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在<德伯家的苔丝>一书中,作者哈代的叙事立场呈现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他通过对权威文本话语的质疑确定了他个人的叙事权威,另一方面男性视角的固有局限又使得他在不自觉中再次复制了他本欲加以改造重构的话语传统,哈代在运用"纯洁"这个带有明显性别特征的道德理念时所表现出的双重悖论即是他叙事立场不确定的一个明证,这也从一个角度证明了新叙事理的重要结论"叙述声音从来都是激烈对抗、冲突和挑战的焦点场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虽没单独论述美学问题,但在<手稿>中却表露了"人的目的论"并将美学作为建构"人的目的论"的途径之一.把审美当作人的本质力量来考察,这是对以往美学的迷失的一种矫正."人的目的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单向度的人"、"新感性革命"中得到了传承.  相似文献   

3.
张高兰 《阴山学刊》2002,15(2):71-72
"自然无为"是道家的基本思想,<老子>与<庄子>中虽都讲"自然无为",但却在大体一致之中表现出了差异,分析这种差异,有助于我们更精确地把握道家"自然无为"这一思想,也更能体会<老子>、<庄子>的思想特色,以及从<老子>到<庄子>的思想演变.  相似文献   

4.
王彦耘  王晓霞 《阴山学刊》2006,19(2):125-128
杨森茂先生美学论著<艺品论稿>中的"视象诗情"美学观,隐含了深刻的哲学观念和美学思想,提出"把物象的表现与诗境的本质特征结合在一起",主张以"情感"打动人,以"意趣"摄人心魄,凸显了他对近现代美学学科的审视与人文走向的敏锐思考,是对我国传统美学创造性的继承.  相似文献   

5.
周萌萌 《河北学刊》2005,25(6):40-43
休谟利用印象与观念的区分和联系将经验论原则贯彻到底,并通过该原则对因果关系提出了质疑.赵敦华先生在<休谟的经验论真的摆脱矛盾了吗>一文中指出,休谟所质疑的因果联系的时间结构正是他在印象与观念的区分中所预设的时间结构,从而存在着"内在矛盾".印象与观念之间具有因果联系的时间结构吗?本文根据休谟的印象、观念以及因果联系理论,表明作者在揭示印象与观念之间的时间关系时忽视了休谟区分印象和观念的基本原则,从而误解了两种时间结构的根本差别,因此,并不构成对休谟经验论的真正反驳.  相似文献   

6.
红戈 《西域研究》2002,(1):78-83
<江格尔>以生命美学观点的艺术和生活内容传承了蒙古族对人类生存的讴歌,艺术地再现了人类生命存在才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源.对人类全部生命--三重生命--肉体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礼赞构成了<江格尔>的美学基本思想;歌颂英雄,宣扬英雄主义,构成了<江格尔>的美学追求;创造北宝木巴地方,构建了满足人的生命与自然"合一"的美好境界.  相似文献   

7.
文学与音乐的结合是哈代小说的一大特色.他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具有强烈的音乐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音乐性是哈代进行景物描写和塑造主人公诗化形象的重要手段.其次,哈代借音乐性来揭示主题, "主导动机"的音乐手法与小说表现的悲剧内容相一致,有力地渲染了悲剧气氛.再则, 哈代成功地借用音乐中的一些技巧于作品总体构思中,体现了小说叙事立场的多元化,展示主人公悲喜交织、起伏不定的生命旋律.  相似文献   

8.
<第二十二条军规>在"黑色幽默"派文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在人物特征、表现内容、结构情节、语言特征等方面<第二十二条军规>均呈现出独特的写作技巧及构思."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个词汇作为"难以逾越的障碍"或"无法摆脱的困境"的代名词而被人广泛地运用.  相似文献   

9.
王建疆教授的美学新著<修养境界审美>,把他原来自创的"自调节审美学"具体化,提炼出了"内审美"这一独特的美学理论,为美学和美学史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身体美学与美学史写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席格 《中州学刊》2005,(3):245-246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在把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界定时指出:"美学(美的艺术的理论,低级知识的理论,用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类比推理的艺术)是研究感性知识的科学."①但鲍姆嘉通这里所讲的感性并不包含人的身体.他在论述中所罗列的现象中不但不包括身体,而且在提到身体时将其等同于"性欲"、"欲望"等.显然,身体的自然属性没有被他作为一种感性纳入到美学研究的对象中.事实上,人虽然主要是作为一种精神和社会存在,而从更为根本的层面来讲,人的身体具有自然属性,是一种感性的存在.这与作为感性认识的学科--美学,并不存在根本性矛盾,相反,理应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当下倡导建构身体美学在学理上是具有可行性的.并且,古典美学史也为身体美学的建构提供了理论资源.我们不能因为身体在鲍姆嘉通美学中的缺失而断言身体现象在美学史上一直处于被漠视的状态,如果我们对中西方古典美学史进行仔细梳理就会发现,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身体都曾作为一种审美对象而被人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11.
"比德"是古代中国人观照自然的一种独特方式。比德的目的不在于关照自然,而在于"德法自然"。其理论内涵远远超过了学界所界定的自然审美观范畴。"比德"的范围很广,不限于山水玉石花草树木,还包括学界所忽视的飞禽走兽,其影响甚至渗入了古代的礼仪习俗。"比德"的思想根源是"天人合一"自然价值观,其思维方式则是"引譬联类"的类比联想。  相似文献   

12.
"清"字在《世说新语》中出现八十多次,它既有道德内涵,更富有审美意味。作为审美范畴,"清"形成于魏晋人物品藻,它包含"雅"、"远"、"简"三层内涵。对人格之"清"和自然之"清"的赞叹,润濡了六朝以清真自然为美的审美情趣。理解《世说新语》中的"清"范畴,是理解六朝美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3.
王晴 《阴山学刊》2006,19(4):102-105
《企业的性质》被公认为制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它将交易费用纳入了经济分析框架,使整个西方微观经济理论发生深刻的变化。但由于科斯本人对自己理论的含混表述,往往使人误读他所要阐述的观点。通过理解科斯写作此文的本意,可以澄清人们对这篇文章的误解,并对现实中企业的性质做一概括。  相似文献   

14.
孔子把人之真性真情作为“仁”的基础 ,郭店儒简的“性”、“情”说是“接着”孔子讲 ,其内容包括以“天”为根源的“性”、“情”观 ,以“性”、“情”为基础的人 (仁 )德观和以“习”、“道”为机制的“性”、“情”涵养观 ,最终将人之“心”、“性”、“情”定位于价值的论域 ,而接近于孟子。从思想特征看 ,它是上承孔子仁学义理的早期“弘道派”与接受仁学义理熏陶的治《诗》派、礼乐派思想的初步结合。  相似文献   

15.
周来祥 《文史哲》2004,(3):20-22
文艺美学是传统美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和谐论"文艺美学体系弘扬、发展了古今中外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它对艺术审美本质的界定吸收了康德的思想,又超越了康德把美归于形式的倾向,将美与艺术统一起来。"和谐论"文艺美学对美和艺术既有总体的把握,又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构成作具体探索。文艺美学的方法论与其理论体系运用以辩证思维为统帅的多元综合一体化的方法,构筑了一个纵横结合、网络式、圆圈型的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16.
彭公亮 《云梦学刊》2003,24(3):56-60
柏拉图的审美主义把理念作为审美理论的核心和生长点,以美的理念作为事物的本性、本质的圆满极致状态,作为一种最高的价值设定和人生境界。他力求通过这种价值设定为人的活动(人工制造活动、现实生活)提供一种终极性依据和价值范畴,以此来弥合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分离。柏拉图的审美理论进一步推进了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价值论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休”──一个起源于远古的美学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良运 《文史哲》2002,(2):103-107
一个出现于远古时代的审美观念──“休”及其美学内涵值得引起学界的关注。从《尚书》、《周易》、《诗经》用“休”,可知其与“美”字有相近或相同之义,《庄子》以“无为”释“休”而阐述其美的意蕴,“休”字构成了若干有美感意味的话语,如“休光”、“休畅”、“休美”等。魏晋以后,“休”的美感意味向“闲”转移。  相似文献   

18.
在“性与天道”的意义上,孔子认为,人道本于天道,人道的根源是源于无限的超越性存在———天道,人的生命具有内在的潜能,人可以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生命的内在潜能,实现生命的自我超越,提升自己生命的内在本质,人可以在“性与天道”的意义上尽人性、知天命。在孔子那里,性与命、天道与人道是有机统一的,人通过“下学上达”的进学之路尽性、知命而合天,“无言”之教则是“下学上达”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9.
"生态平等"的核心内涵是一种关心的平等,更确切的说是一种重视差异的平等。它将人与一切"非人存在物"都视为平等的存在,这种平等观本身就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而且它的实现也需要提升到美学的高度。它不仅是当代哲学、伦理学的重要理论内容,同样是当代美学的深层追求和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20.
苏状 《北方论丛》2007,(5):79-82
赏的审美意义在魏晋南北朝已确立,然"闲赏"作为一复合范畴主要出现于唐宋以后的诗文中,尤其在明清系统品赏著作中作为章节命名使用。对"闲赏"范畴"文脉"进行简要梳理,可对照出明清文人所言"闲赏"之独特内涵:一方面,明清"闲赏"对象上的世俗生活性,使"赏"更具"闲"意,另一方面,"闲赏"范式上于感性形式中见雅趣的现代审美性,又使明清"闲赏"有了"以俗为雅"的倾向,遂与当下"日常生活审美"构成一种"形似神异"的映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