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张掖地区是我省典型的传统农业区,农村普遍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内容的生产责任制后,农村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进一步探索深化农村改革的思路,理顺土地经济关系,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国策,从1988年开始,对土地使用制度进行改革,实行承包地有偿使用,强化对集体土地管理的约束力,增强农户对土地经营的稳定感和长期投入的积极性,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初步形成了土地管理的约束、竞争、激励机制,起到了合理用地,保护耕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分析当前常态化的农业转移劳动力回流对土地流转的影响,并揭示其内部形成机理,可以为土地流转政策的完善提供有益参考。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使用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内生Probit模型、Tobit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考察农业转移劳动力回流对土地流转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业转移劳动力回流促进了土地流转,且结果稳健。对家庭生命周期不同的农户,农业转移劳动力回流对土地流转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农业转移劳动力回流促进土地流转这一现象在抚养期、赡养期和稳定期的农户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与留守农户相比,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历有助于农户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非农就业在农业转移劳动力回流促进土地流转过程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回流的农业转移劳动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吸引外出务工群体回乡发展的同时,促进他们在本地非农就业是加速土地流转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徐美银 《创新》2016,(3):116-128
农村土地主要具有生产价值、财产价值、转让价值,农户家庭根据自身禀赋对土地价值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偏好,这会对其土地转出意愿产生影响。对生产价值、财产价值偏好强度较高的农户家庭,土地转出意愿较弱;转让价值提高会增强农户的土地转出意愿。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提高农民土地转出意愿。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满足农户的土地财产价值要求、提高土地转让价值、提高非农收入所占比重、改革现有的农业生产补贴制度、提高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程度,来增强农户家庭土地转出意愿,促进农村土地顺利流转。  相似文献   

4.
土地是农村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村经济赖以存在的基础,因而,土地关系构成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基本方面。确定农户对土地的长期使用权,不但符合稳定家庭经济承包责任制的大政策和大方向,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现行土地制度进行的一项突破性变革。一、稳定农村土地使用权...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广东省揭阳市四县农户的问卷调查,运用Logistic模型,从农户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人均非农业收入三个方面,分析了农地流转中农户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只对农民的农业收入有负影响;受教育程度对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存在正影响;家庭劳动力数量对农民的收入,包括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都存在正影响;耕种土地对农民的农业收入存在正影响,对非农业收入存在负影响;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存在正影响。提出在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基础上加快和规范农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村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巩固和发展。1984年在发展商品粮专业户的基础上,富锦县涌现出142个家庭农场。它有规模大、效益好、商品率高的优势,因而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它的出现,标志着土地开始向种田能手集中,也是实行集约经营、发展商品粮的重要途径。通过调查看到,家庭农场有五个主要特点: 一是经营规模较大。这些家庭农场共承包耕地82,617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6%,平均每个农场承包土地584亩,是一般粮食专业户经营土地的7倍。其中经营300~450亩的47个,450~750亩的65个,750~1500亩的16个,1,500亩以上的11个。最多的达2,250亩,它们以开发性承包为主。兴龙乡11个家庭农场,承包耕地8,520亩,其中撂荒地  相似文献   

7.
目前,农村在一排排拔地而起的新居背后存在着令人忧心的问题:大量旧房被闲置,而在耕地上却建起了不少房屋。据了解,农村建房“喜新厌旧”,造成大量耕地流失现象已相当普遍。农村重建新房、闲置旧房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建房用地的制度尚不完善。目前农村建房用地采取按户头申请和批准的方式,无法制约家庭中因子女成婚后,另立户头而重复批地的现象,人均实际占有面积远远超出规定标准。二、农民的土地公有观念模糊,节约耕地的意识不强。我国法律规定,农村宅基地归集体所有。由于其它因素的影响,农民往往认为,耕地是集体的,如  相似文献   

8.
稳定承包权增强家庭经营稳定感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就要稳定土地承包权。其目的是增强农民对土地经营的稳定感,使有限的土地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家庭联产承包初,中央就作出“土地承包一般应在15年以上”的规定(《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然而,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土地的承包权并不稳定。这除了少数地方由于国家建设需要,征用部份土地,打乱了原来的承包关系以外,村镇建设和农户建房  相似文献   

9.
一定15年不变的农村第一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结束,1998年将全面转入新一轮的承包。第一轮的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承包责任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农村股份合作制不是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替代,更不是对它的否定,而是新的发展。笔者通过对广州市白云区部分农村股份合作社的调查了解到,它们大多数是用股份制因素去改造家庭承包制,它们把土地折为股份分到农户,使农户从由实物占有土地转化为价值上占有,股份虽不…  相似文献   

10.
李楠  李亚婧 《社会》2017,37(4):32-58
本文利用20世纪30年代日本满铁农村实态惯行调查数据,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女性的经济贡献及其地区差异的根源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在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女性劳动参与在小农家庭的财富积累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女性劳动参与率每增加1%,农户拥有的土地财产数量增加0.3%。进一步分析可知,这种作用在南北方存在巨大差异,女性劳动参与仅对南方小农家庭的财富积累具有重要影响,女性劳动参与率每增加1%,农户拥有的土地财富增加0.2%。本文认为,南北方地理禀赋所导致的农户经济结构差异是女性的经济贡献存在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本文不仅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女性对家庭的经济贡献的地区差异及其根源,也对当前女性社会地位的相关研究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1.
秦天枝 《社科纵横》2009,24(5):51-53,65
土地问题是关系到一国、一省、一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河南省作为目前我国人口大省,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占用大量耕地。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又承担着新农村建设的历史重任。人口、土地、农民的利益、经济的发展,相互交织而出现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本文从现行国家土地政策、河南省目前土地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入手,探讨有效加强土地管理的一些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不同类型的土地流转对农村中老年劳动力的就业有着根本不同的影响.在农户间自发的土地流转模式下,土地流转基于村庄中的互惠关系展开,得益于此,农村中老年劳动力的耕地规模得以扩大,并实现了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和家计生活的改善;在以资本为主导的大规模土地流转模式下,土地向资本集中,土地流转的互惠机制瓦解,农村中老年劳动力不仅退出了村庄中的土地流转市场,也逐渐退出了农业生产劳动,从而在整体上处于“半失业”状态,家计生活陷入贫困.因此,土地流转的制度设计必须考虑到农村中老年劳动力的利益,选择真正适合中国农村实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土地流转模式.  相似文献   

13.
杨庆媛  周滔  张鹏飞  刘燕 《创新》2010,4(4):60-64
耕地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土地管理的长期任务。目前我国耕地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确立耕地保护的共同责任,强化耕地保护的社会约束机制并使之有效运行是提高耕地保护有效性的关键举措。我国应建立由非正式规则约束、市场机制约束、正式规则约束构成的耕地保护社会约束机制,并出台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保障其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农村资源配置的最大缺陷是土地资源的小块化和分散经营,它使得有效的传统家庭经营方式在包容各种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文章认为,推行土地规模经营是对这种稀缺资源在宏观意义上的一次重新配置过程,其根本点在于促使土地相对集中,扩大农户经营规模;尽管各地生产力水平不尽相同,但这只能从数量上决定土地经营规模的大小,却不能阻碍土地规模经营的大趋势。文章指出,要着重从土地经营者部分转移和建立土地流转集中机制两个方面来促进90年代我国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实现规模化经营。  相似文献   

15.
土地是国家最重要的宝贵财富之一,是人类一切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立足之地。因此,研究制定解决土地问题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理论是十分重要的。(一) 我国土地危机日趋严重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多,我国土地危机口趋严重。我国耕地只有15亿亩,人均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2.7亩减少到1978年的1.5亩。据统计,1958年—1978年的20年间耕地的绝对数量呈直线下降,城乡基本建设占用耕地4.4亿亩,除同期开荒2.6亿亩,净减  相似文献   

16.
李晓东 《学术交流》2004,(11):107-109
近年全国许多地方搞"开发区"、"大学城"、"高尔夫",大量圈占土地。自1997年至今的7年间,全国耕地减少1亿亩,4000万农民失地失业。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和体制不利于耕地保护和严肃执法;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不清,农民无力保护自己的土地权益;地方政府越权批地,打着"公共利益"旗号过多过滥征地等。据此,亟待完善和落实土地治本之策:强化农民土地使用权,使之作为一项独立产权交给农民;规范和限制政府权力,依法全面退出土地市场;严格限定"公共利益"项目,缩小征地范围,切实保护耕地。  相似文献   

17.
对上海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也是有效保护上海日益紧缺的耕地资源、实现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上海市目前土地供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分析上海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现实 ,在此基础上 ,设计了上海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方案 ,并提出了实现上海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宏观对策。  相似文献   

18.
国有农场"统分结合"的土地管理实践,为讨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路径提供了参考。基于黑龙江农垦国有农场的调研发现:农场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整合化管理,解决了土地细碎化问题;通过对农机购置量的统筹管理,实现了对市场服务的组织化供给;通过设立农技推广站、灌溉站等公共部门并在连队设立相应的管理职务,实现了对公共服务的组织化供给。黑龙江国有农场通过对种植结构的规划和对不同层级管理人员的制度化动员两种方式,实现了对分散种植户的组织化管理。  相似文献   

19.
耕地流转还不是东北黑土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普遍行为,只有两成左右的农户参与到这一市场之中,远远没有达到优化配置耕地资源的要求.东北黑土区作为粮食主产区,耕地流转水平低下,这对于该地区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以及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都十分不利.耕地流转问题实质是耕地使用权的重新配置问题,在耕地要素没有完全参与流转之前,应放弃耕地供给弹性为零这一假设,从供给与需求这两个角度全面地分析耕地流转行为,并应考虑农业系统外的非农产业收益对耕地流转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贫困地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依据自身生产力发展状况,科学地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并处理好产业化与基础设施建设、家庭承包经营与土地规模经营、政府宏观调控与企业和农户自主经营的关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职能作用,才能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