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以面向知识创新的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评价问题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知识创新的概念及其对企业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由知识创新的基础水平、知识创新合作意识、知识创新吸收能力和知识创新产出能力构成的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体系,并以某航天科研院所为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从建立绩效评价体系的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员工知识创新能力提升机制、建立面向知识管理的绩效管理职能机构和建立基于绩效评价结果的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提高知识创新背景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针对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正在日益成为当代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心。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创新的机制、组织创新的模式等理论问题。提出了以知识管理——组织学习——组织创新为主线,深入研究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创新问题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创新激励对引导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有研究尚未对创新激励理论进行脉络梳理并构建其知识框架,因此系统呈现创新激励的发展特点和理论体系成为学术界亟需解决的重要议题。在研究经典创新激励文献基础之上,首先,厘清激励的发展起源,并从不同维度梳理创新激励的发展特点;其次,从组织结构、创新战略、工作挑战、声誉机制等方面探讨创新激励的前因后果和作用机理,依据“创新激励的前置因素——创新激励的形成——创新激励的路径——创新激励的实现”范式构建创新激励的整合性研究框架;再次,以典型案例分析创新激励在企业的具体实践情况,并提出创新激励在应用领域的着力点;最后,结合我国创新管理实践现实需要,对科技型企业创新激励发展方向提出研究展望,旨在推动创新激励理论与实践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知识溢出的集群企业创新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集群企业在现实中碰到的学习和创新的两难选择问题,从知识传递效率和知识创造动力两个视角提出了一个基于知识溢出的集群企业创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从知识协同和创新协同两个方面深入剖析了集群企业的持续创新机理。  相似文献   

5.
知识的共享和转移是供应链企业之间学习和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知识转移离不开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社会交往与互动,注重环境关系导向,从社会关系角度来解释供应链企业知识转移的机理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以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网络拓展为对象,以社会关系、制度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为理论依据,在基于二元关系与基于社会关系集合研究的基础引入环境关系导向作为新的调节变量,提出供应链跨组织学习和知识转移的新改进路径与实证研究,供应链组织通过加强跨组织学习与外部组织的社会交往,从而提高供应链组织的资源获取能力,提升整体的供应链价值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6.
高新技术开发区与区域创新系统互动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关联性的研究现状入手,首先从吸引知识、人才、技术、产业的聚集,改善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环境以及提供制度保障的角度深入剖析了高新技术开发区对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重要作用;然后,从区域创新系统拥有的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对高新技术开发区区位选择、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信息交流、知识的获取和转移、产业生产链结构的优化以及生产效率提高的影响出发阐述了区域创新系统作用于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的机理。进一步,本文对高新技术开发区与区域创新系统在地域上、结构上、功能上、目标上的互动关联性进行了仔细的梳理,并提出了在政策上以将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相结合,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基础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并打造区域经济品牌从而促进两者间互动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面向 2 1世纪 ,知识作为独特的生产要素被人们更为广泛而深刻地认识 ,计算机技术的网络化与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全球化工作和学习的工具。在这样一个信息无时差、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 ,国有企业要想在WTO的快车道上重新获取竞争优势 ,就不能不重新审视“管理创新”这个既古老又有新意的概念 ,因为创新是知识经济的主题 ,更是企业持续成长的源泉。本文通过分析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的不同 ,从西方企业管理创新的新视点上 ,提出国有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我国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三阶段竞争力的对照分析,认为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作为创新体系的两个环节是社会经济实现持续快速集约化增长的关键所在。在我国特殊的历史发展背景和制度环境下,要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必须依靠创新。以企业的技术创新引致政府的制度创新,以政府的制度创新保障企业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以此形成政府与企业的双赢博弈机制。  相似文献   

9.
知识经济与国有企业的管理创新(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 2 1世纪 ,知识作为独特的生产要素被人们更为广泛而深刻地认识 ,计算机技术的网络化与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全球化工作和学习的工具。在这样一个信息无时差、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 ,国有企业要想在WTO的快车道上重新获取竞争优势 ,就不能不重新审视“管理创新”这个既古老又有新意的概念 ,因为创新是知识经济的主题 ,更是企业持续成长的源泉。本文通过分析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的不同 ,从西方企业管理创新的新视点上 ,提出国有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0.
区域人才聚集下的创新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载体,在流动中往往形成部分区域人才聚集密度高于其他区域的聚集现象,使得该区域创新优势凸显。在论述人才聚集效应的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区域人才聚集下的资源互补、知识外溢、规模效应、信息共享、相仿效应等创新优势的内涵及其产生机理,认为,加强和优化人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推动地方性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建设等,可以增强区域创新优势,进一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科技的创新与进步。  相似文献   

11.
文学与哲学的对抗与对话 ,贯穿了两千多年来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进程。在现代 ,文学与哲学谋求彼此沟通。“诗人哲学家”的出现、哲学家由思向诗的回返 ,一方面是基于对“纯粹理性”解决人类精神与心灵自由能力的深深怀疑 ,另一方面还跟现代人文科学的语言论转向相关。而“哲学家诗人”们则主张以一种艺术化的思想替代哲学家的冷峻面孔 ,以促使传统哲学走出历史困境。诗的言说与思的言说的浑融 ,本质上是由于它们都共同指向一物———存在。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与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同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是互动的,它们之问存在着历史的渊源关系和深刻的内在联系.当代世界全球化的主导者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历史终将证明全球化的尽头是资本主义的历史终结,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灿烂辉煌.  相似文献   

13.
莫骅 《社会科学家》2005,(5):165-168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贪污贿赂犯罪主体、惩治犯罪的法律机构设置及财产登记申报制度、监督方式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分析其不同特点,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经验,提出新形势下建立和完善中国贪污贿赂犯罪立法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维修与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教学资源投资力度的加大,使多元化模式的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部分高校仪器设备维修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存在着仪器维修体制不完善、维修队伍不健全、实验室管理体制没有完全落实等问题。各高校应当根据自己的办学规律,建立一个仪器设备维修与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5.
汤志钧 《河北学刊》2005,25(4):168-173
儒家经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步入近代,仍为学者所信奉。在社会变革迅速、动荡加剧的时候,不同学派会有共同的改革要求,又有着彼此不同的差异。同一学派既有治学方面的一致性,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又有所不同。它们之间的异同、分合,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知识分子的心态。我们不能只看到暂时的同,而忽视学派之异;也不能因是同一学派,而视为一切皆同。关键在于实事求是,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当前闽台高校科技交流与合作的现状为线索,分析了两地高校科技交流和合作的发展趋势,为闽台高校科技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入,共同推进闽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魏红 《学术探索》2001,(Z1):118-120
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假借科学和民族文化的旗号重新泛起,损害着中华民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明辨新的有神论的种种伪装,坚持不懈的进行科学无神论世界观的宣传教育;高举科学旗帜,崇尚科学精神,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尚科学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是我们新时期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8.
陈建中 《中州学刊》2005,(6):102-10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为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推动了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改革开放,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提供了理论支持,为我国的各项具体改革提供了正确决策的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正确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有力地促进21世纪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学科、专业建设的内涵出发,结合民办高校特别是浙江树人大学的办学实际,提出了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若干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德里达的"解构"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的"摧毁"概念,二者都是针对传统形而上学.然而海德格尔的摧毁通过追问"存在的意义"却固执于一个问题的意义.但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作为一种游戏式反讽形式却允许形而上学解构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