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宏远 《国际论坛》2013,(3):66-72,81
印度国内主要有四种类型的恐怖主义:跨境恐怖主义;与种族和身份认同相关的恐怖主义;左翼极端恐怖主义;宗教极端恐怖主义。这些恐怖主义之所以能在印度存在主要因为社会严重不公正、宗教和民族冲突频繁发生、警察力量不足、情报部门缺乏协调与配合等。为了打击恐怖主义,印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完善反恐法律;组建反恐机构;加强警察和准军事部队力量;修建隔离网,强化海上安全;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与一些转变立场的极端组织进行谈判;积极参与国际反恐合作。虽然如此,鉴于社会固有矛盾的难以化解以及与邻国不睦,印度很难铲除恐怖主义。  相似文献   

2.
浅议当前国际社会的反恐怖措施及缺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际社会在反恐怖主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各个主权国家除了采取制定法律、成立反恐专门机构、建立反恐特种部队、加强情报收集等反恐措施外,还建立了双边和地区性反恐联盟。联合国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反对恐怖主义。但这些措施还存在着五大缺陷:对恐怖主义缺乏正确的认识;打击恐怖主义过程中采取单边主义;打击恐怖主义过分崇尚武力;大多数国家的反恐力量还有待增强;联合国没有起到主导作用。打击恐怖主义,采取的措施可以多种多样,但必须遵循正确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东突"恐怖主义势力是国际恐怖主义的一部分。因此,遏制"东突"恐怖主义势力必须建立国际统一战线。国际反恐大势为构建反"东突"国际统一战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灵活运用外交手段,加强与相关国家的协商与合作,不断扩大反"东突"国际统一战线。充分利用联合国反恐机制平台,争取国际反恐力量,致力于强化"上合组织"的反恐政策、机制及效率建设,建立区域反"东突"统一战线,彻底铲除我国的恐怖主义威胁。  相似文献   

4.
恐怖主义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学对社会问题发生的有关理论对解释恐怖主义的产生可以提供借鉴与启发。同时,恐怖主义的产生有时代、政治、经济、发展悖论等深刻的社会现实根源。恐怖主义的社会性决定了反恐斗争的社会性,只有实施社会反恐战略,才是根绝恐怖主义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5.
阐述当前国际反恐立法历史基础,就国际社会在统一恐怖主义的内涵、制定统一的《国际反恐怖主义法》和国际立法与国内立法协调一致等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完善国内反恐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上合组织反恐法律机制是区域国家组织主导的区域反恐的制度依据。在治理中亚恐怖主义犯罪的问题上,由反恐法律机制指导的上合组织反恐斗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随着恐怖主义的新一轮发展,需要上合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已有的反恐法律机制体现出不足。对比联合国和其他区域组织的反恐法律机制,上合组织反恐法律机制还存在对恐怖主义犯罪的界定上不清晰,在反恐刑事司法合作方面亟待完善等问题。对此,可以借鉴全球性、区域性国际组织的成熟经验,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完善上合组织反恐法律机制。同时,在反恐法律机制建设的路径中,应强调对平民的人权保障、解决地区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从根源上铲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   相似文献   

7.
鉴于我国目前恐怖主义犯罪频繁发生及反恐对策应对不暇的局面,有必要尽早解决反恐对策中一些重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对恐怖主义犯罪概念的界定;二是在刑法中适当增设新罪名,以履行国际条约义务,有效打击恐怖主义犯罪;三是加强国际合作;四是加强社会综合治理,以期这些对策的实行可以有效缓解我国恐怖主义犯罪的紧张局面,同时在积累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尽早制定反恐特别法,有效预防和打击恐怖主义犯罪,保卫国家安全与人民安宁。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中亚地区的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这"三股势力"乘势兴风作浪,对本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构成严重威胁。上海合作组织组织的创立,顺应国际和地区反恐潮流,创立区域反恐机构和机制,全方位展开多边反恐合作,有效地遏制和打击了中亚地区恐怖主义的蔓延,为中亚乃至世界的和平发展与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亚国家效仿世界各国的恐怖危机处理模式,形成了体系完整、及时高效的刑法、反恐法和单行法并举的反恐法律网络。在国家宪法、刑法和宗教法中规定了政教分离原则,规定了危害国家和公共安全的各种行为、非法宗教活动及其表现形式和禁止方式,在国家实体法律中构造了反恐法律的体系。鉴于恐怖主义活动的严重危害,中亚国家以独立立法形式颁布了专门的反恐法律,从实体和程序上规定了恐怖主义犯罪及其惩罚的有关问题。反恐法具有恐怖主义犯罪概念的高度统一性、极端主义在法律上的定位、国际反恐公约的内容被国内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恐怖主义犯罪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恐怖主义犯罪极其严重的危害以及日益猖獗的态势,阐析恐怖主义犯罪产生的原因,指出防范和控制恐怖主义犯罪的首要问题是国际社会必须统一对恐怖主义犯罪的认识和界定,消除双重标准,为国际反恐合作奠定基础,并且任一国家都应健全立法、完善反恐机制和加强多途径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1.
恐怖主义犯罪是指在某一政治、宗教、社会信仰或意识形态支配之下 ,以恐怖为手段实施的犯罪行为。恐怖主义犯罪的成因涉及到政治、宗教、社会等方面 ,国际霸权主义的推行又对其生长发育起到了促进作用。鉴于恐怖主义犯罪的国际性特征 ,应当加强反恐的国际合作。我国对反恐一贯持积极的立场 ,并为此修订和增加了反恐的刑事立法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世界,恐怖主义活动日趋猖獗,已严重地威胁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反恐与人权保护已经受到了各国的普遍关注。一方面,打击恐怖主义有利于更好的保护人权;另一方面,反恐措施不当可能也会对人权造成损害。因此,协调和处理好反恐与人权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与各国政府肩负的共同使命。  相似文献   

13.
恐怖主义是一大国际公害,反恐已成为国际共识。民族分离与恐怖主义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稳妥处理民族分离问题,有助于有效解决恐怖主义问题。  相似文献   

14.
美军在利比亚的反恐行动突显出许多法律上的问题,鉴于目前国际组织及各国、各地区的反恐实践,首先应明确恐怖主义活动是一种危害极其严重的有组织的暴力犯罪行为,针对恐怖主义犯罪应以适用刑法为主导,辅之以其他应对措施。对我国反恐策略而言,应以刑法的正面预防为主,即刑法需提前介入,同时制定一部反恐单行刑法,以明确恐怖主义犯罪的范围,另外应将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中规定的有关罪行及时转化为国内刑法的罪名,以此加强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力度,确保刑法反恐机能的充分发挥。国际刑事法院对于其管辖权的补充性原则及范围应有所突破,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国际反恐的合力效用。  相似文献   

15.
伊战后国际恐怖主义问题探析——以中东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拉克战争是美国实现其反恐战略的重要步骤,然而战争并未遂美国之愿,相反,催生了新一轮恐怖袭击高潮。伊战后国际恐怖主义出现了袭击主体基层化、范围扩大化、形式复杂多样化、危害民众化的新特征。伊战后,国际恐怖主义泛滥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但其直接原因是全球范围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抬头所致。面对日益猖獗的国际恐怖主义,国际社会既要反恐又要反霸,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加强国际反恐合作,从根本上铲除国际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我国边疆地区的反恐具有国际性、国家性和地方性三个特点,其中,地方性特点为该地区的反恐提出了特殊要求。当前,边疆地区反恐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不仅是精英反恐模式难以实现反恐的有效性,而且民众参与反恐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同时恐怖主义犯罪的认定存在较大难度。从法律的视角来看,为了有效解决西部边疆地区反恐问题,司法上建立从包括民族宗教规范在内的社会事实到反恐法律体系的司法判断方法,把民族宗教规范作为判断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重要依据,立法上建议设立侮辱、破坏宗教罪。  相似文献   

17.
上海合作组织其他成员国相继制定了反恐怖主义法,其特点体现了世界反恐立法的趋势。我国作为上合组织的成员国之一,应当与其反恐公约相协调,以上合各成员国国内法为借鉴,结合我国国情积极制定和完善反恐怖主义立法。  相似文献   

18.
依法惩治恐怖主义犯罪是世界各国刑事司法之重要任务。基于安全在法律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恐怖主义犯罪之特点,我国现行侦查程序在调查取证、人身羁押、权利救济以及特别侦查措施等方面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不足和问题。为强化反恐防恐之力度,强固人权自由之保障,我国应在深刻反思自身问题病灶基础上,积极借鉴外国反恐侦查程序成熟经验,遵循国际人权法之要求,构建起具有本土适应性的反恐侦查取证程序,实现有效反恐与人权保障之间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9.
论多边主义框架下国际反恐合作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恐怖主义威胁的上升亟需全球范围内的防治与打击。当前,国际恐怖主义的最新发展呈现全球化趋势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程度都有较大提高。多边主义为国际反恐合作提供了有效的框架。全球治理和全球共治理论以及联合国与多边区域组织的实践证明了多边主义框架下反恐合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后冷战时期恐怖主义的特点与国际反恐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后 ,恐怖主义出现了新的特点 ,这些特点要求国际社会加强国际反恐合作。而国际反恐合作的关键则是树立新安全观 ,反对双重标准 ;建立合作反恐机制 ,反对单边主义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铲除恐怖主义产生的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