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力资本出资——从经理到股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特殊舍约,企业家凭借其独特的异质性人力资本在企业组织中居于核心契约地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家激励问题,应当确认人力资本的合法地位,允许其作为有限责任股东的出资标的.文章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和契约理论,分析了企业家在公司权利构造中的法律地位,从法律层面论证了人力资本出资的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企业家人力资本出资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2.
从所有权角度界定的企业人力资本产权特性和股权激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在企业激励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笔者从产权与所有权的角度来定义人力资本产权,并据此来分析企业内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从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出发,要克服其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信息非对称的存在而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的有效激励方法应为股权激励。但企业内人力资本依据其“资本”属性可以划分为企业经理和技术人员等核心人力资本和企业普通员工等一般性人力资本,不同的人力资本其激励措施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针对高管个体的报酬契约和激励机制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讨。然而,基于团队视角特别是基于团队人力资本视角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现代企业契约理论认为,高管的人力资本投入应该参与企业剩余权的分配,并且,企业的决策和运营过程是组织内所有高层管理者的一种团队生产行为。以团队人力资本为视角对此问题展开研究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设计了以团队人力资本的定价和产权理论为基础,建立高管薪酬契约和激励机制的一个全新研究框架,为解决长期困扰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激励问题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4.
激励问题是现代企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股票期权是能够满足此需求的一种激励机制,其最大作用是按企业发展成果对经营者进行激励,使经营者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长期发展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股票期权是一种长期激励制度,其理论基础是人力资本产权理论。中国实施股票期权受到法律、证券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应从制度、资本市场的规范、激励与约束相平衡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无偿服务非营利组织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常认为,由于不存在利润激励,无偿服务非营利组织中将存在着严重的激励问题。但是大量事实证明,无偿服务非营利组织往往有着与营利性组织同样的运行效率,这说明利润以外的激励因素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产出门槛值监督"和"自我激励"是无偿服务非营利组织中的主要激励方式。文章利用委托-代理模型研究了这两种机制的激励效果,指出"长期利益"和"利他主义"可以对代理人产生较强的当期激励,但不确定性的存在将削弱激励效果。  相似文献   

6.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反映社会发展的状况,我国非营利组织承担的社会事务越来越多,同时其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更多地引起社会媒体的关注。非营利组织不同于营利性组织,有成熟的市场理论作为指导,本文结合公共关系学的理论知识,探讨公共关系学在非营利组织运作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提出解决目前非营利组织中普遍存在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本的积累与投资。文章运用合作博弈理论,在对人力资本如何有效嵌入企业战略规划中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后,认为企业必须充分重视人力资本对物质资本的专用性,促使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较好地结合起来。同时,应充分认识到允许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将成为企业激励人力资本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社会企业: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新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营利组织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诸如资源短缺、竞争加剧、依赖性强、可持续性发展较难等问题,社会企业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供探讨的新方向.从社会企业的内涵出发,分析了社会企业存在的理论基础,阐述了欧美国家的社会企业可供借鉴的运行模式.应该说,社会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非营利组织慈善不足、非独立性等问题,增强了非营利组织参与竞争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互相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9.
企业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契约的联合,企业组织的人力资本是企业竞争优势的真正源泉。组织人力资本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创新和组织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不仅需要个人知识和技能的必要储备以及及时有效地获取外部信息,更重要的是对人力资本主体的激励。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和组织依赖性决定了人力资本非激励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激励性契约是组织人力资本形成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企业家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企业资本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企业家人力资本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企业家人力资本细分为教育型人力资本、实践型人力资本和激励型人力资本,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构建企业家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模型,对二者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家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有贡献,实施以股权激励为核心的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  相似文献   

11.
由于对激励对象固有特性关注不足导致传统人力资本激励方式激励效应有限。欲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必须充分结合人力资本固有特性建立动态人力资本产权激励机制。动态人力资本产权激励机制包括人力资本股权初始确认机制、人力资本股权动态调整机制、人力资本风险担当能力强化机制和基于动态产权的收益分配机制四个子系统,它能将人力资本存量、质量、实际输出量与股权份额进而经济利益有机结合,能够从根本上调动人力资本所有者价值创造积极性,释放人力资本价值创造潜能。  相似文献   

12.
综括而言,国内有关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六种路径:一是激励原则;二是公务员制度;三是公务员行政伦理法制化;四是公务员激励要素;五是公务员行政环境;六是公务员人力资本产权。其中,公务员人力资本产权激励是一个亟待探索的领域。  相似文献   

13.
高校人才流失与缺乏积极性问题是制约高校发展的主要瓶颈,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对人才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缺乏科学合理性。高校人力资本激励,必须明确高校人力资本产权的归属,在此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取得好的激励效果。高校人力资本产权永恒自有是建立高校人力资本激励机制的基础,确定了高校人力资本产权的归属问题,就可以通过强化质量指标考核、建立考核面谈制度、正负激励交互作用、组织文化激励以及健全人力资本约束机制五个方面对高校人力资本进行激励。  相似文献   

14.
企业研究开发人员是企业技术能力的重要载体.留住核心研究开发人员是企业持续进行技术创新的关键成功因素.本文引入动态观点,对企业动态激励体系进行系统探讨.文章首先探讨研究开发人员静态激励失效现象;然后从理论上来进行解释,把该现象归结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递减;最后提出解决静态激励失效问题的动态激励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本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最活跃和最特殊的要素 ,人力资本具有多层次性 ,不同的人力资本应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本文在结合国有企业运营实践的基础上对人力资本激励机制进行分析 ,并进一步提出了建立国有企业多层次人力资本激励机制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6.
利用职务和贡献率两个指标,可将人力资本分为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具有不同的决策责任和要价能力,因此,企业的激励模式必须是分类激励模式,以实现决策责任和要价能力与激励方式之间的匹配,使人力资本所有者得到合理激励:对低职务低贡献人力资本,适宜采用短期激励模式;对于高职务低贡献的人力资本,宜采用以固定激励为主的中期激励模式;低职务高贡献人力资本,适合运用以收益性激励为主的中期激励模式;对于高职务高贡献型人力资本适用长期激励模式。  相似文献   

17.
我国非营利组织与项目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角度,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对项目性活动的管理。本文采用文献分析、经验实证和个案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应用项目管理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生存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对其特点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就项目管理在非营利组织的系统应用,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希望能更好地发挥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浅论非营利组织的双重管理体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和束缚,这与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双重管理体制密切相关。这种体制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管理体制,致使非营利组织只能作为政府的附庸,严重阻碍了其社会服务职能的正常发挥。因此,政府应改革旧有的管理体制及管理方式,非营利组织自身也应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独立自治能力  相似文献   

19.
社会公益组织作为传播正能量的社会团体,是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公益性的连结点。政府需要公益组织连接社会成员需求,获得社会认可;公益组织也希望得到政府的鼓励,获得公益影响。政府与公益组织良性互动的原因在于政府权威与社会自由之间的平衡。通过研究河南省J志愿者协会的发展现状,阐释了政府与公益组织良性发展的原因是政府职能边界的模糊性、公益组织的目标与政府具有一致性和公益组织必须适应环境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