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中央明确提出了“离不离土乡”与发展农村小集镇的问题。农民为什么要“离土不离乡”呢?先谈为什么要“离土”。我认为,其原因可大体归纳为两条:(一)我国农村人多地少,造成了大批劳动力剩余,特别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劳动力会越来越多。(二)我国农村的发展,不仅需要发展农业,而且需要发展农村各业。农村劳动力是农村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但当它处于“剩余”状态时,只能是一种潜在的因素,这不仅是一种极大浪费,而且还会影响农业自身的发展。然而,当这些“剩余劳动力”与土地以外的其他生产条件相结合以后,就能够发挥生产者的作用,就能够使农村各业得到发展。因此,部分农民“离土”,是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的作用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  相似文献   

2.
未来2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潜力和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学术界对此研究很多,然而由于对农村非农化劳动力的概念以及基本数据等方面存在不统一等问题,因此一些基本研究存在较大的争议,而关于未来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潜力则缺乏专门的系统定量研究。本文通过未来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变动预测、农业劳动力需求预测以及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趋势分析及综合比较,测算了中国未来20年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潜力,研究发现,未来中国农村每年农业剩余的劳动力规模将逐年减少,到2030年农村剩余总的劳动力将在1亿~2.5亿之间。而近期内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存量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但因为其在今后10年内将超过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潜力,从而增长将会趋于停止,同时农村剩余的可供转移的劳动力也将在5~10年内趋于零。  相似文献   

3.
定向转移——解决农业剩余人口问题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家统计资料预测,到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除去乡镇企业吸收的人口和农业生产所需人口,我国农村将剩余约3.5亿人口。农业剩余人口的出路问题,在今后的50年,甚至更长时间,都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有着近13亿人口的大国,且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是人口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一是农村人口基数大;二是实行家庭经营,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三是农村人口正处于大规模流动之中。加强人口管  相似文献   

5.
利用重点生态功能区北京市延庆区的1279个农村劳动力的调查数据,借助二元logit模型,基于农村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视角,分析了两大类生态补偿项目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岗位类生态补偿项目本身提供的劳动岗位质量不高,而且减弱了参与者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的主动性;耕地类和林地类生态补偿项目压缩了农业生产规模,使得参与者的农业生产活动减少,同时其转移就业的可能性没有显著提高.长期来看,目前的生态补偿项目实施方式可能造成劳动力剩余和土地复耕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在我国由自然经济为主的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1952年到1980年,农业劳动力所占比例由83.5%减少到68.7%,平均每年下降约O.5%。进入80年代,这种下降呈加速趋势。从1980年到1994年的14年间减少了14.40,平均每年减少约1%。如此决的速度在世界上也是极少见的。这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首先,大量剩余的农业劳动力提供了劳动力转移的源泉。我国广大的农村一直是劳动力的蓄水池,在目前约4.33亿的农业劳动力中,约1/…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从而带来了农业劳动力的大量剩余。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还会大量增加,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就显得更为迫切。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种植业中的劳动力拥有量大于耕地的容纳度,而需要按照农村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在农村各部门之间依照一定的比例,合理分配耕地无法完全吸收的农业劳动力,以促使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阶段,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多余的农业劳动力向农业以外的部门转移,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趋势,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国家统计局最新的一份专题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在最近五年发生了显著变化。1985年我国3.7亿多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为3.03亿人,比1980年增长6.9%;从事第二产业的近3,900万人,增长73.7%;从事第三产业的达2,800多万人,增长1.35倍。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由1980年的89.2%下  相似文献   

9.
农业生产工业化,农村经济商品化,农村人口城市化,是世界各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的国家,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农业劳动力过剩问题日益突出。笔者试图通过对神后、方山两个农村集镇的调查分析,对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农业劳动力的适度转移,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已有所提及,但迄今为止,并没有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讨论。就大部分观点来看,仍主张加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中国农业劳动力要不要从速度型转向适度型,这需要放到中国特殊的背景中去考察,离开了这一点,一切就无从谈起。 一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严峻现实 1979年的农村经济改革,使长年积沉的农业剩  相似文献   

11.
<正>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将不断地从单一农业中解脱出来。据一般估计,目前,我国农业常年剩余劳动力约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30%左右,为1.5亿。正确认识农业劳动力转移中一些规律性问题,对于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振兴我国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仅就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和部门流向作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中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汇编(农业卷)》、《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7)》及《中国农业年鉴》等宏观截面数据对中国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的程度、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现象确实存在,但并没有达到农业女性化的程度;农业劳动力女性化表面上看是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性别差异引起,其背后更深层次原因是农户经营土地规模的细碎化;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对保持农业生产规模有积极影响,对农业生产效率影响不明显。基于以上结论,本文认为,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提高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和劳动力的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现有劳动力7·4亿,其中4·8亿在农村,占总数的64·9%。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如何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中间,人口的素质和技能将成为顺利转移的决定性因素,而教育尤  相似文献   

14.
人口学视角下的空心村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我国出现了大量的空心村,如何治理空心村是各级政府和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问题。空心村是村落空心化、家庭空心化和劳动力空心化的复合体,其实质是人口的空心化。空心村治理的认识前提应该将空心村问题看作一个人口问题。空心村治理应根据我国空心村的实际情况,以解决人口空心化导致的农村社会管理失灵、生产效率降低、农民生活质量下降以及普遍存在诸如养老、留守儿童等问题为其基本目标。空心村治理的途径主要是重构村庄管理队伍、重构农业生产和社会服务队伍、立足空心村人力资本状况,科学定位农业生产功能并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  相似文献   

15.
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农业劳动力大约占社会总劳动力的71.93%。合理地利用农业劳动力成为加速实现四化过程中极其重要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的农业劳动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剩余。对这一问题,我国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同志从多种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当  相似文献   

16.
乡村城市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从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急速转换过程中遇到的基本问题就是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转化。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几乎占世界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总量的三分之一,把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地域流向,走中国式的乡村城市化道路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一、简要的回顾一个国家乡村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一种密切的相关关系,总的来说两者呈共同增长的趋势。伴随着经济的成长、停滞、恢复与发展,我国乡村城市化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对这一过程的简要回顾将是选择我国乡村城市化现实模式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 (一) 根据国家统计资料预测,到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除去乡镇企业吸收的人口和农业生产所需人口,我国农村将剩余约3.5亿人口。这些剩余人口大量涌入大城市和城镇,将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习惯做法是,采取行政的措施,对城镇劳动市场进行全面的清理,整顿和压缩非农产业的农村户籍用工,腾出位置,安置城镇待业人口,而对农村剩余劳力,则强调以农村内部消化为主。这种传统做法,反映了现行户籍制度所强调的身份论的要求。但是,这种从七十年代起就不断开展的,在劳动就业上压缩农村人口,保证城镇人口的做法,客观效果并不理想。政策收紧时,农村人口被挤出城镇,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及滞留经济代价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长期以来 ,中国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农业剩余劳动力 ,1997年 ,估计约有 1 8亿剩余劳动力 ,但剩余程度的省际差异显著 ,以西南地区剩余最严重 ;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滞留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1978~ 1997年间 ,仅滞留的经济代价就达 178750亿元 ,相当于这 2 0年国内生产总值之和的 4 0 % ,经济代价的省际差异也很大 ,仍以西南地区为最。根据农业劳动力剩余程度和滞留经济代价的省际差异 ,可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片 :长江上游—珠江流域片、长江中下游流域片、黄河流域片和北部片  相似文献   

19.
我国10亿多人口,近80%生活在农村,劳动力的75%也在农村,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仍然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目前,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和劳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不仅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尽快实现。因此,农村劳动力的开发利用,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而且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一、农业劳动力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农业生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将脱离农业生产部门,而转到非农业生产部门就业。这是农村商品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据报道,“七五”期间我国将有一亿农业劳动力要转向非农业生产部门。如何解决数量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问题?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变化?在这种转移过程中,还存在着什么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目前农村商品经济深入发展中比较突出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不搞清楚并设法解决这些问题,农村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必将受到不利影响。本文根据湖南省祁阳县的调查,试对上述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不当之处,恳请指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