张晶  张佳音 《江海学刊》2014,(3):188-195
感兴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一个普遍性的范畴,有不可替代的创作论内涵,对于文学和艺术的创作有着发生学的重要作用。一般性的理解是创作主体在与外物的偶然遇合中兴起情感,从而产生创作冲动。感兴具有独特的美学理论价值,对于理解中国美学的民族特色、建构当代文艺美学都提供了丰厚的资源。艺术媒介是带有西方艺术理论色彩的美学命题,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凭借特定的物质性材料,将内在的艺术构思外化为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品的符号体系。在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媒介内化到艺术思维的发端即感兴阶段,诗人或艺术家以其独特的媒介感来感悟和把握世界,并在头脑中形成审美构形。感兴是艺术发生的基本动因,也是艺术杰作诞生的重要条件。在感兴过程中就包含着艺术媒介的内在物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曾国华 《南京社会科学》2022,(3):108-117+136
本研究以短视频平台为例,论述了数字时代公共价值的生成与转移机制。从较长时段的当前史视角来看,数字时代的公共价值,是在媒介技术演进机制、逐利的欲望机器与公众的社会交往机器三者之间的深度关联之后,所形成的大规模公众参与的数字文化实践中生成的;而它们三者之间的内在张力又使得大规模公众参与的数字文化实践随着技术媒介形式和媒介平台的更迭,不断以块茎式、游牧式的方式生成与转移,从而构成了数字时代不断延伸的公共价值“逃逸线”。在这个过程中,商业化因素对数字平台公共价值兼具构建性和耗散性效应,因而也是数字时代公共价值生成与转移的重要要素,对其复合作用的评价需要超出单纯的拒斥或赞誉这两种常见的态度。本研究通过对数字时代公共价值生成与转移机制的论述,进一步明确了大规模公众参与的人民性、公共性与社会建构性,从另一个侧面重申了公众参与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公共艺术缔造一座城市的形象气质,集中显示着城市的人文历史和审美文化,是城市个性最直观的载体.当前公共艺术所呈现出的"千人一面"、粗制滥造等现象是城市发展的异化,直接导致城市个性建构上的偏差.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从城市历史、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及公众互动等角度探讨当代公共艺术构建城市个性的诸多可能.  相似文献   

11.
张梅 《东南学术》2006,(4):155-160
本文避开对媒介素养教育之理论与实践进行概况介绍的习见视角,从媒介素养教育与媒体的互动切入,打破两者简单分离的迷思,探析两者互动的理论资源与现实经验,并认为媒介素养的多元内涵与特定的教育学取向为两者互动提供了理论基石,而台湾当前的媒介生态则为两者互动提供了现实土壤,最终,在台湾地区的实践中,媒介素养教育与媒体之间呈现出分离式、抗拒式与合作式的多元互动形式。  相似文献   

12.
地域文化包含地方民俗、历史和艺术等,是地方独有的文化现象。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需要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公共艺术中的地域文化是从空间、时间、人三个维度显现,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的融合需要用公共艺术本体语言深入融合地域文化的内涵。文旅融合可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和公共艺术教育的推广,逐渐扩大地域文化的受众和提升相应知名度,进而加快传播并实现传承。同时,应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的创新及与地域文化融合,促进地方文化的发掘和传承,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通过比较和分析可知,公共艺术教育与地域文化融合是地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途径,应加强政策支持、提高教师素质、加强高校重视程度并完善评价和督导机制等,以推动两者深入结合,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而实现协同发展,最终推动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媒介本质论将艺术形式与艺术媒介本质地连接在一起,认为创作、欣赏与评价等活动都应该立足于媒介的特性来进行;经典电影研究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了以上命题。以卡诺尔为代表的后来者,主张在电影研究中“忘掉媒介”,认为媒介只是工具,它不能限制艺术。但也有研究者并未放弃对艺术媒介的理论维护,例如高特,他将媒介的理论价值用三个媒介特殊论命题系统地呈现了出来,我们在认识、解释、评价和创造艺术品时,应立足于其特殊的媒介特性。而如果站在更为宽广的大众媒介的理论视野来理解电影与媒介,认识到电影作为大众艺术代表的地位,则能够合理地融汇卡诺尔与高特之间的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当代艺术的社会转向而兴起的新型公共艺术,即参与式艺术,应用跨学科方法介入公共生活,重建艺术与社会、自然的关系,重置“何为艺术”的问题。但是,从“物性”视角剖析新型公共艺术的物性维度和实践机制在此前的公共艺术讨论中尚未得到充分展开。首先,新型公共艺术的“关系美学”强调现场性场域感知,这一新感性机制可追溯到由极简主义艺术推动的交互性场域感知和情境中的物性呈现。其次,新型公共艺术对“地方”“在地性”的重视,既源于全球化、数字化时代艺术对“本土性”和“地方性”的追溯,也呈现出当代特定场域艺术对现场、场所情境的现象学关怀,更体现了当代艺术的公共性转向和重塑公共生活空间的诉求,因而不能仅满足于话语型“关系美学”的揭示。再次,新型公共艺术在“地方”场所的具身性实践,打开“地方”的自然与文化生态褶皱,在特定情境中凸显出新的物感关系,实现文化档案库与世俗生活的交换,这是对艺术物和艺术观念的双重解码与再编码。最后,借助思辨实在论等新物质主义思想视域,对新型公共艺术审美机制的阐释,将走向直面“人—技术—物”相关联的物美学,关注公共艺术对当代生活中人与物的生存论危机的呈现,并朝向人与非...  相似文献   

15.
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建设渠道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是广义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建设尚存在单向性、计划性和相对单一性等问题.本文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基于"2003年浙江省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及需求调查"的相关结果,提出了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渠道建设的双向互动、多主体参与和交叉合作的原则,并构建了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团体和大众传媒共同参与、注重互动的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建设多渠道交叉综合模式.  相似文献   

16.
艺术家独特的作品风格与其心理世界是相对应的,也是相互启发、相辅相成的。本文通过对技与艺均达到相当高度的国画大师齐白石的艺术心理定势的分析,来揭示其艺术风格与艺术心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以来,艺术实践越来越多元化,先有现代艺术的兴起,继而有后现代艺术,现在人们在谈论超越后现代。在某种程度上,现代艺术摒弃了艺术应该为外在事物提供镜像的观念,再现性艺术被表现主义和抽象派艺术取代。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观念艺术则主张,人们应该欣赏作品传达的意念,而不用去考量作品形式上的美学可能性。后现代主义艺术试图逆转现代主义对视觉纯粹性和特定媒介的追求。至于当代艺术,有人认为它正见证着艺术的消亡,也有人认为它拥有无限的可能性。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艺术新类型和新风格的不断产生,要求理论界对艺术的概念和作品不断进行新的定义和审视。展望下一个世纪艺术的发展,离不开艺术对多元主义的接纳、对日益复杂的人类体验的敏感,离不开社会对艺术家创作自由的尊重。  相似文献   

18.
审美及艺术文化的发展,要求人们应当深化对于艺术特质的理解,以及艺术与准艺术、非艺术的区别,同时又应十分重视其间的相互交融与动态演进。作为准艺术,在当代艺术发展及其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各种艺术范畴或类型,既要重视其多样化发展,同时又要坚持在遵循艺术特质与创作规律的基础上的创新,失去对于艺术特质及其规律的遵循,则会走向艺术的反面。  相似文献   

19.
试论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理论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九世纪末以来 ,风起云涌、新潮叠起的现代艺术及后现代艺术对传统美学和艺术理论体系的冲击非常强大。我们应充分地考虑到艺术范畴的扩大 ,艺术学理论体系的开放和结构性调整 ,并进而对这些新的艺术现象作出或同化或顺应的接纳。本文从一个较为系统的艺术理论构架应具备的四个维度 ,即世界客体、艺术家第一主体、艺术作品本体、艺术接受第二主体入手来系统考察这种全方位冲击所带来的挑战 ,以及艺术理论应该相应作出的应对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跨学科性和跨媒介性是当下叙事理论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作为跨媒介叙事的一个种类,数码叙事与新媒介技术发展关系密切.新媒介为数码叙事文类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支撑,改变了讲故事的方式,同时,这种文类也赋予媒介美学意义和艺术内涵.互动性和叙事性是数码叙事的主要特征.多元媒介间的跨越和多元主体间的互动构建了多维互动的数码故事世界,对它的诗性解读是数码叙事研究的主要动向,也是人类对可能世界中多种叙事可能性进行的新的考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