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 ,与“真”对立的是“伪” ,即奸诈、巧伪 ,而不是“假” ,“假”另有正面的意义。“丑”亦不与“美”绝对对立 ,“有心而恶”的丑且恶者 ,方与美与之对峙 ,“无心而恶”的外形丑者 ,则有转化的可能。审伪、审丑均需辩证而观 ,不否定“伪”有人为制造之义 ,但与表现人的真性情的文艺创作相抵触 ;美与丑之间有“遇合无常”之变态 ,与人们各自不同的爱恶之情相关。  相似文献   

2.
英语时态与时间关系紧密,但是0时间现象却没有明确的时态归属。传统语法在分析0时间概念的“客观事实”时,只是把这种现象罗列在一般现在时内,忽视了对其归类。对一般现在时的用法进行子类分析时,主要线索是被研究对象与时间的关系,但是处理“客观事实”时,则以现象替代了这种关系,出现了明显的不一致。提出“0时间一般现在时”,不仅符合上述分类的基本线索,还有充分的依据、明确的辨别标准、进一步细分的路径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唔曾”是茶陵话中一个比较特殊的否定词。其有二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否定中含有肯定,即在表示否定的同时包含肯定;另一个是否定过程中的有限结构,从其否定的谓词性成分的内在时间性方面来看,“嗯曾”否定的只能是有限结构,从其否定的外在时间性方面看,其否定的为时间流逝过程中的活动,否定的时间范围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1。“嗯曾”的这两个特点联系密切,否定有限结构在过去、现在和将来1的时间范围内发生,肯定其在将来2一定会实现。  相似文献   

4.
虚拟语气是表示与事实相反或几乎相反的语气 ,其由表层结构决定的语音表达式为假层意义 ,由深层结构决定的语义表达式为真层意义。英语虚拟语气的“真”与“假”主要存在于副词从句和名词从句中。  相似文献   

5.
文章依据存在主义哲学对于“过去”(即历史)问题的看法,即所谓史学中的事实只不过是人们对于历史事件的解释,而这种解释由人们对于其“将来”的规划所调节,力图揭示史学研究的一个潜在性质:无论知觉与否,“求真”之真,将随着人们对“将来”谋划的变化而变化,不存在一个本体论意义上的、永恒的原子事实。根据这个性质,扬弃“信古”与“疑古”两种史学态度,说明“层累历史”现象的合理性与必然性,肯定“层累历史”的价值。在结语部分,则逻辑地提出“基于将来的释古”的史学研究命题。  相似文献   

6.
说谎者悖论同一切严格意义上的悖论一样,也是在给定的条件下对某问题的肯定的回答与否定的回答之间的相互蕴含,它的形成也是由于把“具有本来可以成立的否定关系”的不同的所知混为一谈。但说谎者悖论还犯了以非真为真、以非假为假的错误。  相似文献   

7.
英语中是否存在将来时这一语法范畴,国内外语言学界对此看法不一。概括说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肯定其有,另一种肯定其无。传统语法学派持肯定态度,认为英语中的shall或will加动词原形的结构就是将来时的范畴。与之针锋相对的现代语法学派则认为shall或will本身是情态助动词,而不是将来时的助动词。丹麦语言学家奥托·叶斯帕森就认为:“Ishallgo和hewallgo不是一种‘将来时态’,而是含有一个现在时态的助动词和一个不定式。”①对英语中的将来时持否定态度的人认为英语只有两种时的语法范畴,即现在时和过去时,但存在着表示将来时间的…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除直接用时间名词、时间结构表示将来时态外,还常用“将”、“要”等虚词来限定动词以表明将行事态。“将”、“要”是表将来时制的专用语法标记,它们有固定的句法格式及相关格式,虽然“将”、“要”在句中的句法功能基本相同(充当状语),但二者有明显的句法差异:否定式不同;修饰限制的结构成分不完全相同;出现位置不完全相同等。此外,“将”、“要”同动态助词“了、着、过”有一定的和关系共现规律。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英国古典和现代名家著作中的例句为倒分析了英语反意疑问句陈述部分与后附问句肯定与否定结构的几种搭配,以及各形式所表达的曲折语气;同时阐述了两部分的主谓一致现象,从主语和谓语动词两方面来分析其中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先秦汉语"否"、"不"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汉语中的“否”与“不”同源,二者都具有一般否定副词的性质。但“否”与“不”又有区别:“否”还是一个具有否定意义的特殊代词,它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否定动词、形容词,或独立使用,否定指示代词“然”或“否”之前的相关内容,这使它在否定的同时又指代所否定的内容;“不”则没有这样的用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英语动词现在时部分表示"非现在"的用法,揭示出该语言现象背后隐藏的时空隐喻.作者认为,在时间的认知过程中,人类的概念化思维发生了隐喻联想,喻体"空间"内部结构模式被投射到"本体"时间上,空间域"前后""近和远"的方位差异在时间上表现为"现在与非现在"的对立,从而合理解释了英语动词现在时形式表示过去和将来语义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记叙文口语语篇为研究语料,分析动词情状体对学习者一般过去时时体变异的影响,可以发现学习者主要使用了一般过去时和一般现在时形式。学习者在使用一般过去时形式时更高频率地使用了达成动词和完结动词,其次是状态动词和活动动词;在四种情状体类型中使用一般过去时形式的正确率呈现出了从高到低即达成动词、完结动词、活动动词到状态动词的顺序。研究结果从共时层面支持了情状体优先假设中第一点内容的成立。  相似文献   

13.
Larsen-Freeman的三维语法框架包含形式、意义及运用三个维度。以一般过去时态为例,语法教学应先对语法结构的三个维度进行清晰的内容分析,从而明确由动词变形、母语时态缺失以及意义冗杂所造成的学习难点,进而有针对性地采用加工教学法和纠错性反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文章支持"时态两分论"。英语里表达将来意义的语法手段中,一部分实质上是现在时态的隐喻延伸用法;begoing to,be(about/due)to等结构原本也是现在时的表达,它们都经过语法化而隐喻性地虚化为表达将来意义的手段;而will/shall由实意动词变为情态助动词后,在使用过程中继续通过隐喻化使其初始意义得以扩张,获得了表达将来的意义。从认知隐喻的角度取消英语将来时,将英语基本时态一分为二,更符合设立语法范畴时的对立统一规律,同时可以使现在时、英语情态动词的语法意义呈开放灵活的状态,容纳更多的延伸性用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构式语法(包括认知语法)的角度对现在完成体表示的意义(现时关联)进行了新的阐释。此外,根据构式语法的观点,英语现在完成体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语法构式。现在完成体作为一种语法构式,具有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示一定的语言意义。它跟各组成部分(现在时态、have、过去分词词缀)之间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但它表示的意义大于各组成部分意义之和,各组成部分的意义是由构式整体指派的。现在完成体构式跟各具体动词的现在完成体形式之间的关系是图式与例子之间、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关系。本文还对Langacker关于现在完成体构式中过去分词的看法提出了质疑,拜提出了基于构式法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佤德语支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其语言具有VO和OV混合语序语言类型特征,属于前置语言。根据Greenburg的语言类型普遍现象,VO语序语言动词的否定词、助词、副词等修饰成份通常放在动词左边,从而使动词具有时态标引特征。在各类语言句法结构中,动词角色的参与项往往由其配价、论元等确定,动词的标引特征由动词的配价、论元参与项以及时态、语态等确定。在语言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佤德语支动词语义参与角色项、动词的标识性特征的具体表现形式,论证佤德语支的语言结构属性,揭示佤德语支动词的标引特征,确定佤德语支动词的显性语言类型特征。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左传》中的否定词“未”的语法功能和表义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未”的表义问题。“未”不是只能对过去表示否定,而是对过去以至现在表示否定,对将来表愿望或可能,强调动作行为的可变性;而且“未”没有“不”的含义,当“未”后跟助动词,没有动态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时,“未”表静态否定,但仍有动态意味,表示“还不”。  相似文献   

18.
运用词汇语义学(Lexical Semantics)理论考察汉语位移介质动词的论元表达情况,探讨位移介质动词与位移方向动词在论元表达方面的差异,可以揭示汉语部分位移动词在论元表达中表现出的语义因素,并分析出动词家族相似性的基本表现:不同语义类的动词存在着“大异小同”,同一个语义类动词的不同成员存在着“大同小异”.不同动词成员在意义上存在着相互关联,形成一个非常复杂的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19.
国内学生学习英语过去时,会出现"知易用难"的情况:识记语法规则不难,然而在语言应用,尤其是即时交际中,容易出现在过去时语境中误用现在时的情况。情状体假说(Aspect Hypothesis)从动词本身的含义角度阐释这一现象,指出一些动词的过去时较易掌握,另一些动词的过去时则较难掌握,其难易程度由动词本身的情状体决定。对两组不同阶段(初级和较高级)的英语学习者的抽样分析验证了情状体假说。在英语教学中,如能依据过去时习得的自然规律安排教学内容,或向学生介绍情状体假说,提醒其过去时学习的难点,可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根据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英语某些介词的汉译方法主要有四种 :1)把某些介词结构译成汉语的进行时意义 ;2 )把某些介词译成汉语的动词 ;3)把某些介词译成汉语否定句 ;4 )把某些介词短语译成汉语的被动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