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来新夏 《学术界》2003,(3):82-89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末一个封建王朝 ,同时它既是中华民族的融合者 ,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括者。过去由于辛亥革命时期反满宣传过度的影响 ,清朝历史没有得到应有的准确认识和表述。上世纪 2 0年代编纂的《清史稿》又未尽如人意。因此 ,为世界瞩目的中国正史 ,一直没有一部足以为二十五史殿后的高水平《清史》出现 ,实在是中国这样一个历来非常重视历史的国度的缺憾。新朝为旧朝编史是中国历史编纂事业中的重要传统。新中国建立后 ,即肩负着编纂清史与民国史的重任 ,而二百余年之清史的编纂 ,尤为当务之急。但数十年来由于种种人所周知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一次农民战争,明显地对清王朝的衰亡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在清史编纂工程中应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给以足够充分的客观陈述。太平天国运动从总体上说是民族矛盾与社会矛盾交相激化的结果,就其是非而言,民众反抗清朝的暴虐统治,即可肯定其为“是”。就其功过判断,太平天国之功主要表现在对清朝统治的勇敢挑战和沉重打击,影响不仅表现于当时而且更为彰显于事后。在清史编纂工程中,对于太平天国的功过应作实事求是的客观陈述,既不溢美,也不苛求。  相似文献   

3.
我对清史编纂的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桥驿 《学术界》2003,(3):90-96
今年四月上旬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在上海开会 ,邀请我参加会议 ,我因恰逢两种书的清样正在复校 ,出版社催促急如星火 ,加上年事稍长 ,出门也颇费事 ,所以只好婉谢。却又随即收到从上海图书馆馆长办公室寄发的特快专递 ,内有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的《清史编纂体裁体例调研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戴逸先生所撰《关于清史编纂体例的几点补充意见》。我对清史属于外行 ,这些材料实在是给予我一个学习的机会。在这份印刷精致的五十页《大纲》之中 ,卷首有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印发的信 ,署 2 0 0 3年 1月 2 4日 ,信中指出 :“清史修纂的体裁是用…  相似文献   

4.
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人类关注的头等问题之一,生态环境史研究亦成为史学研究的新增长点,学界对清代生态环境及其区域特征的研究工作也有新的进展。国家清史编纂工程,顺应时代之举,创设《清史·生态环境志》,体现了鲜明的创新精神,是对中国古代生态环境在清代发生转折变迁这一史实的重构,也是对中国传统史学修史工作的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刘文鹏 《学术界》2003,(3):97-102
近一个世纪以来 ,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修纂一部可以传之后世的史书 ,一直是学界 ,乃至许多国人的一大心愿。直到去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下 ,这一心愿终于付诸实施 ,纂修清史 ,作为建国来最大的文化学术工程得以启动。在文化部呈报中央的报告中明确指出 ,清史纂修的体裁是用旧体 (纪传体 )还是新体 ,叙史是用浅易文言还是白话文 ,拟纂修工程启动后经专家充分论证后再定。经过充分准备 ,2 0 0 3年 2月— 4月间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先后在北京、上海两地召开三次“清史编纂体裁体例学术座谈会” ,邀请全国各地近 3 0 …  相似文献   

6.
施宣圆 《学术界》2003,(3):217-223
清明时节 ,春暖花开 ,万物复苏。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先生和副主任马大正、朱诚如等一行南下上海 ,召开南方片《清史》编纂体裁体例座谈会。我承蒙邀请 ,参加座谈。在下榻的好望角饭店 ,见到了戴先生。戴先生已经年近八旬 ,满头银发 ,身体却很好 ,走路腰板挺直 ,穿一身黑色西装 ,依然是风度翩翩 ,和蔼可亲 ,普通话中依然带有些许软软的吴语。我们一见面 ,先是叙叙旧 ,聊聊天。我最早认识戴先生是 1979年 5月 ,那时中国史学界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南京举行第一次学术研讨会———太平天国学术研讨会 ,戴先生等 10 0多名来自全国各…  相似文献   

7.
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是新世纪我国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李岚清同志在2003年1月28日的“清史编纂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编写清史“要有世界眼光,要把清史放到世界历史的范畴中去分析、研究和评价。既要着眼中国历史的发展,又要联系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这种“世界眼光”  相似文献   

8.
黄爱平 《学术界》2006,(5):227-234
作为晚清著名外交家、政治家、思想家、诗人兼学者,黄遵宪一生著述丰硕,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系统概述了近百年来有关黄遵宪诗文著述的整理、编纂和出版情况及其对于清史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影响年鉴编纂质量的几个重要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看一部年鉴的编纂质量好不好,不仅仅是看这部年鉴的外表质量好差,更重要的是要看这部年鉴的框架结构和体例得当与否,要看其条目编纂质量的优劣如何。年鉴的外表是设计、印刷、装帧等范畴的质量,年鉴内在的质量主要体现在章节目结构的合理性和条目的编撰质量,而条目编撰又是年鉴编纂质量的核心所在,是衡量年鉴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内容简介:该书是研究中国家谱编纂的第一部学术著作。它从六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家谱编纂需要注意的理论和技术问题,总结了家谱编纂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体育年鉴》是由国家体育总局编纂的一部全面反映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权威性工具书,集知识、信息、资料为一体,准确、系统地记载了新中国体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国际体育赛事风云,是广大体育工作者和体育爱好者的重要参考书。  相似文献   

12.
"艺文志"是正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用书目的形式反映一代文化事业之盛,是考察中国学术史的重要依据。正史中的艺文志包括《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及《清史稿·艺文志》,其中前五种著录一代藏书,后二种则改为著录一代著述,这是适应学术的发展而作出的合理调整。历代艺文志的纂修,都是根据旧有的书目加以改编,总的趋势是越往后书目来源越多,著作数量越大,难度也就越大。目前国家新修清史工作正在加紧进行,艺文志从2004年开始编纂,其方法仍然沿用历代艺文志的成法,命名为《清人著述总目》。每书著录书名、卷数、著者及其籍贯,其方法仍然沿用历代艺文志的成法,命名为《清人著述总目》。每书著录书名、卷数、著者及其籍贯、主要版本、馆藏、资料来源等,著者字号及科第等则在首次出现时附注之。由于篇幅较大,约千万字,因此,独立于各传、志之外,单独成书,与新《清史》相辅而行。这在历代正史"艺文志"纂修史上是一种革新。这种新体例及其存在方式可能成为今后史志目录的新模式。分析和阐述《清人著述总目》的体例与编纂方法,回顾和总结历代正史"艺文志"的纂修方法,展望、探讨今后史志目录编纂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朱疆郝去世之后,由龙榆生牵头承才旦《疆郝遗书》的整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各方人士或慷慨解囊资助刊行,或与龙榆生商量编纂体例,或担当序、跋、墓志铭等背景资料的撰写工作。在学人的共同努力下,《疆部遗书》成功编纂。  相似文献   

14.
张越 《河北学刊》2003,23(4):148-151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是河北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一部大型史学丛书 ,意在总结、积累史学成果 ,为当今的史学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参与这部丛书编辑工作的几位同志 ,分别就这部丛书的编纂旨趣、编纂体例、学人评介、审阅校勘、学术价值等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可作为广大读者深入了解这部丛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一、任先生,您好.很高兴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今年以来,我刊为向广大读者推介中国近年来的重点文化建设工程,先后采访了汤一介、戴逸等先生,刊载了他们关于<儒藏>、<清史>编纂的访谈.收到了较好的社会反响.您主持的<中华大典>是一项宏大的类书编纂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建设意义,中外学者和广大读者都翘首以盼,请您谈一谈它是怎样启动的?  相似文献   

16.
略谈年鉴编纂规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年鉴编纂的规范化问题,是中国年鉴事业能否健康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之一,是提高年鉴质量和使用价值,增强年鉴功能的基本问题之一。所谓年鉴编纂规范化,是指年鉴的编写要有一个合乎年鉴性质、功能的整体结构、基本内容、编纂工艺、文体文风、检索手段等标准,是在对年鉴编纂的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  相似文献   

17.
史丽君 《人文杂志》2005,(4):118-122
陈垣著作风格独特,这与其编纂学思想关系密切。他选题讲求开创性与实用性;搜集使用资料坚持博采慎取的标准;坚持一定的编纂义例:注重标目、充分利用序跋附录、史文尚简、编次谨严、善用图表、征引规范;著作完成后一定要进行精心修改。他的编纂经验和技巧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各类地情资料书编纂出版呈蓬勃发展之势,地方综合年鉴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省、地(市)、县三级综合年鉴编纂陆续启动,且编纂面越来越广,出版数量越来越多,成为第一届社会主义新方志之后的又一类地情资料书籍。一批批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出版,  相似文献   

19.
《长春年鉴》起编于1988年,已连续出版16部。回顾十几年的编纂历程,年鉴的质量明显呈上升的趋势。但与兄弟省份优秀年鉴相比差距还很远。我们深深感到,年鉴工作要在既保持稳定性、连续性的同时,又要更新观念,根  相似文献   

20.
《上海年鉴》编辑部姚金祥《上海市年鉴编纂二十年回顾》一文,根据丰富的资料,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上海地区年鉴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年鉴编纂工作所呈现出的一些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