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艳萍  聂运伟 《云梦学刊》2001,22(2):107-110
"创造美学"是蒋孔阳先生建构的美学思想体系和美学学派.蒋孔阳美学体系所以卓然自成一家,就在于它的对于美与实践、美与创造、美与艺术和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独到的阐述和极具建树的概括,及其包容性、创造性、开放性的特点.蒋孔阳创造性地把"实践美学"推进、发展、延伸到"创造美学",拓展、丰富了"创造"概念在美学中的内涵,是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历史进程、研究现状、未来发展的思考性总结,也是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2.
程相占 《学术研究》2013,(1):122-131,160
综观过去半个世纪的学术历程,可以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关系论归纳为五种立场:一、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具有不同的开端,二者并行不悖、没有任何关系;二、在环境美学框架内发展生态美学;三、将环境美学等同于生态美学;四、吸收环境美学的理论资源来发展生态美学;五、参照环境美学,通过充分吸收生态学观念、彻底改造传统美学而发展生态美学。笔者坚持第五种立场,认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差异非常明显,将二者混为一谈不利于各自的健康发展。环境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于"艺术审美"的"环境审美",它是对自黑格尔以来以艺术品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哲学"的批判超越,其核心问题是环境审美与艺术审美的联系与区别;而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生态审美",其对立面不是"艺术审美",而是传统的"非生态审美"或"没有生态意识的审美"。环境美学是就"审美对象"这个角度立论的,探讨审美对象是艺术品还是环境;生态美学是就"审美方式"这个角度立论的,其立论根基是人的生态生存和生态思维,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生态意识引领下进行审美活动,亦即在人类的审美活动和审美体验中,如何使生态意识发挥引领作用而形成一种"生态审美方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美学的发展一直存在文化差异上的困境,和谐文化建设为中国美学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思路.围绕着"和谐"范畴与和谐观念的确立,中国美学民族化的道路应该坚持两点,一是继承传统,注重和保持民族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点,二是给予"和谐"以理论思辨的哲学基础,在发展民族性的同时,使得中国美学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从而超越传统美学和西方美学.  相似文献   

4.
王建疆的别现代主义美学逐渐引起了国内外哲学界和美学界的关注,应该是中国当代美学发展中一件有益的事情。别现代主义美学至少启发我们: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和创新应该从中国当代的社会实践出发,应该明确中国当代的社会实际状况是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并置和杂糅,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不能跟着西方美学亦步亦趋,邯郸学步,应该有自己的"主义"和新话语,应该能够与西方美学对话交流,并且自立于世界美学之林。别现代主义美学完全应该而且也只能是中国当代美学多元共存格局中的一元,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当然,别现代美学、别现代主义美学的内涵建设应该更加深入持久,需要进一步完善自身"主义""新话语""新体系"的建设,达到国外学者赞誉的"哲学四边形""哲学时刻"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十七年"时期,在"美学大讨论"和苏式美学话语及其研究范式推动下,美学研究逐渐朝着体系化方向发展,其标志是制度化的学科编制和研究人才的培养。编写美学教科书作为一项国家工程,是当时美学学科体系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美学教科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需在国际比较视野中评判其得失。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年来的美学发展,出现了文革后美学的复苏、美学热及美学的大发展、文化研究的兴起和美学低潮,以及从世纪之交开始的美学的复兴这样几个阶段.文革后关于"形象思维"的讨论,是美学复苏和意识形态领域里思想解放的先声.由此出现的美学热,以及相应的研究热和翻译热,对中国学术话语的转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化研究的兴起,冲击了美学,出现了美学的低潮,这是美学话语转换的重要契机.从世纪之交开始的美学复兴,以与国际学术界直接同步对话为特点,中国美学从此直接加入到世界美学的创造和发展之中,从而成为国际美学大家庭真正的一员.  相似文献   

7.
耿波  李东瑶 《社会科学》2013,(4):178-186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历史"观念是一种时间美学的建构,时间美学因为忽视了"时间"与"生产"之间的深层逻辑关联而导致了政治上的迷误。"生产"神话的终结引导马克思主义进入到都市空间时代。在都市空间中,发生着从时间美学向都市空间美学的嬗变,都市空间美学以同时包含主动—被动内涵的个体为审美主体,与"他者"共在游戏,同时包含着政治否定和个性解放两个方面的审美意蕴,是对康德美学在都市时代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40年代尝试用新方法建立"新美学"的艰难"试验"到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所遭遇的严峻"考验",蔡仪总是陷入到历史的两难窘境中——不管是解放前作为理论"先知者"所面对的时代理论限制,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作为美学"孤寂者"所面对的美学围攻,蔡仪美学总是在屡遭非议与批判中处于一种"被边缘化"和"被改造"的角色状态中生存。这种历史的苦涩所带来的学理艰难其症结关键在于三方面:一是蔡仪所破坏的是长期主流的西方美学体系,而其美学建构中可资借鉴的唯物论美学话语资源却十分有限;二是在破坏"旧美学"的入手处,他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唯物反映论的方法路径作为唯一"合法性"的美学原则;三是在美学的批判发展中,蔡仪总是处于学理的"捍卫"与"补救"上,而非方法论的彻底"反思"与"调整",这种微观上的"自我补救"与理论完善注定只能是大发展中的小改动,于全盘无碍。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追求、西方理论的影响、全球化浪潮、艺术审美实践的现实发展是决定中国当代美学发展进程的四大动因或四大向力,中国当代美学正是在这四大向力的牵制和撕扯中走过了它近30年的历程,并形成了当今复杂多变的多元并立的格局."多元并立"既可能是美学研究繁荣发展的标志,也可能是美学研究陷入僵局和困境的征象,这取决于多元之间是否能构成对话交流的关系.目前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理论构建与艺术审美实践发展的偏离和脱节,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客观上看是以"外求式"为主导的理论创新模式的形成,主观上看是"拿来主义"、"普世主义"、"功利主义"等学术思想所导致的非正常的学术心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理论创构的"现实关怀"和"问题意识",促使美学理论研究从以"外求式"为主导的创新方式转向以"自主式"为主导的创新方式.  相似文献   

10.
"美学"这一命名的失误在现今已经发展拥有数千门形形色色学科的浩瀚科学海洋中,象美学这样已有二百余年历史而还在不断地争议它的研究对象的,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吧!这不能不说与美学最初的命名相关(当然也不仅仅只是一个"名不正则言不顺"的问题).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远比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要早得多.当1750年德国启蒙主义哲学家鲍姆加登的著作《AEsthetica》(埃斯特惕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