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新时期的现代文学史研究工作,在“重写文学史”口号的催动下,文学研究者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以新的观念为参照,对许多作家作品和各类文学现象进行反思,力求给予更确当的界定与估价。近来,人们把延安时期的王实味问题提出来,对其留下的不多的文字及其政治命运重新审视,是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的。谈到王实味,有人说他“根本就算不上什么艺术家”,这是有道理的。这位来到延安的仅有几年工龄的年轻人,留给现代文学史上的大概也就是那两篇为大家知道的杂文——《政治家·艺术家》和《野百合花》。这两篇文章总共不过7000字,内容可以一目了然,并无多  相似文献   

2.
道德理想主义可以理解为宽泛的经济社会伦理或者伦理政治构想,但其更为本真的意义乃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古典纲领.“实践性”与“超越性”构成道德理想主义的根本特质.在已经告别物质生活资料匮乏的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不仅表现为多元化与开放性的“盛景”,同时还呈现出物欲化与外在化、世俗化与平面化、虚拟化与感性化等种种隐患和危机.两个紧密相连的问题越发凸显:其一,道德理想主义如何摆脱现代文化困境?其二,现代精神生活如何消除隐患和危机?现代精神生活的建构呼唤道德理想主义所提供的精神典范,而道德理想主义倘若能够在现代社会摆脱文化困境,生活儒学的复兴与开展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面向生活世界,一种富有道德理想主义的幸福观既对精神生活的样式提出了高贵人性的要求,同时还赋予开放多元的精神生活以崭新的、超越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1930年代左翼文学,特别是40年代延安文艺整风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学研究和批评中,社会学批评的方法和模式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其后果就是导致文学批评某种程度的非文学化倾向.过分地强调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不恰当地将文学看作政治的附庸,用运动方式、组织决议等手段为文学批评和文学论争做政治结论,从而阻碍了文学及文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王实味是一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因为其在当时独到的文艺观和特立独行的个性,曾在延安文艺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也造成了自己的悲剧命运.在能够客观、理性、公正地理解和分析文学内涵的今天,我们穿越历史时空来看王实味的文艺观及对他的悲剧性处理,或许对把握今天的文艺方向、政府和领导人对文艺的参与介入、处理文艺批评方式方法等会有所帮助.综观王实味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文章,其文艺观始终表现出一种超乎常情的"异端"特质.  相似文献   

4.
一旦哲学不滞留于解释经验、分析物质而着手规范认识、谋划人生,它就必然走向“应当”的理想.理想主义基于人性存在的本源结构,无论何时何地,人类总是从实际知识出发进而寻求现实的“彼岸”、知识的“那一边”.柏拉图区分理念和对象,创立了第一个理想主义范式;基督教天国和尘世的对峙,使理想主义在中世纪成为普遍的人生哲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理想主义又一次堂而皇之地占据了哲学的中心,古典哲学在深入反省了启蒙主义和进步主义之后重建理想主义,为社会和人文立极.康德分离认识和价值、事实与规范,以先验理性制约自然欲望,以普遍义务统率道德规范;费希特把一切实在都建立在绝对自我之上,认为存在是由道德目的所指引的动态演化过程,鼓舞人们走出无情的因果秩序,实现自我认识和普遍自由;谢林把唯心论客观化,把认识论上的纯粹自我变为形上学的绝对自我,以自然为可见的精神,在其自行展开的演化过程的最高阶段人那里,达到自我意识;黑格尔以辩证发展统一认识与伦理,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的精神实质是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内容的道德理性主义和以“内圣外王”为终极追求的道德理想主义。儒家的道德理性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尽管在秦汉以后受到了压制、扭曲和异化,但它却为一代代儒家知识分子提供了批判现实的精神力量,使中国古代君主制带有“开明”的色彩。  相似文献   

6.
黄发有 《文史哲》2002,(5):19-24
世纪之交市场话语的勃兴与启蒙思潮的低落 ,使中国文学的主体出现了内部分化 ,采取了多元的文化选择。以群体为本位的道德理想主义摆出了道德至上的姿态 ,试图从农业文明和共同体社会中寻找精神资源 ,借以反抗物欲横流的道德危机 ;以正当的人性要求为依据 ,还俗潮流推动着文学的娱乐化和世俗化进程 ,但戴着“自由”和“个性”面具的虚无主义和消费主义倾向 ,将文学引向了恶俗的歧途 ;拒绝沦为工具的审美理想主义 ,捍卫着文学的个人性、过程性与常识性 ,成为价值的守护者和现实的监督者 ,与现实进行富有建设性和批判性的对话。 2 1世纪的中国文学只有摆脱群体性、目的性和工具性的束缚 ,才能确立自己的独立品格。  相似文献   

7.
在现实的困窘和生存的压力下 ,中国知识分子启蒙和救世的责任受到怀疑和拒绝 ,个人性开始隐匿并陷入一种绝望的境遇 ,他们彻底放弃了坚守着的精神立场 ,试图谋求与现实社会的任何妥协可能 ;理想主义在粗鄙化的现实中变得面目全非 ,肉体和灵魂的分离使“惶恐”、“痛苦”、“媚俗”等精神撒娇成了从精神立场上撤离的知识分子个体生命的基本姿态 ;拒绝媚俗就是要回复人的羞感 ,以提高生命力并完成对个体自我精神尊严的呵护。  相似文献   

8.
浅议白居易诗中的人格形象栾睿古典文学研究中,常把李白、杜甫、白居易称为“唐代三大诗人”,综观三家的诗歌创作,如果说李白以盛唐时代的理想主义精神给后人以深刻印象,杜甫以有唐一代的痛苦转折点为背景,写出了一个伟大灵魂中深重的忧患意识的话,那么,白居易的诗...  相似文献   

9.
孔子“知”论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熙国  孟洁 《文史哲》2003,4(1):26-29
“知”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孔子“知”论立足于现实社会的感性实践 ,高扬了人的主体意识 ;坚持“天命”与“人事”的统一 ,把以“仁”为核心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置于物质世界 (天 )所具有的客观必然性 (命 )的基础之上 ;坚持以“仁”为体 ,以“知”为用 ,主张仁知合一的道德理想主义。  相似文献   

10.
美国外交政策中的理想主义鲜明地体现了美国的价值观、使命观及利益观。美国理想主义外交的意识形态渊源于美国政治文化中的“美国例外论”和自由主义传统,理想主义理念作为贯彻美国国家利益的“符号”和表征,备受历任美国总统和外交决策者的垂青。尽管美国外交披着华美的道德理想主义外衣,但却难掩其追求现实国家利益的利己本质。  相似文献   

11.
张岱年在中国新哲学建构方法上所提出的“综合”之说,本质上是“创造的综合”。张岱年关于建构中国新哲学的“综合”之说受张申府的“三流合一”说所影响,是对张申府“三流合一”说的深化和发展。张岱年关于建构中国新哲学的“综合”之说有一个发展、深化过程:从以新唯物论为基础“综合”新唯物论和分析哲学以建构新哲学,到以中国哲学的精华为根基“综合”中国哲学、新唯物论和分析哲学以建构中国新哲学,再到以中国哲学的精华为根基“综合”中西哲学之优长之处,吸收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熔铸理想主义精神的“创造”的“综合”,最后归结到建构新哲学的方法和建构中国新哲学的方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 90年代年轻作家的小说创作为切入点 ,分析近年小说创作的精神走向 ,其诗性的消解和理想主义的沉沦 ,期待文学应坚持审美本性和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给人以灵魂的净化和精神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千多年来为人们广为传诵,是太白的代表作之一。关于这首古诗的诗义,向来多认为属“游仙”之作,体现了“理想主义”精神,是以“梦游”的形式,(?)过对梦幻中的天姥山奇景的描绘和热烈向往,表现诗人蔑视权贵、渴望自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说诗中所写的梦境是“美妙的神仙世界”,“神奇、美好无比”,是“与现实社会相对立的想象中的乐园”,等等。基于对诗义这样的理解,所以关于本诗的诗境大多归纳为  相似文献   

14.
孔子仁学的精神具有多方面的表现,"家国一体"的爱国主义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公精神、修齐治平的奋斗精神是其最基本的内容,它集中反映了仁学所特有的对人生、社会和政治道德理想追求的内涵,凸显了道德理想主义的精神特质。孔子仁学的道德理想主义精神是历史的凝聚与沉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在金钱销蛀理想、迷信颠覆信仰的当下,赓续孔子仁学的道德理想主义精神,发掘其引领社会生活的精神价值,可以矫正与重树当代社会的理想信仰,为民族复兴的大业提供厚实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国际政治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宗友  宋喆  尹荷蓉 《兰州学刊》2003,(1):27-28,15
国际政治中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两大学派存在很大分歧。但丁、杜布瓦等人的思想是理想主义理论的主要理论渊源 ,霍布斯、马基雅弗利等人的思想是现实主义的理论渊源。对人的看法不同 ,理想主义认为人性善 ,现实主义主张人性恶。对战争的看法不同 ,理想主义认为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现实主义认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维持国际和平的手段和方法不同 ,理想主义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国际机构、国际法和国际公约来实现国际和平 ,现实主义认为均势是维持国际和平的最好手段。对国家利益的看法不同 ,理想主义认为 ,国家利益是可以协调的 ,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利益是不可以协调的。对权力的认识不同 ,理想主义认为权力是国家矛盾的根源 ,现实主义认为权力是国际政治的精髓。对国际社会和世界的看法不同 ,理想主义认为 ,社会和世界“应该如何” ,现实主义认为客观世界“现状如何”  相似文献   

16.
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提出了“十四点原则”作为建立“世界和平的纲领”。10月,美国又公布了得到威尔逊批准的关于“十四点”的注解。本文拟对威尔逊“十四点”计划的提出背景及其影响做个简单分析。一、威尔逊的“理想化”战争目标伍德罗·威尔逊是美国历史上杰出的总统之一,他在美国外交史上以奉行“理想主义”外交而著称。由于德国实行无限制潜水艇战,1917年4月2日,他在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发表宣战咨文,呼吁对德宣战。他为美国制订了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的战争目标。他把美国参战原因简单概括为“正义…  相似文献   

17.
晚明时期 ,士人们面临着隐与仕、降与争、生与死的重大人生选择。作为时代主流语境之一的“殉死” ,士人们多以心灵体悟甚至用生命实践此种选择 ,以体现完美的人格。这一富于理想主义精神的实践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之优良传统。生于贵阳的杨龙友 ,二十九岁时移家南京后仕于南明王朝 ,以其诗书画三绝卓立于世 ,并影响至今。而其殉难死节 ,更成为中国传统士人精神的典型体现  相似文献   

18.
论名士     
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名士 ,一开始就凭藉着担任“道”的义务和精神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从数千年历史看 ,名士的本质区别不在于仕与不仕 ,而是要具体察观其气节操守之是否。身仕者当以国家社稷为重 ,廉洁奉公 ,躬身行善 ,泽加于民 ;不仕者亦能独善其身 ,志行高洁 ,穷不失义 ,修身见世。用孟子的话来概括 :“士穷不失义 ,达不离道。”这是名士的大节 ,也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代代相传的人格的尊严。因为名士往往具有理想主义的一面 ,这种理想主义的本质是针对社会的正义与进步而言。这是名士历来受到人们尊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正>儒家学说的核心体现为一种伦理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以伦理化的政治为终极目标。因此,古代的经济观始终受到政治观的约束。先秦以来,儒家把“经世济民”的治道目标与“礼运大同”的政道理想结合在一起,将早期人本主义引申的“厚生”、 “惠民”思想演化为“均富”、“公利”的追求,从而构成了儒家经济伦理的基本精神。这种缘于道德理想主义的古代经济伦理是与社会生产活动和财富分配机制相联系的。儒家一向认为,人类经济生活总是要在一定的约束体系下进行。这种约束体系包括了伦理规范和制度安排,所以,古代经济伦理的价值核心是依靠国家力量和借助意识形态控制社  相似文献   

20.
分类教学模式就是对不同的专业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它以学生喜闻乐见、教师得心应手的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分类教学既是指导思路,也是具体方法,它本身即可看作一种独特的教学法。分类教学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学效果与课堂效果并重等基本原则。在分类教学中需要注意处理好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重发展、理想主义是社会理想主义和个人理想主义的统一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