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荀子由论礼之起源 ,而论及人之自然欲望和社会欲求之发展和实现。他认为 ,人欲天然 ,凡人相同 ;欲不可去 ,求不可尽 ;纵欲有害 ,任情不能。欲不可尽却可以求近尽 ,纵欲有害却可以节而制之。荀子既不主张禁欲 ,亦不主张寡欲 ,恰恰力倡节求导欲、养欲给求。而“以财物为用 ,以贵贱为文 ,以多少为异 ,以隆杀为要”的礼仪制度和行为规范 ,则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惟一方案。他认为 ,以“礼”来“别而养欲”、“分而导求” ,是使自然欲望的扩张与物质财富的保障相持而长、个人需求的发展与社会规范的制约相适不悖的最佳选择。荀子的个人欲求价值观独特而精到 ,在儒学思想演进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平安是福     
现在住户家家门贴了“福”字以求福。我已写过《福不可倒》的小文,说明福不可求而得,要存心良善,多做好事以积德,再说把“福”字倒贴,福就可快快到来,这是一种愚昧无知的做法,毫无可取。那么什么是“福”呢?  相似文献   

3.
半个文人     
世目通“琴棋书画”者为文人。我自幼学书,老而不倦,于画亦笃嗜。于音乐则一窍不通,以家中长辈亦无一解乐者。于棋,儿时仅会走象棋而不能精,盖非性之所近。犹记居花园广场时与和女戏下跳棋,我尚常负。于围棋惊其奥衍,不敢问津。近年报纸频载,求所谓“国手”而不可得。今中、日、韩三国选手争于棋秤间,亦互有优绌。所谓“胜负乃兵家常事”,世无“常胜将军”。人所以不惜费脑力于此者,以有利在其后耳。  相似文献   

4.
本社纪事     
天地既命我為人。寸心未死。亦心於飢不可得而食。寒不可得而衣者。留吾意焉。聖賢之言。皆不可食。不可衣者也。今之讀書者、以之為飢之食。寒之衣。是以聖賢之言。为俗髠妖巫之科儀符咒也。哀哉。  相似文献   

5.
“原道”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既定事实。以《淮南子·原道训》、刘勰《文心雕龙·原道》、韩愈《原道》、章学诚《文史通义·原道》四篇为主而联系思想史探讨古人的原道观,考察这种体用思辨影响中国文论的生成,在系统建构上存在着体用本末的思辨执着,在具体的言说方式上体现为以言求意的本体论旨归、以物证道的体悟式批评、始琢终朴的相悖性达成三方面的特征。结合《原道》作品的存在形态可以观察到中国文论的“潜体系”特征:在理论上体用兼顾保证上下圆融无滞,在操作层面上则警戒于坐论玄虚遂使以用为主,这联系于文论在理论和实践上不可分离;在本体论范畴、体用性范畴、功用性范畴三者间总呈现出以用为主、以体统用的表达特征;在具体的论述方式上则呈现为用归于体、预期于与智者对话而求得“秘响旁通”的言说机制。  相似文献   

6.
洋务派在近40年的“新政”实践中,逐渐明白一个道理:要想“自强”,就得造船制械,就得发展军事工业;要想发展军事工业,就得广辟财源,兴利求富,发展资本主义近代工商业。其实,这也不是什么深奥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简单的逻辑问题,此即马建忠所说的:“治国以富强为本,而求强以致富为先。”洋务派首脑人物们认为,兴利求富不仅具有裕饷开源的意义,且有“分洋商之利”,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意义,李鸿章就说过:“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商船能往外洋,俾外洋损一分之利,即中国益一分之利。” “自强——求富”这一近代化模式的实现,必须以封建社会一体化结构的瓦解为前提。当整个社会形态仍处在中世纪时期,政治结构、经济组织以及人们的价值系统仍是传统而非近代之时,急功近利地“求富”便只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所以,从逻辑角度看,李鸿章等人以纾燃眉之急的“求富”虽无过错,但从社会进步角度看,这种“自强——求富”模式却有悖于历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7.
由于历史、现实、文化上的多种原因,以中国历史为舞台背景、以中国历史人物为描写对象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在当代日本文学中呈现出日益繁荣的景象,半个多世纪来先后出现了五代作家,形成了显著的梯队结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在取材上偏重于中国古代史而相对忽略近现代史,总体倾向是褒扬中国历史文化,在审美形态上有尊重历史与疏离历史、求真实与求幻美两种基本倾向。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正式加入WTO的新形势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企业领导者抓住了人才,也就抓住了竞争制胜的法宝。而这个法宝能否抓住、掌得牢,则又与其自身品德和心性修养有着直接关系。否则,将会求而不得,得而复失。因此,笔者认  相似文献   

9.
自董仲舒明确提出"<诗>无达诂"后,从汉迄清,关于<诗经>的研究就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阐释的可能是不可穷尽的.而"<诗>无达诂"泛化为"诗无达诂"也源于宋人释<诗>,其后才影响于诗文批评.泛化后的"诗无达诂"在理论内涵上仍遵循着"<诗>无达诂"的阐释理路:"从变"、"从义"."从变"侧重阐释的自由性,其具体表现有:"见仁见智"、"原意悖谬"、"诗无达诂而不诂";"从义"则强调阐释的限制性,其具体表现有:"本事求诂"、"坐实求诂"、"另类求诂",充分显示出中国阐释学的特色.并与西方阐释学有着密切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10.
一 对我国高等教育状况的评价,存在很大的争议。持肯定态度的,如杨振宁先生出席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前夕,在乌鲁木齐说,中国的大学很成功。他以问及“三角方程式”,中国大学生脱口而出而美国大学生不知所云为例,言外之意,似乎中国大学比美国办得还好。  相似文献   

11.
从1715年向中国派出首届传教团,俄国政府即开始了对这个特殊驻华机构长达两个多世纪的经营。18世纪圣务院和外务院的指令以规范传教团成员行为和责成其学习满汉语及搜集情报为主旨。从第十届起传教团的活动主要以外交部1818年指令为依据,重心转向中国研究和情报搜集。1861年俄国驻华公使馆设立后,传教团专由圣务院领导,传教布道成为其主要使命。1902年外交部和圣务院等部门决定将第十八届传教团领班晋升为主教,意在满足中国东北地区俄国侨民的宗教需求,同时不放弃北京这个东正教据点。事实表明,占领中国领土和攫取贸易利益始终是俄国政府制定传教团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其在中国的宗教存在不过是实现核心利益的手段而已。  相似文献   

12.
一经学千绪万端,要以通大义为主。家法不可淆紊,而会通惟在一心。至于训诂校勘,仰承同异,则皆荃蹏所寄,不可扪烛扣檠。首当以史汉儒林传、汉书艺文志为基,次当以熟讽经文为主。然后专治汉晋传注,明其旨归;次治宋元新说,撷其义理;末治清人诂训,核其音训。大木既立,再求折衷  相似文献   

13.
清代咸丰元年的理藩院,专事与俄国外交之事件。这是中国近代外交机构之雏形。光绪二十七年,设立外务部,负责《辛丑和约》之事宜。中华民国成立后,建立了北京政府时代之外交部,从此“外交部”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当时外交部下属的统计科,负责文书及其他典职事项。1912年,该科编纂了《外交部法令汇编》,书中收录了外交部成立至1912年底的材料,包括部令和文牍两类。1914年,又编《外交部法令汇编》。  相似文献   

14.
皖学与徽商     
安徽夙称中国东南形胜之地,系以旧安庆和徽州二府的首字而命名,春秋时安庆为皖国之地,故安徽简称皖。《读史方舆纪要》称:“皖之为地,中国得之,可以制江表,江表得之,亦可以患中国。”而徽州府“厚金陵之锁钥,控江浙之要领,山川险阻,襟带百城,摇足而定饶、信,运肘而慑杭、严,择利而动,天不可为也。”故自周秦汉唐以来,一直视为江淮控扼之区,其经济商贸的开发与学术文化的兴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史迹俱在,并有足称。本文所述,不过为举凡撮要之谈,聊备读者参考。皖南学术文化的传统两汉的儒学文化思想,幽沉于魏晋、六…  相似文献   

15.
十七大上,胡锦涛所作的重要报告对新时期中国对外工作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不仅为正在稳步崛起的中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而且昭示了中国大外交的美好蓝图.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力图从十七大报告外交部分的结构分析、新增亮点及核心主题三方面来解读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趣相 :由中国共产党人开拓的民族近代化的实践道路———从解决人民的生存问题入手 (以土地革命为开端 ) ,通过完成民主革命 ,转向社会主义的前途 ,事先竟以不成熟的理论雏形存在于康有为的进化论学理之中 ,并合逻辑地表现为 :“求乐免苦”的人本质论 (解决民生问题的思考 ) ,“以群为体 ,以变为用”的政治创见 (解决近代民主问题的思考 ) ,“大同”的社会主义远景说 (解决民族终极前途的思考 )。由此可见 ,康有为的思致在质底上代表了中国近代化的“社会期待” ,———某种潜在的禀有必然性的社会要求。因此 ,它迟早会扩延为普遍的社会心理 ,并以不可遏止之势最终决定近代化实现的路向。在这个意义上 ,康有为不愧为中国近代化通途的理性先知  相似文献   

17.
十七大上,胡锦涛所作的重要报告对新时期中国对外工作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不仅为正在稳步崛起的中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而且昭示了中国大外交的美好蓝图。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力图从十七大报告外交部分的结构分析、新增亮点及核心主题三方面来解读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18.
王船山非常重视声律对形成诗歌音乐美的重要作用,但他认为“律不可以死法求”,格律诗的平仄律更是不可过于拘泥,而应“以穆耳协心为音律之准”。这一思想是对明代诗学复古思潮中格调论的批判。体现了古典诗学向传统的情志论的回归。  相似文献   

19.
<正> 六月十二日,我校隆重举行了聘请宫达非同志为兼职教授的仪式。宫达非同志曾任外交部副部长,现任外交部顾问,中国孔子基金会常务副会长。他在长期的外交活动中,卓有建树,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在外交理论、国际政治理论等方面有渊博的学识。  相似文献   

20.
古今小说名同而实异,因此,我们既不应以今律古,也不应以古贱今。名实关系是约定俗成的。探讨名实,既可以依实以定名,也可以循名以求实。古"小说"称名之义可从得音中求解。其名称有三音三义:一为"小说"(音shuì),指战国时期不关君国大事的辩说活动;一为"小说"(音yuè),指这种辩说活动产生的言说效果;一为"小说"(音shuō),指与这种辩说活动相关联的文字著述。三者既相互联系,又各有区别。因此,古人在何种意义上使用"小说"之名,应该根据其具体语境所指称的对象来确定,不可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