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牟宗三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对其哲学思想的研究是近年来兴起的“显学”。程志华教授的《牟宗三哲学研究:道德的形上学之可能》是这一领域的一部力作。作者基于对以往相关研究的分析,通过“内在诠释”的理路,将牟宗三哲学放在中、西、印哲学的宏大视野下,阐释了其“道德的形上学”的理论建构,凸显了其对于传统儒学和西方哲学所具有的独到价值。因此,牟宗三哲学是研究中国哲学“可以超过但不可绕过?”的一座理论“高节。  相似文献   

2.
牟宗三从"道德的心"这个文化生命"本原形态"出发,对中西文化进行阐释和抉发。他认为,中西文化系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在西学东渐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破"后如何去"立"的问题上,他则提出一条更加注重开出科学和民主的"新外王"文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牟宗三先生据其道德形上学之立场对传统哲学中的“天道”范畴进行疏解和重铸.超越地言,“天道”即仁道、天理、普遍性,也即人之为人、物之为物的“实现之理”,它是一内在于万物而特显于人的超越本体,代表着万物生化之理;现实地言,“天道”代表着儒者对实践儒学道德理想的现实要求,它是尧舜文武之圣王理想及礼乐教化之伦常关系的落实,也即实践儒家内圣外王之道.  相似文献   

4.
“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牟宗三的自由观是中国传统文化自由观的继承和发展。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由观的实质,又进行了开拓性的深入、普遍的展开。牟宗三的自由观是其文化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对道德本心能够"自觉",这种"自觉"就是康德所不承认的智性直观,这是牟宗三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这一思想包含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因为如果我们不再像康德那样将"自我"规定为"我思"之"我",而是视为一种"真我",那么对于这种"真我"的"自觉"就是无法否认的.  相似文献   

6.
吕伟 《东方论坛》2010,(2):6-10
牟宗三关于"气"的理解与传统中国哲学史上的气学传统不一致,因而在其哲学史论述中大多因为其固有的哲学立场而导致偏见。这导致牟宗三在试图解决程朱理气二分格局的哲学偏差的过程中走上了一条相反的路,造成了更为严重的断裂。  相似文献   

7.
牟宗三对朱子中和学说的阐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和学说是朱子哲学思想发展和完成的关键.牟宗三先生认为,朱子中和旧说本来蕴含先秦及宋明儒正宗的纵贯系统义理,但由于朱子对“天命流行之体”及孟子所说的“本心”无真切契悟,又因其混本心或良心发见之发与喜怒哀乐已发之发而为一,故其在中和旧说中所说的未发已发与《中庸》不符,朱子因此自疑而放弃中和旧说,并建立中和新说.朱子中和新说在本体上将“天命流行之体”及本心性体拆散而为理气二分、心性情三分之格局,心体沉没;在工夫上,格物论无法正确理解道德行为所以可能之超越的根据,这样,本心失去其为内在而固有的道德创生之源之义,道德成为一种他律道德而被“减杀”了力量.本人赞同牟先生判朱子相对于宋明儒“大宗”来说为“歧出”,但认为朱子“歧出”的义理间架不是本体上理解太差的“误出”.牟先生认为理解道德行为所以可能的超越根据唯有“逆觉体证”一途,舍此别无他法,未免太绝对.牟先生一味强调自律道德,而轻忽他律道德,也有偏颇之嫌.  相似文献   

8.
一般来讲,西方哲学史大致可以分为大陆唯理论与英国经验论两个系统,这两个系统的对垒与双线并行发展构成了西方哲学发展史的基本面貌.然而,牟宗三在这"一般"之中发现了"特别".他不赞成这种"两系统说",而以莱布尼兹为核心提出了"三系论".以此"三系论"为根据,牟宗三进一步分析了西方哲学的特征、精彩及不足.对牟宗三的"三系论"进行探讨,不仅有助于增加对牟宗三哲学的了解,而且也有助于增加对整个西方哲学史的把握.  相似文献   

9.
牟宗三的哲学思维模式和方法论对当代中国哲学影响巨大,本文以牟先生对朱熹"仁说"的讨论来反省牟先生对朱熹学说的整体思考,说明牟宗三先生的哲学问题意识,在于对比中西哲学而主张儒学系统是唯一能完成形上学的系统。以此之故,牟先生特别关心儒家道德形上学的证成义,于是所说之本体宇宙论的纵贯创生系统,成了绾合宇宙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的天道流行义与圣人践行义的综合型态形上学,并以此为孔孟思想之根本型态、唯一型态。以此解读朱熹哲学时,便将朱熹纯粹谈论存有论的概念定义及概念解析的儒学系统说为别子,关键是在此系统中并不说明主体活动;又将朱熹诠解《大学》所说工夫次第的格物穷理工夫说为只管认知不管意志纯粹化的活动。本文即是对牟先生的思考重做分析,指出朱熹所说存有论与工夫次第论并不违背孔孟实践义,只是说了不一样的形上学系统及讨论了工夫次第问题,而工夫次第问题亦不是对立于本体工夫的问题,以此还原朱熹学说的型态定位。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新儒家牟宗三借助于黑格尔的辩证发展的概念,认为儒家的天理、良知可以通过"良知坎陷"这种自我否定和发展的方法,由此开出科学和民主等,来消解康德哲学的二元论并解决中国文化的问题,将超越和现实、道德和知识等统一起来。但与黑格尔不同,儒家的道德理想使他保留了一些终极的正面和肯定的价值,并仍然带有一些二元论的影响。但黑格尔却类似于道家和佛教,其所追求的是一个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超道德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超越存有论是牟宗三儒学思想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本文旨在前期分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对牟宗三这一思想作一个综合性的评述。本文的基本观点是,牟宗三超越存有论虽然立意深远,气势宏大,但在创生主体问题上对天与人的关系梳理得不够细致,直接以上天作为创生存有的主体,结果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理论混乱。  相似文献   

12.
儒家、佛家和基督教对生而为人这一生命存在事实皆赋予了某种终极的价值意蕴 ,但是 ,无论是内在超越的儒家和佛家 ,还是外在超越的基督教 ,都只是将生而为人所具有的终极价值作为其伦理学构建的一个基础 ,而不是当作大厦本身。故其为人道主义是一种义务话语优先的人道主义 ,或叫做“做人主义”  相似文献   

13.
康德提出了作为道德律之基础的“自由意志何以可能”的问题 ,认为“自由意志”只是一个“公设”,而牟宗三认为自由意志不是“公设”而是真实的存在。其实 ,康德与牟宗三分别代表中西哲学解决形而上学问题的两种不同思路与传统 :“转识成智”与“由智化境”。由“转识成智”的思路必然导致“道德的神学”,而“由智化境”的思路必然导致“道德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以浓郁的史诗品格.为本民族树立起时代艺术的纪念碑。它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为叙事的主导视角,于宏大叙事中塑造了民族史诗英雄群像,它所蕴含的悲剧意识、崇高格调,达到了历史和审美的双重超越,显示出高超的审美品位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5.
在进行大学新生成才障碍的心理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大学新生入学后易出现的各类问题,并结合学校新生入学教育方案,指出新生入学阶段帮助其克服成才心理障碍的教育对策,提出了相应的健康成长成才的教育、引导途径。以求使大学新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顺利度过从心理不适、职业迷茫到健康成才的适应期,蹯上新的人生征程。  相似文献   

16.
堂·吉诃德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想用骑士道来改造社会,犯了时代错误。其疯狂、偏执的性格特征,不仅与沉溺于骑士小说有关,而且与西方传统文化道德具有更紧密的内在联系。其理想与现实错位的现象,正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现象。其疯狂偏执的性格,在西方传统文化的语境下,不是个别的偶然的特例。从深层本质上讲,堂.吉诃德是西方传统文化道德的承继者和殉道者。这也正是其形象历久弥新具有经典价值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7.
自我是当今心理学的研究热点,而自恋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证研究中常被忽视。自1914年弗洛伊德首次系统的提出自恋以来,有关自恋的理论还相对缺乏。文章通过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类比儒家文化下的人格结构,以此来审视儒家文化下的自恋型人格。  相似文献   

18.
由于邓小平的独特经历、精神气质、领导风范、文化积淀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培育和造就了他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伟大人格。邓小平的人格是伟大的 ,伟大人格的力量是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深入开展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同时 ,掀起缅怀和崇敬邓小平的伟大人格是有重大意义的 ,它将在亿万人民的心中竖起又一座永不磨灭的巨人丰碑。  相似文献   

19.
近现代法律上的人格深深植根于人格的伦理性之中。人格的伦理性内涵表现为法律对人的一般法律地位的确认、人格权对人本体的保护以及作为技术人格的权利能力。近现代法律的人格经由形式平等发展至实质平等,仍然是基于对人格的伦理性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西晋作家傅玄素以刚劲亮直的儒家人格著称,但在魏晋易代特殊环境下,其人格发生扭曲,又具有道家通达机变人格,形成了儒道结合的二重人格模式。傅玄可以说是直臣而非通常意义上的忠臣。只有将傅玄言行举止各侧面与纵向变化相结合,才能把握其人格全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