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设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为例,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实验室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汽车文化建设出发,提出了应用型本科教育中专业建设的一些看法。其目的是为我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专业建设提供一定指导,也为其他院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过程的分析,阐述了高等工程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提出了高等工程教育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通过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调查分析,指出了我国目前高等工程教育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科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及培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在这个时期,需要大量满足现代工程应用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本科工程应用型人才,这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时代发展和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决定了本科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深入开展课程和教学体系改革、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着力强化大学生工程素质养成以及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本科工程应用型人才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文章阐述了(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及定位,分析了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质量,围绕CDIO-MOOC模式对其课程改革进行研究,旨在改革课程体系,使其成为嵌入式类课程。研究首先介绍了CDIO-MOOC模式的基本概念,其次指出了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现状问题,最终介绍了CDIO-MOOC模式的应用优势,并提出了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6.
“应用型本科”教育既要重视基本理论的教育,更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应是在扎实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及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应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创新教育的基本思想。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是一种新型的工程教育理念,与应用型本科教育有着很强的一致性。“应用型本科”在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中可以采纳和借鉴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7.
应用型本科的教学与科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其科研与教学都应围绕应用型人才来进行。与普通本科相比,应用型本科教学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应用型本科科研强调实践性的教育价值取向。实践性是应用型本科教学与科研共有的特性,从而使其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成为可能,当前要加强应用型本科教学与科研的统一,使其更好地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需要提倡实践性的教学,强化应用型本科科研的实践性教育价值,强调应用型本科科研的实践应用性。真正把科研当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子段。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本科生教育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普遍存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等突出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合理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显得十分迫切。应用型本科院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必须以适应企业需要的现代工程为大前提,从培养材料行业生产一线的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出发,构建一个合理、科学、有效的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同时,要深化教学改革,真正培养出一大批适应形势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应用能力培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实践教学在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新时期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注意遵循系统性、先进性和渐进性等主要原则.在其基础上结合教学研究与实践,提出了以培养工程应用能力为主线,以机电知识和技能为支柱,使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及产学研相结合的多层次递进的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方案。探讨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和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建设合格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长春工程学院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践 ,重点论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学科建设等基本问题 ,提出了构建完整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的基本内涵 ,即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优良的师资队伍和工程实践环境、切实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系统、以岗位责任制为基础的教学评估系统  相似文献   

11.
教师教育的新路向:专业学位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教育专业学位教育为引擎的教师培养模式,是我国正处于十字路的教师教育发展的新路向。专业学位教育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特定职业或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职业型高等教育,教育专业学位教育可以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使教师教育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统一成为可能,并保证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以学位为主导的教师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教育专业学位的设置,增设教育学士、教育博士专业学位。  相似文献   

12.
高等院校工科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发展到大众普及阶段,相应地,教学也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培养为主转变。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工程应用的专门人才,如何与时俱进,合理安排生产实习,配合理论教学的需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从几个方面论述了生产实习教学环节的必要性以及实习内容、时间安排、能力培养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新工科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工程教育应对国家发展新战略、产业发展新趋势、国际竞争新形势做出的积极回应,其实质是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重点是明晰工程人才的素质结构,探索工程人才培养新规律。高校在新工科建设的探索实践中,要以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工程发展需求为前提,分别从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改革、工程教学方法创新、合作育人共同体建设等方面入手,在人才品格、工程知识、工程能力等方面同向发力,建立健全面向未来、立体丰富的新工科人才素质结构,全面提升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工程教育是一个包含多个阶段、层次和类型的,庞大、复杂、开放的组织体系,其中高等工程教育是它的核心。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组织体系的形成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相适应,目前在形式上正进一步多样化,在结构上正进一步合理化。这种组织体系的变化是国家工程人才需要的多样化和人的教育需求多样化决定的。国家工程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工科院校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人的教育需求多样化又对工程教育组织体系内各种层次、类型间的互通互联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15.
论大学本科的“元才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提出“元才”概念及本科生的“元才教育” ;认为从通才教育到专才教育再到元才教育的主流体制的更替与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的演变之间具有对应关系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到来, 元才教育是最适合 2 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以及人的个性发展和教育规律的本科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16.
由于工业工程学科的交叉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实验和实践环节在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专业实验室是本专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必要设施,也是与理论教学相呼应的重要实践平台。结合工业工程的专业特点,进行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室的建设工作。阐述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室的规划思想和实施方案,构建软硬件并重、面向现代专业技术、强调基础专业技能的综合立体开放实验平台,并对应规划基于CDIO培养模式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为创新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7.
关于福祉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正由补缺型向普惠型的社会福祉制度转变.社会福祉制度的转变需要高素质的社会福祉人才.但是目前我国福祉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出现福祉人才严重短缺,影响我国福祉事业和福祉产业的发展.高校开设福祉学科,培养掌握各种福祉理论和福祉援助技术的专门人才,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日本福祉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我国各类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选择不同的专业,4年制本科大学可以开设社会福祉专业、福祉经营专业、福祉教育专业,培养研究型、应用型福祉人才;各类职业教育院校可以开设健康福祉专业、介护福祉专业、福祉工学专业等,培养福祉领域的技能型、操作型福祉人才.  相似文献   

18.
地方工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层面,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对我国经济腾飞和中华复兴亦将产生重要推动作用。面对当前知识经济浪潮的来临,提出多样化是当前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培养合格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应立足于中国国情,深入分析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借鉴欧美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工程素质培养为基础、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从高等工程教育理念转变、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职业教育及认证等方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合格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剖析了当前高师音教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出了要把高师音教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放在首位 ,从而建立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新的高师音教专业课程结构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