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关于拓展农村市场的几点思考□刘上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农村市场日益扩大,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以二位数增长,196年已突破一万亿元大关,成绩非常喜人。但也应当承认,与城市相比,特别是与农村在全国所处的地...  相似文献   

2.
农业大国和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每当我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关键时刻,农民都以其创造性展现出了他们在我国政治发展中的势力和作用。我国农村具有特殊的社会结构,我国农民拥有特殊的文化心理结构,这不仅使我国的政治发展不同于西欧国家,而且也使中国政治问题更加复杂。忽视农村变迁或鄙薄农民都是不可取的。当前农民的政治参与和农村基层民主的实践,要求我们必须拥有清醒的认识,探寻中国政治发展的出路,决不能背离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3.
农民政治认同不仅是农村社会政治稳定的保证,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农民政治认同的基本状况是:对我国的政治制度、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执政党及政府有较强认同;对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认同是分层次的;农村社会中一些不和谐现象影响农民的政治认同。农民政治认同主要受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因素影响。提升农民政治认同,需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切实保障农民权益;规范基层政权的政治权力运作;保证农民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推动农民政治心理的现代性变迁。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跃发展,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务工,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时代潮流,进城务工人员已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我想就这个问题发表几点看法。一、关于进城务工人员的称呼问题"农民工"的称呼,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而形成的。但仔细推敲,这个称呼不确切。首先,这个称呼不能准确体现进城务工者的身份。"农民工"的称呼概念模糊,说他是农民,又有工字;说他是工人,又有农民二字。最多只能表明他们是来自农村的务工者,  相似文献   

5.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农民为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需要,是广大农民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上,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把握农民的全面需要,紧密围绕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关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根本出路的思考谷文晓我国70年代末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权,初步解决了农村多年来未能解决的温饱问题。耕者有其钱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和归宿点。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是什么呢?换言之,农民如何实现富裕...  相似文献   

7.
关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几点思考刘仁同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攻坚阶段,与此相应,也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应当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实践。从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来看,要从根...  相似文献   

8.
浅论当前中国农民政治心理现代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当前中国农民的政治心理发生了深刻变化。现代的健康的适应政治发展的政治心理逐渐生成发展,而传统的政治心理还未完全失去。针对农民政治心理的消极因素,应因地制宜地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为农民政治心理的现代化奠定强大、坚实物质基础;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为农民政治心理现代化提供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加强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为农民政治心理现代化创造思想、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农民政治文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政治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村民自治制度基本建立,广大农民可以反映自己的政治意愿,民主意识正在觉醒。但相对于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广大农村政治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农民作为政治主体参与农村政治、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热情和能力还比较匮乏。造成这种滞后有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原因,因此,提高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促进农民形成现代公民的政治心理,强化政府对农民政治参与的培养引导,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应注重农民政治心理的培养,形成与农村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应把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视野移到人的主体上来,把农民作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培养和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以保证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现代化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其中政治现代化还有待于国民,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热心参与。所以农民政治心态现代化,对中国政治的现代化及其农村这块阵地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代中国农民与传统中国农民相比较,政治心理现代化进步明显,但也存在不足,需采取措施促进转变。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农民权益保护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村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当前应从以下几方面切实维护农民权益: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格局;尽快出台《农民权益保障法》,进一步明确农民权益的法律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民的保障力度,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整国家利益分配机制,构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分配格局;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农村政治冷漠现象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袁三标 《兰州学刊》2003,(6):158-159
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 ,为当前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条件。然而在农民的政治参与中还存在着一种较为普遍的与政治现代化潮流不相适应的政治冷漠现象。政治冷漠现象的存在已成为当前农村民主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严重障碍。本文从经济、教育、制度、心理等方面对农村政治冷漠现象的成因作了些粗浅的探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4.
侯红霞 《理论界》2011,(4):31-32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民的政治心理发生了积极变化,同时仍然存在着消极因素。当前中国农民政治心理呈现出多元性、怀旧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针对农民政治心理现状,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调适:因地制宜地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加强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等。  相似文献   

15.
农民的政治参与对农村的政治发展意义重大。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水平 ,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机制 ,不断拓宽农民政治参与的渠道 ,使农民利益的表达制度化、有序化 ;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尤其是农村政治文化建设 ,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提高农民的参政议政水平 ;鼓励和正确引导农民有序地进行政治参与 ,表达他们的愿望和要求 ;要尽快提高我国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我国农村二十年的基本经验,指明了从现在起到2010年农村的发展目标和方针,为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开创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制定了跨世纪的行动纲领,使九亿农民乃至全国上下为之振奋。同时也给理论工作者提出许多亟待探讨的新课题。笔者在细读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江泽民同志在安徽考察时的讲话《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开创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等有关重要论著之后,深感要确保农村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两个文明同步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农村工作的同志必须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在严格执行党的农村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农村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正确把握当代农民特性,做好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故笔者在多年进行专题教学与调研的基础上,拟对当前如何针对我国农民的特性,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以下看法,以求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民阶层分化的政治影响分析张新文我国农民分化为若干职业阶层,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的一个最引人瞩目的事件。农民阶层分化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社会经济方面,还在于它对中国农村的政治关系、权力结构、政治稳定与发展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农村农民问题,长期都是困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农村群体性事件频发,表明我国农村利益冲突严峻,其根源在于基层政治体制存在缺陷,保障农民利益的机制缺位。在传统利益格局已经打破的乡村,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导致基层政府失政于民、执行人本政治的主体缺失,非政府组织为农民提供政治参与的路径缺失,农民主体性参与政治的意识缺失。为此,基层政府必须加强基层工作机制建设、农民利益诉求机制建设以及提升农民政治参与能力的教育机制建设,促使农村以人为本政治环境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论当前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一方面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当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出现了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比以前增强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这里所说的农民政治参与是指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广泛的主体广大农民群众通过投票选举、诉讼等形式参与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愿望.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并试图影响各级部门决策的行为。 一、当前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是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政治状况发生变化的一种必然反映。 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相似文献   

20.
王华 《兰州学刊》2009,(10):178-182
新世纪农村再次面临土地改革问题。或许此时正是我们认真评估“十七年”作家关于农村题材、关于土地集中问题的思考和现代化想象,而不应因“政”废言。因为当年“十七年”作家正是与新世纪的作家一样面临土改之后,农村土地再次集中与农民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重估“十七年”作家这一方面的探索有助于新世纪作家创作中对农村土地现代化问题、农村改革问题的把握。“十七年”作家对于农村土地集中的可行性探索,合理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自身对互助组的需求;二是农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三是土地集中对人的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