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陈赞东季金华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的一个基本思想。这一标准是充满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再次明确指出,在今后的改革和发展实...  相似文献   

2.
"三个有利于"标准为排除"左""右"干扰、增强贯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三个有利于"标准还为正确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三个有利于"标准也为广大人民正确履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职责提供了有效法宝。  相似文献   

3.
按“三个有利于”标准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赵化明兴城市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于1996年11月正式开始的。一年来,我们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搞活经济、兴市富民为目的,从兴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全市城乡工商企业广泛推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收到了较为...  相似文献   

4.
关于检验标准问题,在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之后,又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对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以及两者的关系,学术界已作了不少讨论,而对“三个有利于”及其与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的关系,讨论尚不多。本文不准备全面论述这三者的关系,只就其中二三问题谈点认识,以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5.
董以山 《文史哲》2001,1(1):94-98
实践标准是真理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价值标准。从人类活动的两大尺度、“三个有利于”的内容和两个标准的特点看 ,“三个有利于”标准只能是价值标准而不是真理标准。不能把两个标准的统一看成是互相等同 ,把价值标准中的最高标准当作真理标准会把我们的事业引入歧途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是否有利于”的标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毛泽东关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同志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一贯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1933年,毛泽东说,为着争取战争的胜利,为着改善人民的生活,“需要进行经济方面的建设工作。”“只有开展经济战线方面的工作,发展红色区域的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也才能使我们的广大群众都得到生活上的相当满足,而更加高兴地去当红军,去做各项革命工作”。1942年,毛泽东又说:“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  相似文献   

7.
(一)什么是实践标准?实践标准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简称。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于真理的本质特征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的本质特征就在于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相一致。但是要判断主观与客观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单从主观...  相似文献   

8.
再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涵沈东生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科学系统地总结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方向,其中对于邓小平同志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和概括。“三个有利于”内...  相似文献   

9.
“实践标准”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在统一性唐志龙(空军政治学院)十五年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开创了80年代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新局面。继党的十三大提出“生产力标准”之后,十四大又依据邓小平同志1992年春南巡重要...  相似文献   

10.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个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视察南方时最早提出,后被党的十四大正确确定下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与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就这个问题,笔者谈点粗浅看法,求教理论界各位朋友。  相似文献   

11.
略析“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道德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制性道德与个体道德相比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要求,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既要注重个人道德的规范和升华,更要注重体制性道德的合理与进步。“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和反映,它既是衡量一个社会体制是否具有道德性的主要标准,同时,它自身的含义中也蕴含了道德意义。揭示“三个有利于”标准与体制性道德的这种内在关系,目的在于强调“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合道德性和用伦理视角衡量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坚持"发展论"加快开发建设步伐张振川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经济,不开放是很难搞起来的","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强调指出...  相似文献   

13.
对“三个有利于”标准与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众说纷纭,笔者略陈管见:关于公有制能不能与市场经济兼容的问题,曾长期为理论界争论不休,一些人认为,在公有制内部不存在多个所有者主体,因而它不能与市场经济兼容,市场经济只能天然地属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条件下要搞市场经济,必须搞私有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原苏联、东欧等国家的改革之所以会走上私有化道路,正是与这种认识有直接关系。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论断和十四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打开了在这一问题上…  相似文献   

14.
医药产业是按国际标准划分的十五类国际化产业之一,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五类产品之一,属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的产业,为此医药是发达国家竞争焦点之一。医药工业具有技术知识密集、附加值高、劳动密集度大、产业链条长、国际竞争力强的特点,是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产业。正确认识国内外医药产业发展形势及其医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对发展我市医药工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国内外医药业发展形势1.医药产业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药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行…  相似文献   

15.
“三个有利于”是改革开放历史与逻辑的选择,是理论与实践的必然结果;“三个有利于”是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三个有利于”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杜会巩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以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等诸方面是内在统一的,因而它是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根本的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明确提出判断改革开放的措施得失成败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坚持了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的彻底唯物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17.
随着邓小平理论的深入普及,特别是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深化,“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越来越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对推进改革、扩大开放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然而,在具体运用中,就不免见仁见智,甚至存在有严重的误解、臆解,错用、滥用、为我所用。这就不仅使得这一科学的检验标准遭到非科学的解读,更严重的是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带来巨大损害。坚持不坚持、能不能正确地理解和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确已成为事关改革开放大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关于正确理解“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究竟是…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适应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先后曾出现过三个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即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既坚持了实践标准,又发展了生产力标准,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它的提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也是对社会主义再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成果。邓小平把三条标准概括为互为联系和互为促进的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对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行深入考察和认真思考后所得出的科学结论。毫无疑问,“三个有利于”标准,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19.
“三个有利于”的社会价值评判标准告诉我们,判断任何一种言行是否有价值,最根本的是要看其实践结果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然而,任何人的认识和实践水平都要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而且主观与客观因素往往是互相作用的,现象与本质又常常难以分清。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三个有利于”的社会价值评判标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价值认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关系 任何一项实践活动有无社会价值或社会价值大小,依赖于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的人的主观判断或认识水平和方法。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类活动的价值总是首先潜在于主观认识之中的。因此,在对社会价值评判标准的把握上就有一个主观性问题。但是,这些带有主观性特征的因素,最终必须在与他人的客观关系中才能获得认同。社会价值评判标准又是客观的,普遍的。科学的社会价值评判既不排斥主观性,也不排斥客观性,而是把主观  相似文献   

20.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加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判断性“社”还是姓“资”的标准,也是判断我们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改革开放成败的标准。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的精神的最好体现。“三个有利于”是邓小平一贯的思想。是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八路军129师政委的邓小平在工作中就比较注意发展经济,关心人民生活,并把这个问题提到能否发动群众,团结群众,战胜敌人的高度。1943年1月26日,他在中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