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诗玛》形成于撒尼人的歌唱和叙事生活中,成为撒尼人讲唱传统的核心。保护《阿诗玛》不只是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阿诗玛》,而是保护撒尼人生活传统中的《阿诗玛》,保护以《阿诗玛》为中心的撒尼人的活态的口头传统,保护与《阿诗玛》有关的整体性的文化生态,在此基础上探索并构建撒尼人生活传统综合实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进而推进新时代撒尼人《阿诗玛》生活传承的多样化面相。  相似文献   

2.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范围极具影响,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相继被介绍到30多个国家。作为传播到日本的第一部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在日本影响颇大,不仅有诗歌、童谣、散文等4个译本,还有广播剧、舞台剧等活态表演。在文化要"走出去"的今天对《阿诗玛》在日本的传播研究可以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出去"带来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3.
随着彝区社会的发展,劳动时间会越来越少,闲暇时间会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重视休闲旅游的发展.而要发展彝区的休闲旅游,传统文学艺术的开发利用是很必要的.对于彝族传统文学在休闲中的作用,过去我们知之甚少,因为影视艺术的魅力和作用,人们知道得最多的是《阿诗玛》.彝文长诗积淀了丰厚的彝族文化,是开发休闲旅游的宝贵资源.这方面,长诗《阿诗玛》和电影《阿诗玛》是典型.  相似文献   

4.
《阿诗玛》是彝族民间叙事长诗之一,这部叙事长诗通过描写父系婚姻伦理法则与没落的母系婚姻伦理法则的冲突下悲剧主人公阿诗玛与阿黑的悲剧命运,展现了阿诗玛这样一个不断与命运抗争却最终以悲剧告终的人物形象。本文将从社会历史原因、阿黑与阿诗玛的关系等方面揭开这部诗歌真实的悲剧意蕴之美。  相似文献   

5.
将撒尼(彝族支系)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置于诗学理论的背景下,以长诗的一些特定词句为样例,借鉴口头程式理论的研究方法、叙事学的理论进行诗学分析,可以探究《阿诗玛》民间叙事诗的口头传承特征。  相似文献   

6.
[摘要]《阿诗玛》是彝族民间叙事长诗之一,可以说是一部关于女子的作品。本文从性别视角切入,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阿诗玛的情感、生存体验及其在男权社会中遭遇的生存危机,探讨这部作品中彝族女性主体意识的体现。彝族人民塑造的阿诗玛角色让读者可以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审视彝族女性和彝族传统文化,审视世界和人生,表达了彝族人民解放彝族女性、发展彝族女性自我意识,构建一个彝族男女两性完全平等、和谐生存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7.
彝族民间长诗是彝族人民口头创作流传的现实性强的长篇散文故事 ,有着鲜明的区域性特点。本文对《阿嫫妮惹》、《阿诗玛》、《珠尼阿依》三部长诗的主题思想、艺术构思、人物性格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 ,揭示它们如何艺术地体现了彝族人民的文学创作智慧和彝族人民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王瀛 《北京纪事》2014,(12):58-62
她们是一对成就斐然的母女。母亲是著名舞蹈导演茅迪芳,杨丽萍的《孔雀舞》、电影《阿诗玛》中的舞蹈都是她的杰作,她指导出很多著名舞蹈家,桃李满园硕果累累;女儿是实力派影视明星马羚,在舞蹈、服装设计、影视主持等领域也有不俗的成绩。  相似文献   

9.
《娥并与桑洛》和《阿诗玛》分别是傣族和彝族代表性的民间叙事长诗。二者在篇法上呈现迥异的审美风格倾向,前者优美,后者凝重。它们的篇法不只是与逻辑和认知相联系的话语规则,本身就是隐喻和象征,是对各自民族文化性格的生动写照。借助叙事学分析,更有助于我们看清这一点。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料库翻译学的框架下,将《摆手歌》英译本Sheba Songs与戴乃迭翻译的《阿诗玛》以及英国本土民间故事Beowulf的现代散文体版本进行语内比较,从词汇、句法和语篇探讨《摆手歌》英译本的翻译语言特征。研究发现《摆手歌》英译作品呈现复杂的翻译语言特征:《摆手歌》英译作品在词汇多样性和句法复杂性方面呈现翻译语言的简化特征,但是,其词汇密度值高于英语原创文本,却低于英语母语者的英译文本Ashima,其高频词和低频词的使用状况也显现不同于一般翻译语言特征,更多受源文本和译者的中介语使用特征影响。人称代词和连接词使用状况则表明《摆手歌》英译文本没有体现翻译语言的语法显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公刘是跟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诗人。其短诗结集的有:《边地短歌》、《神圣的岗位》、《黎明的城》、《在北方》、《白花·红花》、《离离原上草》等,还有《阿诗玛》(合作)、《望夫云》、《尹灵芝》等长诗。拜读这些诗篇,回顾诗人在创作上走过的路程,我们不难看出,尽管艰难曲折,诗人还是创作出了许多构思新颖、立意深邃、风骨遒劲、音韵铿锵、具有鲜明的独特的艺术风格的诗篇,对我国建国以来的新诗创作,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在“诗的复活”的今天,对公刘的诗歌创作道路加以探索,肯定会对今后新诗的发展起  相似文献   

12.
从“三春杨柳”到“九夏芙蓉”,从《五朵金花》到《阿诗玛》。云南,一个美丽多情的地方。在这块总人口4287.9万的红土高原上,少数民族人口就达1415.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3.41%,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在全省16个地州市、128个县市区、1602个乡镇中,有8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197个民族乡,是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民族自治地方共78个县,占60.94%,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0.2%。“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天”。云南的美,是大自然的造化之美,是历史人文的恢宏之美,是多民族的风情之美……求发展民族之花绽光芒唐玄宗兼收并蓄…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的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史诗、叙事诗,各族人民,藉着这样一些口头文学形式,歌唱自己英雄祖先不朽的历业,赞诵一些流传中的人物和故事,从这些诗章里可以听到,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希望和意志、喜爱和憎恨。 《阿诗玛》是云南圭山地区彝族撒尼人的一部长篇叙述诗。撒尼人以充满了光荣和  相似文献   

14.
科尔沁叙事民歌记录了蒙古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是蒙古族口头传统文化的珍品之一。英译科尔沁叙事民歌有助于促进蒙古族文化的传播,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和旅游业的发展。本研究基于科尔沁叙事民歌的英译现状梳理,以《陕北民歌》《阿诗玛》与《玛纳斯》等民族典籍译介成功案例为参照,紧密结合科尔沁叙事民歌的演唱形式以及歌词特点,探讨科尔沁叙事民歌的翻译策略,提出了从“底本选择”“团队翻译”和“归异结合”的翻译策略,旨在助推更多的蒙古族文学典籍走向世界,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研究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15.
《阿诗玛》是云南省撒尼人民口头流传下来的一部叙事长诗,在长期广泛流传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版本。新中国成立之后,就专门有人收集了这些不同的版本,经过整理后写成定本。从1960年出的定本当中,虽然渗入了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的内容,但是本文认为我们还是可以从其中发现彝族婚俗中的基本形式:自由婚恋与抢婚制度并存的婚姻礼俗。  相似文献   

16.
由中央民族大学主办,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承办的“第三届国际彝学研讨会”,于九月四日至七日在阿诗玛的故乡,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石林召开。这是一次空前的本土文化研讨盛会。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波兰、芬兰、韩国、越南、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及中国的一百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人民日报》、《文化报》、《民族团结》、《民族画报》、中央电视台、云南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单位,及时报道了此次会议的进程。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彝族传统文化与彝族社会经济的变迁。主要探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彝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彝族传…  相似文献   

17.
在彝族民间文学中,活态的口头叙述极为丰富。彝族民间口头叙事文学集中体现了彝民族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经过无数民间艺人长期锤炼而形成的彝民族的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是彝民族诗性智慧和才艺的结晶。彝族民间叙事长诗有的以叙事为主,以抒情为辅,如《甘莫阿妞》《阿诗玛》等;有的则以抒情为主,以叙事为辅,如《妈妈的女儿》《我的幺表妹妹》等。这些至今存活在彝族民间的口头叙事文本承载着古老的文化信息,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分析这些活态的口头文本,我们发现彝族民间口头叙事不仅情节生动,语言优美动人,还蕴藉着丰富的相对稳定的程式化形式,具有固定涵义的现成表达模式。这些程式是经过无数民间口头诗人的千锤百炼后在传统中形成的,是历经若干世纪之久的古老的传统遗产。  相似文献   

18.
"口头程式理论"是一套严密的口头诗学的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证性和可操作性。该理论对民间口头文学的研究具有普泛的适应性。彝族有着悠久的口头叙事传统,在彝族民间,活形态的口头传统极为丰富。彝族民间口头叙事文学集中体现了彝民族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经过无数民间艺人长期锤炼而形成的反映彝民族的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是彝民族诗性智慧和才艺的结晶。彝族民间叙事长诗有的以抒情为主,以叙事为辅,如《我的幺表妹》《妈妈的女儿》等;有的则以叙事为主,以抒情为辅,如《阿诗玛》《甘莫阿妞》等。这些至今存活在彝族民间的口头叙事文本承载着古老的文化信息,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分析这些活形态的口头文本,我们发现彝族民间口头叙事不仅情节生动,语言优美动人,还蕴藉着丰富的程式。这些程式是经过无数民间口头诗人的千锤百炼后在传统中形成的历经若干世纪之久的古老的传统遗产,它是具有固定涵义的现成表达模式。  相似文献   

19.
饮食在地理区位上的表述是"菜系",而当以"族群文化"对饮食进行分类时,诸多的"民族菜"就已经端上了人类学家的"餐桌"。在文化旅游的背景下,为吸引游客进行"舌尖上的探访","民族风味"在原生状态的味觉传承中,又加入了"文化想象"的符号化流转,对饮食进行着符号化的表述与传播。文章以彝族撒尼人食物体系的符号化表述为个案,观察"阿诗玛文化"是如何在"厨房"与"餐桌"之间刻写食物的故事,呈现那个"厨房里的阿诗玛"。  相似文献   

20.
从昆明驱车,我们一行7人不到两小时就到达了石林县城。透过车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极具撒尼彝族风情的建筑物,每一面白色的墙壁上都刻画着彝人生活的场景。自然,最多图画的是反映阿诗玛和阿黑哥爱情故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