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人和谐”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内容和最高目标。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法律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就“天人和谐”的法律思想予以分析 ,说明在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上 ,诸如立法、司法及审判 ,都在印证着天与人相和谐的法律观念。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对古代司法审判影响很深,它主要表现在司法中注意防止和纠正冤案、错案;注重情理法相结合;允许亲族相讼;互相制约的司法机构设置;注意保护弱者的权益;重视教育说服和息讼等六个方面.和谐思想是中国古代司法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古代中国“天”往往兼具神格与自然,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应追溯到早期历政中理解。历政不仅指制历,还包括与之密切相关的祭天活动,它是早期中国古人从观象授时的巨大政治效应中发展出来的宗教崇拜。因而早已酝酿于历政中的天道观与天命观并非截然对立,两者并根而生,并一道构成维系天下秩序的政治权威。只是历政的权力运作逻辑势必使天子垄断历数知识,故导致三代的“天”在更多场合呈现出神格面向。东周以降“天道”说之所以兴起,离不开历政崩溃后历数知识播迁的社会政治原因。但这并没有导致天命观的消失,因其与天道观本同根生于历政,故此后在传统中国仰天而食的农耕社会里,“天”从未失去其宗教向度。  相似文献   

4.
龚缨晏 《中国社会科学》2023,(2):140-164+207-208
“天下图”是古代中国人根据天圆地方宇宙观绘制的世界地图,包括单幅地图和书籍插图两类。单幅“天下图”在汉代已经出现,书籍插图则产生于北宋。单幅“天下图”的演变谱系是:汉唐时期绘制在丝绸上,绘制者是高官重臣;宋代又被刻在立于官学中的石碑上,为科举考试服务;1550年左右出现了作为民间大众读物的“天下名胜舆图”,绘制者是底层知识分子,通过市场网络传播;1600年左右,从“天下名胜舆图”中派生出一种变异的新型单幅地图;清代,“大清万年一统”系地图成为最流行的单幅“天下图”,直到清末民初才逐渐被以“世界地图”为题的单幅地图取代。中国古代地图学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并非按照欧洲模式演进。在尊重科学准则的前提下,如何吸纳其积极元素,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神话里的"宇宙药",和"宇宙山"、"世界树"一样,作为学术概念,它们都可被用来描述和解释古代神话里的宇宙结构及宇宙观。无论是昆仑山上的轩辕之国、诸沃之野、不死之山、西王母的蟠桃园,还是大海里蓬莱三神山的仙境、仙人和不死之药,上古神话里异域、他界均具有"不死之乡"的属性。与长生不死观念有关的"宇宙药"信念及其"神圣的知识",可能最早产生于上古时期的人类试图通过巫术的方式和神话的讲述以克服"死亡"、从而超越生命极限的种种努力之中。此种信念在中国历史上始终绵延不绝,并演绎出了许多野心勃勃的尝试和独特的文化实践,它至今依然是中国社会久盛不衰的"长寿文化"的底流之一。  相似文献   

6.
姜守诚 《江淮论坛》2011,(4):60-66,175
"业镜"是冥府地狱中审判亡人的工具,多由特定冥官(如阎罗王或秦广王、泰山王等)来执掌,藉此鉴查众生在世间所行善恶之累计情况。"业镜"之说,始见于六朝佛教典籍,后为宋元道教经书所接受,明清民间宗教宝卷中更屡见此说,士人阶层也援引"业镜"作为文学创作之素材。我们着眼于佛、道经书及民间宗教宝卷中出现的"业镜",讨论其宗教含义,进而分析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远古创世神话中的混沌神 ,既是华夏民族的始祖神 ,又是神话传说中的太阳神。远古人们对于宇宙时空的认识是从对太阳东升西落的运行规律的认识开始的。因此 ,混沌神的故事具有天地开辟、宇宙创生的意义 ,代表了远古人们的时空观念的产生过程。华夏民族的时空观念是伴随着宇宙创生的神话、在原始的生产活动中产生出来的 ,它的产生与混沌神亦即太阳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孙方圆 《河北学刊》2022,(5):97-103
“美猿贬猴”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文化观念,特别是自唐宋王朝以降,在“党争”的催化下,猿象征君子、猴代表小人的政治隐喻遍晓士林;北宋猿猴画的发展,更使长臂猿与猕猴的形象特征及其文化寓意愈显直观;而两种动物在分布、食性和行为方面的显著不同,乃是古人对其评价大相径庭的根本原因。最终,政治隐喻的褒贬、图画形象的表现以及动物习性的差异,共同筑就了中国古代“美猿贬猴”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9.
“通变”是古代文学艺术中的重要观念,也是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在书法艺术创作中,既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本文系统梳理历代关于书法创作中“通变”的理论,指出古代书法创作中的通变关系的内涵、古代书法创作的通变观念对当代书法创作有积极的影响,“法必师古,意从我出”作为书法“通变”的基本方法,应在当代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10.
"和"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和"思想在力求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的基础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行为方式和处世态度.它的基本功能是维系凝聚作用,推动促进作用,塑造教育作用,辐射影响作用,贯穿于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全过程,积淀于各个时代、各家学派思想文化中,是中国思想文化最完善、最富生命力的体现形式.尽管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思想对于当代仍具有其重要现实指导意义,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宇宙意识贯注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学思想中,而成为潜在的丰富而深厚的美学意蕴,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不同的内容形态,以及从内容的开拓、意象的选择、思想情感的把握等方面探讨唐宋诗人和词人宇宙意识之沿袭及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和”是作为最高原理被思考和领悟的。我们的祖先建立了贯通天、地、人的和谐思想体系。古人把“和谐”理解成世界存在、生成、变化、发展的最高原理和内在动力,也把它理解成人类相处、社会治理的基本方法。本文从存在论、辨证论、方法论三个方面对古典和谐思想进行了分析与解读。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古人对如何提高自身修养,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有诸多的论述。儒家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强调人与人的和睦相处。道家重视"道",遵道以行,虚静处下,以建立和谐的治国秩序。墨家提倡"兼相爱,交相利",主张个体与社会,道德与功利和谐等等。这些观点可以用儒家的"八条"中的"修身,治国,平天下"概括之。而对古代和谐思想的梳理,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新时期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孝观念在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演进中,起源于从事鬼神到事人的转变过程,经历了从事人之生到事人之死再到事死如事生的演进,并具有超越层面之神圣性、精神层面之终极意义与社会生活层面之教化规范三个方面的保证,从而使孝观念在事死方面不落于空疏的形式,彰显出其在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7,(10):119-125
史尊说卑作为集体无意识,规引着中国古人的小说创作与批评活动,并由此形成小说创作中的史补目的。史采小说的激励、以事寓义的启发,使得小说史补长期被局限于纪事实、探物理、辨疑惑、示劝诫、采风俗等史的框架之下,这固然提高了小说的品位和地位,却也同时影响其虚构、娱乐等审美特征的开发。宋元以后,以义传播为大旗,以史之局限与不足为突破口,是小说史补发展的新方向。这一方向,为小说本身审美娱乐特征的开发提供了可能,拓展了空间,也使得小说本身的艺术个性愈来愈明显。小说灵活通变的性格特征与迂回曲折的发展路径,也在此转型中得到了突出体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以理囿情”观念寇养厚1《尚书·舜典》的"诗言志,歌永言",最早提出了诗歌的“言志"问题。在先秦时期,"志"与"情”当然有微别:前者主要指人的志向、怀抱、理想,偏于理性范畴,重在表现人的社会性,如孔子说"各言其志"(《论语·先进》);...  相似文献   

17.
竞争与谦让——中国古代“争”“让”范畴的现代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竞争与谦让是一对对立的范畴。中国古代通常称为“争”、“让”。我们的先哲通过对“争”的考察 ,达成了“争则乱、乱则穷”的共识。他们的学说在制度和思想两个方面排斥“争”。同时 ,他们又提倡“让”德 ,力图实现社会的和谐。考察古代先哲关于“争”、“让”范畴的论争 ,分析其利弊得失 ,对于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当代中国社会 ,如何处理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文章研究了《尚书》中的刑罚 ,对上古时代我国刑法的萌生、发展及基本特征作了系统的审视 ,并对“明德慎罚”“敬明乃罚”等主张予以客观剖析与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德”观念的起源及其发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国古代思想研究中,“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观念。论者多将其直接解释为“道德”,这对于理解先秦时代的“德”观念是不妥当的。大体说来,先秦时期的“德”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天德、祖宗之德;二是制度之德;三是精神品行之德。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德观念都没有能够摆脱天道观念的影响。“德”观念走出天命神意的迷雾是西周时代的事情,然而将它深入到人的心灵的层面则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的贡献。中国古代思想主要是关注人的自身能力的认识与开发,寻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平衡。“德”观念的发生与发展的道路,对此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甲骨文字,依卜辞文例看,应当是名词。在卜辞记载里面,它与虹并见于天,应当和虹一样也是一种气象名称。这个字左半是示字别体,其右半一般释为殳,但殳的古义依《说文》来讲应当有杖和“积竹”两种解释。“积竹”就是后世所说的扫帚,殳与帚两者有相通之处。从殳之字亦可从帚。甲骨文中的这个字右半可以视为从帚。左右两旁相合,可以推测这个字就是“祲”字。至迟在周代,祲与晕就被视为一事。《周礼·春官》的相关记载可为明证。自秦汉以降,祲晕被完全视为妖异征兆,这是为王权观念的逐渐强化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