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6 毫秒
1.
戈悟觉近年来的小说创作,题材广泛多样,人物形形色色。他的小说,是颂扬生活和心灵美的一曲曲赞歌,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艺术食粮,因此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例如《夏天的经历》早已由作者改编,中央电视剧艺术委员会拍成电视剧,在全国播映后又被纽约出版社选入《国际短篇小说选》。由于长期担任记者工作的便利,戈悟觉熟悉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报告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我们过去对他在报告文学领域的活动及其杰出贡献,一直未能给予应有的注意和恰当的评价,这不能不是一个缺憾。本文仅以笔者能够查阅到的史料,对这个问题做一点初步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和研究者。报告文学创作的巨大成就在瞿秋白的文学创作中,报告文学创作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这样说,他是通过写文艺通讯和报告文学开始早期文学创作的。在报告文学创作中,主要是在旅苏期间描摹革命胜利后苏联的“社会的画稿”及记录个人“心弦上乐谱”的过程中,他认真钻研马克思列宁  相似文献   

3.
在集合式报告文学称雄于文坛的1988年,李延国曾试图改变文体结构出一条新闯路子,于是,他写了“卡片式报告文学”《走出神农架》。尽管不少报告文学作家也同李延国一样具有文体创新意识,但报告文学阵地的整个格局以及它的某种轰动效应在1988年并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4.
李显福的社会问题报告文学韩一一1990年,在重庆举办了一次“李显福报告文学作品研讨会”,重庆市副市长窦瑞华、市政府副秘书长贾培基发言对李显福的创作作了高度评价,与会者指出他“以出神化微之笔把我们带入天使不能涉足之地”,这标志着他从“四川十大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是我国报告文学空前繁荣、长足进展的重要时期,广大作家和新闻记者适应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纷纷拿起报告文学这个战斗武器,旋风般地追踪如火如荼的斗争生活,描摹伟大的战争风云,记录激变的时代音响,创作出不少报告文学作品,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骆宾基就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位。他原名张璞君,东北人,一九三六年流亡上海,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淞沪之战爆发后,先参加上海市“青年防护团”  相似文献   

6.
刘白羽作为一个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对报告文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而其建构并阐释的报告文学“诗意”观,则是他对报告文学理论批评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对报告文学诗意的追寻,实则是对这一文体美的呼唤与张扬。但“诗意”观有着某种概括不周的逻辑缺失。  相似文献   

7.
茅盾——杰出的报告文学作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茅盾,作为一个小说家,早已驰名中外,但是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此本文想就茅盾在报告文学创作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进行一些粗疏的探讨。我想这对于全面了解茅盾的文学成就,了解我国报告文学创作发展的情况,都是有所裨益的。一首先,茅盾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杰出的报告文学作家,是决非偶然的。这可以说是由于他那坚实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全面的报告文学理论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所决定的。茅盾的文艺思想,一开始就建筑在雄厚的现实主义基础之上。他积极提倡新文学。在他的第一篇文学论文里就提出了“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文学主张。这“人生”不是一家一户的人生,而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不是“特殊阶级”的人生,而是“平民”的人生,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人生。进而他又指出“文学是时代反映”,“表现社会生活的文学是真文学”。他要求文学描写下层人民的悲惨  相似文献   

8.
昨天当报告文学刚刚呱呱落地,来到人世间时,许多人把它看成是个“毫无价值的”小不点儿,且不说资产阶级对它不屑一顾,连我们队伍中的人对它的作用也都发生怀疑。高尔基曾劝一位作者去写特写(报告文学),这位作者犹如面对第一辆出现的火车的人立即给高尔基回信道;“我因为创造力的昂扬而全身发抖,您却劝我试写特写,这是开玩笑吧?”在这位作家看来,报告文学是个劣等的文学样式,写它不需要创造力。在苏联,有位作者曾因写过一篇很有名的长篇小说而一鸣惊人,这本书被翻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后来有人请他写一篇重要的关于当前迫切问题的报告文学,他说:“感谢上帝,现在我已走到一条大路上来了,我可以不再写报告文学了。”这二例,可以说是整个社会对刚出土的报告文学的误解和冷淡态度的缩影。但是,报告文学却并不因此而夭折,它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  相似文献   

9.
徐迟是我国当代有突出成就和广泛影响的报告文学作家。他富有鲜明的诗人气质,以抒写潇洒雄放的建设乐章和大气磅薄的“科学诗篇”见长。以独特的气质,为我国报告文学的创作吹进了一股新鲜的气息,并为当代报告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相似文献   

10.
综观建国 50年的山东报告文学 ,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山东的报告文学发展与山东的经济发展呈同步发展状态 ,出现了穷山东的“穷报告文学”和富山东的“富报告文学”。本文作者查阅了大量资料 ,站在历史的高度 ,以翔实的材料 ,从宏观上论述了时代政治与齐鲁报告文学、政策典型与齐鲁报告文学、经济发展与齐鲁报告文学、观念变化与齐鲁报告文学、出版状况与齐鲁报告文学之间的关系。从五个方面评析了齐鲁报告文学流变的特色及产生流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一向宛如庶出的报告文学从叙事散文中脱颖而出,以新的笔墨、新的姿态,和着新旧交替、转机纷呈的时代脉搏,跃上了当代文学的浪峰。它正以不可抗拒的生命力向小说、戏剧、诗歌挑战,并赢得了为数众多的读者。在这支异军突起、活力充沛的报告文学作者群里,由诗歌、散文创作而转入专志于报告文学创作的徐迟,则是开风气之先的勇敢的探索者。他不但开拓了报告文学新的领域,以诗的语言、诗的情调、诗的想象写报告文学,而且还给报告文学熔铸进美学因素,使他笔下的人物和生活充溢着时代的美感,表现了他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2.
真实性问题是报告文学极其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把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报告文学的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因而伴随报告文学发展过程的真实性问题的讨论几乎没有停止过,但直到今天,对真实性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仍然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统一结论,原因是人们只注意探讨报告文学真实性所包含和所能达到的绝对程度,而很少注意探讨报告文学真实性相对程度。其实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是脆弱的,有限的,相对的,“在报告文学中没有绝对的真实。”  相似文献   

13.
由于偶然的机遇,改变了一个作家的创作道路,在文学史上不乏这样的事例。当代报告文学作家理由,也是这样闯进报告文学天地里来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学习写作,是从写短篇小说开始的。可是,在最近两年多的时间里只写了一篇小说。整理所写的报告文学,却能积成这样一本集子。”(《她有多少孩子·后记》)再加上未收在集内的,以及去年发表的《请爱他》《手眼神通》《科学与爱情》《李谷一与<乡恋>》(与邓加荣合作)《痴情》等,约有近三十万字了。更为重要的是,他的一些作品如《高山和平原》、  相似文献   

14.
李树海作为“攀枝花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报告文学创作体现出了这一文学群体的精神风貌——健康、明朗和豪放,是逆于目前创作大气候的独特文学现象,也反映出了人文精神和理想主义复兴的新迹象。本文试图从中国报告文学的处境、走出神话的英雄主义文学、文学精神与艺术创造等方面研究李树海报告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唐山大地震》所带来的冲击。是的,有谁从灾难的视角去表现过灾难呢?人们总是习惯于从真实性这一层面去审视报告文学的创作,而报告文学创作的主体却常常成为不幸的“被遗忘的角落”。基希说:“事实对于报告文学者,只是尽着他的指南针的责任……”很难想象,一个缺少对生活本身的思考和透视,缺少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和理解力,缺少对生活进行思想烛照的创作主体,能够真正地反映生活的真实。  相似文献   

16.
我们并不想用“忧患意识”来完全覆盖新时期十年的报告文学,但需要强调的是:从刘宾雁《人妖之间》起,报告文学作家忧患意识的觉醒和报告文学作品忧患精神的复现,是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深化的标志之一。报告文学与小说、诗歌一道,将中国文学中断断续续的忧患意识延伸且深化下来。如人们所指出的那样,忧患意识也是一种传统。从屈原到鲁迅,贯穿着忧患意识的  相似文献   

17.
徐迟报告文学的创作生涯,已有四十多年了。他在中国报告文学早期园圃里就绽发了最初的花朵,那就是反映抗战初期淞沪战役的《大场之夜》以及《赫奇队长底被捕》。建国之后,他又留下了三本报告文学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哥德巴赫猜想》,还有未曾收集的《法国,一次春天的旅行》、《赵元极的画》等篇。如果说,徐迟在早期还是以诗作为主,偶一涉猎于报告文学领域,那么,建国以后他的文学生涯的一个主要方面,便是以报告文学来“充当这一历史时期的纪录员”(见《我们这时代的人·后纪》)了。  相似文献   

18.
徐刚是我国生态报告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创作风格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主体情感的忧愤深广,客体内涵的理性诉求和叙事形式的宏观综合。他的作品引领着中国生态报告文学的创作方向。  相似文献   

19.
纵观报告文学之发展史,几乎所有报告文学作家及其评论家,无不认为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和本质特征。这足以表明真实性对于报告文学的成败与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价值和作用。但是,对于如何理解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以及在写作中如何体现真实性的问题,始终是报告文学争论的焦点,迄今仍有分歧。有人主张在报告文学写作中,允许作者“适当虚构”或“略有虚构”,认为这种“有限虚构”是出于艺术加工的需要而无  相似文献   

20.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中长期争论的问题,也是报告文学创作实践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早在五十年代中期,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就已经展开了,到了六十年代,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仍然没有停止。一九六三年三月《人民日报》编辑部和中国作家协会召开的报告文学座谈会,对报告文学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讨论,而“真实性”作为没有解决的问题遗留下来,直到“文化大革命”中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仍然在继续着。所以,这个问题的解决,无论对于报告文学理论研究,还是对于报告文学的创作实践,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