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毛泽东诗词研究史上,1996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代。在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有两件事值得特别记载。一件是首届毛泽东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召开,另一件是《毛泽东诗词集》的出版。在现阶段,毛泽东诗词研究的成就,突出地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毛泽东诗词鉴赏的集大成作品。对毛泽东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辉煌的一页.毛泽东诗词中最能代表作者艺术水平的当推两首《沁园春》.《沁园春·长沙》借景抒情、忆昔抒情,是毛泽东青年时代诗歌作品中的佳作.《沁园春·雪》写景咏史、境界宏大,是毛泽东诗词作品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首词.从两首《沁园春》可以窥见毛泽东诗词作品的艺术风格,堪称毛泽东诗词作品的"双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学术界对毛泽东实践哲学思想的形成条件、基本内涵进行了研究,认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实践哲学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其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是其根本方向,为人民服务是其价值取向.这无论在毛泽东实践哲学思想的整体性研究,还是在其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理论成就.同时也存在过分政治化、研究方法陈旧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4.
国内毛泽东诗词研究经过四个阶段的发展 ,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就。然而对毛泽东诗词研究的研究还极少。要将毛泽东诗词研究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可以从撰写《毛泽东诗词研究史》、建立毛泽东诗词研究信息库、采用新方法、加强对毛泽东诗词的美学研究和艺术性研究等十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舒芜先生是周作人研究专家,但他认为周作人散文的“真正大成就还是在他的后期”的观点却是一个重大的失误。本文以驳论方式,指出舒芜先生之所以出现这一失误,乃是因为他采取了不正确的研究方法之故,如割裂思想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未能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运用双重标准来衡度作品等等。正因为如此,舒芜先生的周作人散文研究,存在严重的自相矛盾、主观化、片面化等毛病。作者认为,周作人后期散文艺术上的退坡,是他政治上消沉与堕落的必然结果,并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失去了他前期散文中的固有光彩。  相似文献   

6.
大跃进时期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是否存在着一些失误和缺点?如何正确估计和看待这些失误和缺点?这些问题在大跃进时期便有较大争议,目前学术界对这些问题仍然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大致说来,学术界在大跃进时期兴修水利的得失问题上存在着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水利化运动有得有失,得大于失,成绩是主要的,但也有不少失误和值得汲取的教训,这种观点是学术界的主流意见。二是认为大跃进时期的水利建设有得有失,失误太多,得不偿失;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强调水利建设运动中的重大失误和严重不足。笔者认为,一味否定大跃进时期水利建设的巨大成就而过分强调失误,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而一味肯定大跃进时期水利建设成就而不承认出现过失误,同样也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总体上看,大跃进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是:有得有失,得大于失;成绩是主要的,失误是次要的;七分成绩,三分失误;成绩巨大、教训深刻。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诗词绝大多数篇幅有水,水既是诗人浓烈情感的物化,又是作者理想意志的折光.从主体人格层面考察,水之意象蕴含着毛泽东的时间观念和入世情怀,蕴含着豪迈不羁与热情奔放的气势,蕴含着忧患意识与悲怆精神.本文认为,毛泽东诗词蓬勃如群鹤排云上,壮观像“江天水一泓”(《五古·悼易昌陶》).水成就了其诗词创作,是取之不尽的“源泉”,水也成就了毛泽东的人格与气质,所以说,毛泽东的个性之表现,不但在山雪梅松等意象上,而且“在水一方”.随物赋形的水在天地间浩然长存,而水意象所凝聚的思想、人格、气质也千秋永在,我们在研究毛泽东诗词的同时,从水意象及其系统中,或许会得到从别的角度无法得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8.
我将毛泽东诗词确定为学术研究的基本课题 ,是在上世纪 80年代之初。此前 ,我对毛泽东生前亲自校订定稿的 42首诗词 ,作了相当认真、深入的阅读与钻研 ,对研究这些诗词的文章、论述、笺释 ,也尽可能找来读了。我确实认识到 ,毛泽东诗词内蕴异常丰富深刻 ,艺术成就非常之高。柳亚子推崇毛泽东为我国千古第一词人 ,论定《沁园春·雪》为我国千古第一词作 ,郭沫若咏赞毛泽东“经纶外 ,诗词余事 ,泰山北斗” ,都是言之符实的 ,是不可移易之论。中国诗词 ,有悠久的历史 ,有过极其辉煌的发展时期 ,逮及近、现代 ,虽未断流 ,但那景况确也明显地日渐…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研究尤其是毛泽东诗词研究关涉的基础概念。然而,关于“毛泽东诗词”概念的外延至今仍存争论,未有定论。是否为“毛泽东本人”所作、是否为毛泽东“原创”、能否算作“诗词”、初稿和过程稿是否纳入、未经毛泽东定稿或同意发表的作品如何看待,是评判特定作品是否属于“毛泽东诗词”所要考虑的五个主要问题。对“毛泽东诗词”概念外延的理解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能否基于毛泽东诗词开展客观严谨的学理研究,能否在新时代进一步推动毛泽东诗词的正面传播、阐释和运用。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新文艺的一份宝贵遗产。过去,不少人曾对它作过分析、评注,但多囿于一般的思想艺术方面的评说,甚至有人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把它当作图解政治运动的工具,其荒谬性自不待言。而认真地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它的文章,尚不多见。我觉得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创作出来的独具光采的作品,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因此,研究毛泽东诗词的美学特征,不仅对正确认识其思想美和艺术美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诗歌创作乃至整个文学创作,都可  相似文献   

11.
浅论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理论阐述,对其重大失误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并简要总结了应当吸取的几点经验教训,为深入、系统地学习、理解建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此酷爱古诗词的毛泽东在不同时期与场合都对杜甫及其诗词作过评价。有些学者依据毛泽东的这些评价认为他并不喜爱杜诗,而有些学者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他们认为毛泽东对杜诗评价极高。本文不介入这种辩争,笔者根据毛泽东毕生大量阅读、圈画杜诗以及在其诗词创作中借用和化用杜诗的事实,对毛泽东评价杜甫及其诗词时的时境、场境及语境进行具体而详尽的分析,认为应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辩证地把握毛泽东对杜诗的整体评价。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毛泽东诗词不同版本中的十五个误句予以订正。笔者曾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版《毛泽东诗词集》中所收诗词的历次版本中的十个误句,写过一篇《毛泽东诗词十订正》的文字。因此,这次订正叫做《毛泽东诗词再卉正》。“再订正”不只继续订正《毛泽东诗词集》中所收诗词不同版本中的误句,更多的是订正国内有影响的有关毛泽东诗词的书籍、报刊中发表的毛泽东诗词中的误句。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三大功绩:1.创造了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模式;2.提出了中国独特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思路;3.在探索中积累了宝贵经验。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所阐发的理论,有其独特的出发点、本质、特征广涵及外延。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对于研究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研究新中国的历史,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巩固、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理解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统一性和我党在实践中继往开来的特点,具有现实意义。毛泽东在探索中出现失误有其原因。毛泽东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相比,其成就巨大,占第一位。吸收并发扬他成功的经验,借鉴他失误的教训,有助于我们今天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毛泽东诗词对仗艺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认为毛泽东诗词的对仗艺术炉火纯青、出神入化,具有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诗词在海外的翻译和评价历来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海外掀起了毛泽东诗词译介的高潮。其译介形式主要有:毛泽东诗词英译单行本,毛泽东研究专著中收录的毛泽东诗词,诗词选集中收录的毛泽东诗词,传记作家的毛泽东传记中涉及到的毛泽东诗词。这些译诗尽可能向原诗靠拢,尽量减少误译,最大程度地向西方读者介绍毛泽东诗词、中国革命的历史和中国文化,同时也为日后毛泽东诗词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理想主义的视角对毛泽东诗词进行了解读,从毛泽东诗词中撷取精彩段句来分析其传达的个人理想、民族国家理想和人类大同理想,以之作为解读研究毛泽东诗词之心得。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的历史观不仅以理论形态见诸于他的理论著作,同时也蕴含于他的大量诗词作品中。毛泽东诗词中的历史观是其唯物史观的诗化反映,它表现为革命史观、发展史观和人民史观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19.
结合方言学界对毛泽东母语的研究成果,可以客观地分析毛泽东诗词中的方音押韵,这种方音押韵是毛泽东著作中方音现象的体现.毛泽东诗词中的方音押韵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不自觉的运用,具体表现在他的格律诗上.二是自觉的运用,具体表现在他的词作上.毛泽东在诗词中运用方音押韵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原因,但更是他为了追求表情达意的效果,自觉运用方音的表现.毛泽东在诗词中按方音押韵的做法,体现了写传统诗词应该以现代口语的语音体系来押韵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在毛泽东的文章和讲话中,有大量关于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本文对毛泽东一贯强调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应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研究历史,要从调查研究、掌握国情基础上来研究历史等史学观的主要方面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