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主与法制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高度的民主和完备的法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讲话与谈话,对民主和法制建设作出了科学的回答,系统地论述了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理论、方针、政策,有力地指导了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实践。一、纠正了民主是一种手段的片面观点,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确定为社会主义建设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民主究竟是目的还是手段?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不同角度做过不同论述。当把它作为无产阶级争取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政治民主文化产生的经济背景,提出了商品经济的开放性、自由平等性和自主性与政治民主文化的内在联系;阐明了政治民主文化的主要内容,论述了政治民主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和核心内容,论证了政治民主能力在政治民主文化中独特的重要性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并在最后得出结论:政治民主文化必将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广泛深入的发展而昌盛起来,它应该以增强公民权利意识(参与意识)、人民主权观念为基础,以发展政治民主能力为重点。  相似文献   

3.
关于30年代的民主实践及其评价高青山,董伟抗日救亡运动中,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在政治上争取民主的斗争,构成了中国30年代民主运动的主体。争取民主的斗争、民主的进展与建设,重要的是操作。而30年代为训练、培养民众的民主习惯和民主观念所进行的一系列民...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主需求,即市场主体或者通过直接民主的各种机制,或者通过选派代表进入国家权力机关,表达其利益和要求;市场主体对起保障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规范的监督;强有力的政府协调应以社会主义民主为条件。为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主需求,作者提出了建立市场委员会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与市场经济的组织联系以及确保市场委员会发挥作用的制度建设的思路。在构建新的政治模式方面,作者指出应把焦点集中在如何发挥政治模式的民主功能的问题上,探索功能民主的路子。包括政体在内的整个社会主义政治模式,应将民主程序、民主权利视为一种手段或条件,而以追求民主功能为价值目标。相应,作者设计了新政治模式根本要素之间的基本联系  相似文献   

5.
李军刚  阎治才 《兰州学刊》2009,(8):61-62,161
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党内民主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建设相结合,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党内民主理论,有力地指导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建设,为今天的党内民主理论创新和党内民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的性质、民主政治和党的领导的关系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论述了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民主政治的组织形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 重要意义,提出了实现民主政治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邓小平的民主政治思想 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到今天,迫切需要我们关注和研究协商民主。协商民主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展现了一个新图景,是构建中国民主政治大厦的又一块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8.
党内民主发展首先在于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既包括根据实践需要制定新的规章制度,也包括为了适应发展需要而对已有的制度进行修订完善。近年来基层和地方组织在党内民主方面的试点和探索为党内民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视野,为党内民主制度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总结研究地方党内民主试点经验可以发现党内民主发展的内在规律,寻求推动党内民主发展的路径,进一步指导和推进党内民主。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作为内生于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理论体系的民主形式,协商民主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涵、拓宽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渠道、丰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形式、健全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方式。用协商民主的优势助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要注重培养协商意识、统筹协商布局、完善协商制度、拓宽协商方式,而提高民主认知能力、规范民主运行程序、加强民主保障机制、强化民主技术赋能对于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宪政界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比较了中西方学者关于宪政概念的各种论述,提出了宪政的定义为:宪政是以宪法为起点、民主为内容、法治为原则、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和政治过程。并辨证地分析了宪政与宪法、宪政与民主政治、宪政与法治、宪政与人权的四对关系,指出了宪法是依赖宪政来得以实施和维护的,宪政是判定民主政治的基本标尺,是实现法治的基本依托,是法定人权向实有人权转化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与周恩来都形成了丰富、系统、各具特色的关于人民民主的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对发展人民民主政治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保障人民民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方面,周恩来的主张与毛泽东是完全一致的。只是由于两人在党内外分工与所担负的政治责任不同等原因,毛泽东作了更多的思考,在基本理论和民主政治架构上进行了更为充分的论述;以他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当然包括周恩来)设计和创立了保障人民民主的基本政治制度。豆.明确提出“人民民主”的科学概念,深刻阐发了“争取民主”的战略意义。1939年毛泽…  相似文献   

12.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民主质态的调适与升级,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向。比之于其他层面展开的讨论,“民主何以全过程”这一视点构成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元论题”。就结构要素而言,全过程人民民主之“全”的形成动力不止一端,包括以民主集中制为精髓的实践原则、“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相结合的经验铺陈、由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构成的权利聚合,以及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相链接的程序展演。从整体性层面来讲,这些现实要素是系统解答人民民主过程之“全”的重要内容,也是持续走好中国式政治现代化道路、助力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3.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学,是研究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的、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包括着三层不可分割的要义:民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的、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概言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的、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4.
王继红 《理论界》2007,(10):245-246
高升采油厂通过扎实开展民主管理工作,探索和实践新形势下民主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形成了“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到位,民主管理形式丰富到位。民主管理质量提高到位”的“三到位”民主管理机制和有效运作方式,创建起了沟通员工情感、凝聚员工干劲、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劳动关系和谐、员工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民主管理“大环境”。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南──邓小平民主政治思想论纲宋歌,徐亚丽中国共产党为全国人民制定的奋斗目标中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是一个全面的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实际上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要求。这...  相似文献   

16.
健全党内民主参与机制,是发展党内民主,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础和源泉,对人民民主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本文分析了党内民主及党内民主参与机制的内涵,着重探讨了健全党内民主参与机制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与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党内基层民主是党内民主的根基,是党的基层组织的生命。本文以四川省眉山市全面推行乡镇党委书记“两票制”公推直选为例,先论述了“两票制”公推直选在村级的实践,再以乡镇为例,说明在基层实行公推直选对党内民主的实现非常必要,注重程序,努力推进,可以加快公民社会的构建,也有利用更好地发挥党内民主,为党的基层组织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余逊达民主成为一股在中国思想理论领域占据中心地位的思潮,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成为中国现实政治发展中的主旋律,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的胜利,对外为中国的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奠定了基础,对内则为中国的人民...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政治体制改革,首先以建设和发展民主政治为目标,其后随着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法治政治又成为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这种以追求法治国家为目标的民主政治极具合理性,从民主政治到法治国家也使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从应然层面走向实然层面。  相似文献   

20.
刘洋  薛剑符 《南方论刊》2013,(12):37-39
自1949年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民主。由于政治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民主实践经历了初创期、曲折期、恢复期、全面建设期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同时也是一定历史和政治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文章对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民主实践的这四个阶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每个阶段的重要历史事件以及产生的影响,为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民主的完善对策提供研究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