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6 毫秒
1.
运用面对面的访谈法,考察了农民工的社会网络,重点描述了他们的网络过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杨学斌 《民族论坛》2006,(12):36-37
本文认为,网络问题是指网络信息资源对广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问题,以及广大学生在开展网络活动中自身身心健康所遭受的伤害问题和行为所表现出来的违纪违法问题。针对网络问题的存在和影响,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3.
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网络政治参与已经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民族地区,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利用网络参与政治,并对当地的网络政治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网络政治参与是一把双刃剑,运用不当则会严重影响政治生态文明。本文结合民族地区的地域、文化特征等,分析了影响民族地区网络政治生态建设的特殊因素,并对如何构建和谐的民族地区网络政治生态环境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4.
结合在网络民族志中的经验和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分析了网络民族志的“田野”——网络社区依托的互联网语境,认为它既是社交平台,也是一个信息分发媒介,可能面临隐形的舆论操控和审查;同时也是一个“舞台”、职业平台和交易平台,是一个名利场或角力场。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者自身在网络社群观察中所发现的“阐释困境”,总结了网络民族志面临的5个方面的挑战:一是互联网作为田野存在的“虚实二重性”;二是行动者身份信息可能面临“人设面具”和符号包装的挑战;三是行为信息可能面临“符号表演”误导;四是态度和情感信息在同质化群体聚集的网络社群中可能是单向度的,对浸润、卷入其中尝试获得情感共鸣和深度理解的研究者而言,如何作出更客观的判断形成挑战;五是网络社会环境中的隐形力量——技术、资本和权力对信息环境之“池”的人为搅浑。结合国内外学者的既有研究,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所采用的网络民族志方法实践及应对上述挑战的对策,包括整合线上和线下、多站点研究、多方法融合、多视角求证等,并提出了“超脱”的必要性,在“浸润与超脱”这两个看似背道而驰的状态中来回穿越,或才能更好地兼顾高质量网络民族志所需的参与性与反思性,从而获得更贴近事实的理...  相似文献   

5.
在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中,网络诗歌的生产和传播机制在给予创作者更多的表达自由和空间的同时,也导致了创作主体的退隐.网络文化在本质上就是对中心话语模式的消解,网络诗人作为民间的边缘化群体,其消弭主体的创作姿态导致了网络诗歌作品主体性的消解.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网络成为各种社会舆情生成的最重要载体,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包括:对日常舆情管理及其有效性带来的挑战、对传统舆情管理方式带来的挑战、对政府社会公信力带来的挑战、对主流价值观与道德观带来的挑战、对社会稳定带来的挑战和对网络信息安全及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挑战。深刻认识并积极应对这些挑战,是各级党政部门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该文认为苏联的建立和解体不仅对中亚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也使部分研究者采取断裂式眼光考察苏联前后中亚社会的变迁。作者采取过程和整体视野观察苏联对中亚社会的影响,讨论了中亚社会制度、观念以及欧亚大陆之间的联系在苏联建立与解体过程中延续的某些面相。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正在发生改变。B镇是一个苗族、汉族和布依族杂居地区,汉族和苗族村干部在掌握资源和处理问题的主动权方面都在利用各自的方法和网络来稳固自己的地位,在这过程中他们利用各样事件和机会来不断加强自己在村民中的"威信"。研究民族杂居地区村干部权力运行状况,对治理村庄和了解农村状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河州地区历史上形成并穿梭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特殊生态环境中的脚户、牛帮、车户、筏帮、驼帮等各种贸易运输方式的形成、发展,以及各自所具有的特点、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在促进两种生态经济类型间的能量交换、构建的区域贸易流通网络和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功能和作用作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0.
网络信息与民族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互联网带来人类信息交流方式飞跃式变革 ,网络的大容量信息及其迅速的传播对多民族社会的民族关系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影响。文章分析了当前互联网上有关中国民族的信息状况 ,指出 ,就中国而言 ,网络信息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 ,网络丰富的经济技术信息和文化信息有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另一方面 ,迅速变化的世界直接对各民族成员的价值观形成全面冲击 ,其造成的影响将有可能增加社会管理的风险和成本。为了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正面影响 ,减少和规避互联网信息对民族关系的负面影响 ,应该加强对信息内容的有效管理 ,努力提高信息受众的素质等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移动通信业务的不断发展,GSM网络普及率不断提高,移动通信用户数量与日俱增,随之而来对网络通话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技术缺陷日益浮出水面,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系统掉话。系统掉话对GSM系统的优化工作提出严格考验和更高的技术要求。本文介绍了GSM系统中出现掉话的几种主要原因,对常见掉话原因进行分析并总结了实际应用中处理常见掉话的便捷方法。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施,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各个高校逐步试行和推广。老师们都想通过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来解决大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但是,由于多煤体教学对学生和老师以及软、硬件的要求很高,再加上现在班级容量大等客观原因,在使用过程中就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本文着重对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必要性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几点解决问题的看法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回顾了人类学关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从最早的对亲属关系的研究到在工业社会的霍桑实验和曼彻斯特车间研究,拉德克利夫-布朗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提出的结构视角一直为人类学所坚持,并成为人类学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基础。以人类学对非正式组织的研究为起点,将"作为文化的组织"的思想加以延伸,就得到"作为文化的社会网络",可以为时下偏重结构而将文化作为结构的对立面而忽视的社会网络分析增加文化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王万宏 《民族学刊》2017,8(4):35-38,105-107
藏族网民对数字图片、视频、歌曲、影视、游戏和小说等网络文化的喜好使得他们形成了网络文化的使用习惯、特点以及强烈的网络文化认同感.藏族网民在网络文化载体手机化趋势和网络文化消费娱乐化倾向与其他民族的网民保持着一致性.但在网络文化认同上则表现为更加喜欢选择藏族网络文化产品;更加积极参与到对涉藏网络文化传播内容、方式的肯定、批评和建议中;更加倾向于由藏人自己主导、创作的网络文化作品;强烈希望涉藏网络文化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对藏族文化习俗的理解和尊重.网络为藏族文化的传播和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更重要的是在藏族网民心中逐步建立起了网络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世纪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应用网络技术、数据库和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标志和人类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网络化的趋势对传统的档案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在改变传统管理方式的同时,也对档案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作者试从网络环境下档案管理的变化、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的日趋融合,基于新兴技术的远程教育创新模式不断冲击着传统教育。针对大型互动参与和网络技术的开放存取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掀起了远程教育领域的一场数字化海啸。借力信息技术,少数民族文化的大众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佤族是云南省内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古朴、丰富、特色浓郁的文化。构建基于MOOC的佤族文化大众教育网络平台不仅是MOOC本土化的尝试,而且也是对佤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举措。  相似文献   

17.
网络教学的迅速崛起对网络教师形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探讨与分析网络教师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较之传统教师的特殊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教师形象塑造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黑龙江省抚远市边民互市贸易区商贸群体的经商实践为切入点,运用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理论,在社会结构转型和市场经济变迁的现实背景下,探讨了互贸区内的对俄贸易商人群体社会关系网络的实践与变迁。研究发现,以家族主义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对俄贸易商人群体进入边贸行业的基础,但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传统的家族主义社会网络因其固有的情感局限与同质性特点逐渐成为了对俄商贸群体营商发展的阻碍。因此,对俄商贸群体选择建构和拓展更为多元、灵活、自由的社会关系网络,使其在边贸营商实践中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网络环境下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如何发挥高校图书馆优势与特色,全面、系统地开发网络农业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它们在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对促进农业科研出高水平的成果、农业教学出高素质人才和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作者阐述了国内网络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高校图书馆网络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王军博士的《网络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一书,紧紧抓住互联网、民族主义等学术热点,紧跟时代脉搏,立基于学术前沿,开拓性地探索了互联网的发展赋予中国民族主义、市民社会和中国外交事务的意义。探讨的问题具有前沿性,是一项新的研究议程,它给出的也许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一种方向性的探索和思考。该书兼顾了学术性和实证性,所用语言较为通俗易懂,所列举的实证研究案例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无论是对专业研究人员还是对中国外交问题感兴趣的人士而言,该书都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