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日益突出.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研究和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争高校的稳定,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入手,分析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并通过探讨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对和谐社会的意义.提出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张丽芬 《南方论刊》2011,(6):79-80,83
随着高校的扩招,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和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就业现状堪忧。大学生弱势群体按照成因分析大致分为经济贫困型弱势群体,学业成绩差型弱势群体,心理素质差型弱势群体,受感情困扰或者其它挫折弱势群体等等。本文试图探讨这部分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造成这一就业现状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帮助这部分大学生走出就业困境。  相似文献   

3.
面对就业形势的紧迫和岗位竞争的加剧,高校学生的就业心理存在着许多问题。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及大学生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以帮助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解决心理矛盾和消除心理障碍,从而顺利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4.
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事关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在借鉴欧盟国家实施灵活保障就业制度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吉林省弱势群体就业及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和保障性的现状,提出促进吉林省弱势群体就业的若干保障性政策建议,包括:适当限制就业过度“灵活化”;采取措施保障弱势群体就业“安全性”;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和消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有机结合;强化失业保险功能,构建弱势群体就业援助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对话协商机制。  相似文献   

5.
当前许多师范专业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表现出过度焦虑、自卑恐慌、抗挫能力弱等心理障碍.毕业生就业心理障碍的产生是由于毕业生自我定位不准确,高校教育结构不够合理等多种原因造成的.鉴于此,学校应通过构建毕业生就业心理咨询工作的有效机制和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等多种手段,帮助毕业生理性择业,顺利实现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就业心理及教育与管理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视大学生在就业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和职业观的教育,注重就业心理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建立就业指导机构,有助于大学毕业生消除心理障碍,走出就业误区。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弱势群体就业问题更应引起社会的关注。研究了城镇新弱势群体就业的现实问题与对策,对所研究的新弱势群体进行了界定,阐述了新弱势群体就业困难的理论依据,分析城镇新弱势群体就业中一些问题,从社会保障、政策制度、劳动力市场、非正规就业、创业和人文关怀六个方面提出具体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弱势群体的高等教育投资作为一种对人力资本的风险投资,其风险不仅在于选择接受教育时间的长短,也和个体的职业选择密切相关.对于弱势群体的高等教育投资而言,受教育者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收入和风险.因此,讨论弱势群体教育投资的问题,需要从高等教育成本、就业、收益等三方面防范和规避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投资存在的诸多风险,构建教育投资年限和职业的组合.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的运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双向选择已成为大学生毕业就业的主要途径,通过双向选择,大学生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及自身优势通过人才市场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用人单位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择优录用大学生.在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大学生就业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胆怯、自卑等心理障碍,影响了其正常的择业就业.为此,帮助大学生分析心理障碍的成因,研究消除心理障碍的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0.
林莺 《东南学术》2011,(3):173-180
以语言学视角话语权去诠释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问题在目前政治学的研究中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弱势群体从个体话语权获得的角度来区分,可以分为显性弱势群体和隐性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和维护在整个政治体制的稳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当今中国政治研究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诠释弱势群体话语权利的缺失和获得对于弱势群体权益的保障和维护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作为特殊的人才群体,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感情等方面所承受的压力日渐增多,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心理矛盾和冲突,甚至一部分学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和心态危机。心理素质是衡量合格人才的重要尺度,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文章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探讨了构建心理素质教育的调适方法和预防体系,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效性,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新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难导致的系列社会问题的阐述,暗示人们大学生就业难将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并由此剖析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高校在解决大学生就业中,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新机制的方式方法,为高校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史顺良 《学术探索》2012,(7):173-175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等学校作为引领社会文化的主阵地,需要和谐有序的校园氛围,大学生作为和谐校园的主体,更需要具备和谐精神。文章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出发,论述了当代大学生和谐精神的科学内涵、特征、意义,并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探讨了和谐精神培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充分就业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匹配程度决定了大学生的就业程度。通过对江西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匹配状况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社会责任感、人际能力等方面与需求的匹配程度较低,主要原因是高校的育人机制方面存在问题,同时在人力资本理论、资源基础观理论、学术资本理论和人职匹配理论等方面的应用存在不足。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匹配程度,需要在高校、用人单位、政府、大学生等主体之间构建静态机制和动态机制。  相似文献   

15.
对大学生就业时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调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对于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大变革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一些相对脆弱的大学生容易陷入心理危机,尽管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并进行干预,但效果一直不理想。本课题从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入手,有针对性地探索构建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心理危机状况的防护体系,多管齐下,预防为主,将心理危机干预阵地前移,从源头预防心理危机出现,从而有效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降低对学生、家庭和学校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和谐校园视野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建设和谐校园,关键在各级党组织。可以说,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对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意义重大。然而,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部分高校过分注重了对招生数量、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等方面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对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出现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高校发展不相和谐的方面,直接影响到了高校的和谐发展。因此,适应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要求,适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形势严峻,大学生面对学业、就业、学费等各种心理压力,很容易产生角色错位和心理偏差,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失衡。因此,21世纪的高等教育必须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注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培养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不良心态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了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些不良心态,提出了调整其心理状况和顺利就业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