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流动机制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从“知识分子”界定的讨论入手 ,探析当代知识分子社会流动的机制 ,认为 :知识与社会的关系是知识分子社会流动的宏观动力 ;知识分子社会流动的中观机制主要是教育机制和职业提升制度 ;在自主意识指导下的社会理性选择是知识分子社会流动的微观动力 ;在不同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控制体系下 ,知识分子社会流动机制的内部作用力不同。  相似文献   

2.
试论当代知识分子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小彬 《人文杂志》2003,(5):134-140
本文着重探析了当代知识分子社会流动的机制。笔者认为 :知识与社会的关系是知识分子社会流动的宏观动力 ;知识分子社会流动的中观机制主要是教育机制和职业提升制度 ;在自主意识指导下的社会理性选择是知识分子社会流动的微观动力 ;在不同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控制体系下 ,知识分子社会流动机制的内部作用力有所不同。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当代转型社会中知识分子社会流动的特点 ,即当前知识分子的社会流动呈现整体结构性向上、并具有相对滞后性特征 ,主要表现为主流体制与自由市场间流动、体制内升迁以及短期空间流动 ,自主性流动增加 ,但政治调配仍发挥一定作用 ,人文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出现中心地位的互换  相似文献   

3.
教育社会学是介于教育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年轻的边缘学科,它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基本关系,探讨如何促进个人健全发展和社会迅速进步的规律。近二十年来,国外教育社会学主要流派可分为:文化人类学派,社会心理学派,历史制度学派。此外还有结构功能主义学派,解释学派。研究内容一般可分为:(一)教育与整个社会结构的关系;(二)教育与社会化过程的关系;(三)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四)学校、班级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研究特点可归纳为:一是以广义的教育为研究对象;一是认为教育社会学的对象即是学校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4.
吴时辉  徐佳 《理论界》2006,(8):154-155
下岗再就业既是一种深刻改变了我国社会结构现状的特殊的社会流动形式,更是一个关系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现实难题,对它的研究具有现实与理论的双重意义。鉴于以往研究在宏观与微观上的分野和对立,本文采用制度冲突的分析框架将影响下岗再就业的各类因素涵盖其中,在制度与行动之间互动的理论视角下展开研究,在分析了下岗再就业过程中三对制度冲突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度变迁的目标——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协调与整合。  相似文献   

5.
近代新学教育与乡村社会流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世纪初期中国乡村社会流动纷繁多变的现象背后,蕴藏着多元复杂的动因。近代新学教育制度的确立,成为影响近代中国乡村社会流动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绅士阶层在结构性社会流动中,其多向度的社会流动直接与其所受教育密切相关;而农民阶层的多元的社会流动,则被动地缘于天灾、人祸、经济等诸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压力;在这沉重的压力背后,又不乏教育的苍白与缺失。且由于新式教育与近代社会实际相脱节,导致人才“失业”,影响了社会流动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关系维持--从"熟人信任"到"制度信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中国社会是关系本位社会,社会信任主要建立在熟人关系网络之上,是“熟人信任”。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匿名性、异质性的社会交往与社会流动逐渐增加,熟人关系网络与熟人信任的作用力和作用范围也表现出弱化的趋势。加强制度建设、培育制度信任,是维持新时期社会关系、确保由“熟人信任”走向“陌生人信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是教育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此研究源于教育社会学家对于教育机会均等化的关注。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 ,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工作职位、人际交往也都要求教育程度。教育不仅对经济增长有着极大的作用 ,而且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质量。由于现代社会存在着分化和分层 ,教育不但能促进社会分化 ,而且越来越成为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证明 ,教育确实能使人们向上社会流动 ,但是它的作用是有条件的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流动。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因为 ,教育系统与劳动领域的筛选、训练以及个体在成人职业、经济和身份地位中的分配密切相关。实际上 ,取得成人地位的流动和非流动途径在教育系统内就已经形成了 ,教育系统的成层符应了社会分层。  相似文献   

8.
农民外出就业:社会结构与行动主体的交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外出就业 ,是社会结构诸多因素与行动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社会结构的不均衡 ,形成了农民流动的“推—拉”力。新的和不断调整的制度安排 ,使农民向外地流动成为可能。农村居民之间相对经济地位的竞争 ,越来越成为农民外出就业的强大动因。区域和个人条件的不同 ,使农民外出就业呈现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把结构和行动联结起来的是理性———包括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外出就业的行动 ,维持和再生产了结构性要素 ,促进城乡关系结构的改变和乡村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法律意识之结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法律意识的结构包含三个方面的问题 ,即法律意识与其外部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 ,法律意识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问题 ,法律意识的外部结构与法律意识的内部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问题。从法律意识与法律制度的关系看 ,法律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与法律制度之间的中介 ,法律意识是法律制度产生的主观意识基础 ,是法律意识的制度凝结 ;从法律意识内部的横向结构来看 ,法律意识有法律知识、法律理想、法律感情、法律意志、法律评价、法律信仰等要素所构成 ;从法律意识的纵深结构来看 ,法律意识由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意识形态三个层次所构成。  相似文献   

10.
城乡教育关系是指政府在对待和处理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问题时所做出的一种制度安排。从纵向上来看,城乡教育关系指城乡教育体系分别是如何设置的,农村教育体系与城市教育体系在纵向上存在什么关系。我国城乡教育纵向关系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并从整体上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国家在教育供给当中的作用逐渐增强;教育资源向农村的等级式流动以及学生流动的复杂性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