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文杰 《东岳论丛》2000,21(1):123-124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次年改为《新青年》),标志着中国的新文学时期已正式到来。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破与立的斗争进程中,中国的文坛上分出了两大流派———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代表这两大流派的文学社团也相继出现。其中成立于1921年7月的以表现自己的“内心要求”为思想核心的创造社,明确提出把唯美主义作为封建的“文以载道”观念的对立物,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浪漫主义倾向。郁达夫就是创造社众多作家的杰出代表。郁达夫的创作成果是多方面的,但最有影响力的当推他的小说创作。一、郁达夫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生活是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2.
一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是后人凭主观好恶评定的,而是由作家本人的全部文学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客观价值自然表现出来的。衡量一个作家对新文学的贡献,主要看他的理论与创作实践给新文学增添了哪些艺术特质,它的艺术独创性在哪里,它在当时和对后人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将循着这样的思路来探讨一下郁达夫小说创作对新文学的贡献。郁达夫的文学创作活动开始于“五·四”过后,新文学由主要是破坏走向建设的时期。1921年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开始文学活动。他先后写了3篇小说,并以《沉沦》为书名出版。这是中国现…  相似文献   

3.
成仿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中较早的文艺理论家之一。他在1921年7月,与郭沫若、郁达夫、郑伯奇、田汉、张资平等人一起发起成立“创造社”,这是“五四”时期继“文学研究会”后的主要进步文学团体。在创造社活动中,成仿吾起了很大的作用。 成仿吾,原名成灏,曾用笔名石厚生、厚生、  相似文献   

4.
吕林 《江苏社会科学》2004,5(2):197-200
本文主要对郁达夫、郭沫若、成仿吾进行比较论述,从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天才观”、唯美主义印象批评等三个方面辨析了前期创造社的文学观、批评观与英国唯美主义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创造社是我国“五四”时期高举浪漫主义旗帜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他们主张文学的“自然流露”、“自我表现”、“赞美自然”、“返归自然”。但正如郭沫若所说,他的前期“思想相当混乱,各种各样的见解都沾染了一些,但缺乏有机的统一”,创造社前期的文艺思想,我认为也呈现这种状态。除了以浪漫主义文艺思想为主导外,还受到唯美主义、现代主义和日本文学的影响。而现代主义文艺思想在他们的文艺观和作品中所留  相似文献   

6.
三十年代浪漫主义失落的多维考察杜运通(河南大学中文系)五四时期,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双峰并峙,交相辉映。“异军突起”的创造社高擎浪漫主义的大横空出世,气吞八方。郭沫若的《女神》和郁达夫的《沉沦》,借助狂飚突进的时代羽翼把浪漫主义张扬到了极致,在中国浪漫...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和郁达夫分别以《女神》、《沉论》,共同显示了创造社作为文坛上一支突起异军的创作实绩,掀起了“五四”浪漫派文学的潮流。但两人的作品风格却显然不同。郁达夫主张“有情写实”的创作手法,赞赏史托姆“带写实风的浪漫派”风格,特别偏爱中外那些具有“殉情色彩”的文学作品。殉情主义——毫不掩饰地抒发内心的苦闷、感  相似文献   

8.
在创造社作家群中,陶晶孙创作的《木犀》与郭沫若创作的《叶罗提之墓》,是两篇题材相同而旨趣各异的“自我小说”,讲述了少年男孩与比他们大十多岁的女人的爱情故事。在两篇作品的对读中,我们可以感受两位作家不同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们各自的艺术追求和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9.
冯至因其早期新诗创作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他早期新诗创作的艺术资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中国古典诗词,德国浪漫主义诗歌和创造社作家的文学作品。冯至与创造社的关系已被众多学者所论述,然而,他们所普遍关注的是冯至与郭沫若之间在新诗创作方面的艺术关联,而忽视了冯至与郁达夫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在表现内容、创作倾向和美学风格等各方面对冯至早期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的,正是创造社作家郁达夫。  相似文献   

10.
以往学界对早期创造社文学观念所作出的"反理性"的论断是仓促而简单的,事实上,早期创造社的主要成员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的美学倾向中包蕴着鲜明的理性精神,这种理性精神可以在其"不用之用"的美学命题与康德的"鉴赏的二律背反"原则的深层联系中得以还原和呈现.不过,由于科学理性对早期创造社骨干分子的浸润性影响及其文学观念中普遍存在的主体性偏执,其美学建构中已经隐含着令文学理性精神全线溃败而迅速走向合理性的潜在可能.  相似文献   

11.
心灵的契合——屠格涅夫对创造社前期主要作家的影响陈遐郁达夫曾指出:俄罗斯文学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是最大的①。可见,以郁达夫为代表的创造社前期作家对以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伟大的俄国作家,内心深处始终怀有深深的情结。新文学时期的许多作家,大都受过旧文化的严...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的文学巨匠之一,我国新文学的开拓者郁达夫名文,字达夫,一八九六年十二月七日生于浙江富阳。一九一三年赴日留学。一九二一年开始文学生涯,是当时创造社的主要发起人之一。这个时期发表的小说多塑造一些不甘沉沦、又无力挣扎而终遭沉沦的知识青年  相似文献   

13.
许正林 《江汉论坛》2002,10(6):71-75
本文认为浪漫主义与宗教情感有相通之处。在创造社代表作家中,郭沫若的忏悔意识与复活意识;郁达夫的感伤情调与道德追求;张资平的宗教意识等对于他们的创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采石矶》是郁达夫一九二二年,以清末著名诗人黄仲则为题材的一部历史小说,但据郭沫若的《创造十年》记载,这部小说的产生以及小说中人物的言行、思想则与胡适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似颇蹊跷,小说明明写的是已故诗人黄仲则,怎么和今人胡适有关系呢?近查创造社的旧杂志及胡适的书信集,方解开这个谜。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一九二二年九月,郁达夫在《夕阳楼日记》一文里,针对当时新闻出版界某些人乱译滥译外文书籍的错误倾向,提出了严厉批评:  相似文献   

15.
“自我”主体意识突出是郁达夫小说的显著特征 ,也是其获得永远的认识价值的重要因素 ,认识到这一点 ,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郁达夫的贡献及其作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的“自我小说”深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本文试从郁达夫小说与日本私小说中“自我”的差异这一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通过对郁达夫“自我小说”的创作背景与写作手法的分析,阐释了其小说与日本私小说中自我涉及的空间和自我的情绪抒发上的差异,并从创作主体和个人地位境遇分析了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韩冷 《殷都学刊》2008,29(2):101-106
文学的现代性,以对主体性的自由和生存本真性的追求为要旨,现代文学是对抗压抑的文学,压抑正是现代性的基本体验。男性的阉割焦虑,是在整个海派男作家的作品中普遍存在的,其实它具有更加广泛的普遍性,五四文学、沈从文和废名的小说、郁达夫和郭沫若的创作及革命文学等作家和流派中都可以找到它的身影。现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背叛是第一重焦虑。被女权阉割而男权去势的恐惧是第二重焦虑。阉割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的转变。知识分子生存能力的下降是阉割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8.
论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兼与鲁迅小说中的“孤独者”比较张鸿声(郑州大学中文系)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五四”小说中的知识者作为一个类属。对鲁迅小说中的“孤独者”与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往往在相同的社会意义中视为同类,如社会的反抗者、多余人,...  相似文献   

19.
同一起点的不同道路──郁达夫张资平之比较宋聚轩郁达夫和张资平都是创造社的元老,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具有相似的生活经历,同为五四时期很有影响的小说作家。但是,他们不仅创作风格迥异,而且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一个因宣传抗日而壮烈牺牲,被追认为烈士...  相似文献   

20.
从《茫茫夜》《秋柳》看郁达夫小说创作的情感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茫茫夜》《秋柳》看郁达夫小说创作的情感取向李南蓉创造社的主要发起人、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竟被某些人排列到当代武侠小说大师后边,这里的因素很多。目前即使是对郁达夫创作的研究,也依然停留在《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篇上。就以几十年来评论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