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继承和发展昆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根本策略就是通过制定昆曲人才培养规划,推进品牌战略实施,结合地方特色产业机制开发文化旅游机制,扩大昆曲的受众人群,运用新媒体等有效的沟通手段,有效地构建昆曲文化的国际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2.
木偶昆曲是昆曲的一个重要延伸,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经历了历史的洗礼,成为当今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但如今,由于传承人数量减少、受众面狭小、难以产业化等原因,木偶昆曲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巨大困难,难以为继。由此,应当扩大受众群体,获得青少年的审美认同;运用新媒体,扩大文化辐射面;实现与昆曲的文化联动,寻求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院团改制的背景下,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探索出了培养昆曲志愿者的新道路,与内外部社会资源形成互动群体。探究这一机制的组织形式和创新发展规律,对传统文化资源社会化与市场化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作为重要的中国传统戏曲曲种,昆曲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其行腔优美、婉转缠绵、悠远柔漫,演唱技巧注重对声音音量、音色的控制,吐字也十分讲究.昆曲的记谱为工尺谱,能够适应昆曲在演唱过程中依字行腔的规则,本文将针对昆曲的记谱方式和记谱体系进行研究,以便从乐谱本身探寻昆曲传承的文本规律.  相似文献   

5.
作为重要的中国传统戏曲曲种,昆曲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其行腔优美、婉转缠绵、悠远柔漫,演唱技巧注重对声音音量、音色的控制,吐字也十分讲究。昆曲的记谱为工尺谱,能够适应昆曲在演唱过程中依字行腔的规则,本文将针对昆曲的记谱方式和记谱体系进行研究,以便从乐谱本身探寻昆曲传承的文本规律。  相似文献   

6.
本文的研究者2018年10月11日、2019年3月21日和2019年8月1日三次搜索名称中包含"昆曲"的微信公众号,对搜索到的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进行初步的梳理、统计和分析。本文对以"昆曲"为名的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运营主体、内容呈现和传播活跃度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期对当下微信公众号中与昆曲相关的传播状况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弘扬先进文化,当前在我国成为主旋律,正下大力实施.文化的"先进"与"落后"的属性界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处于较为不利生存条件下的所谓"边缘社会"、"弱势族群"的"劣势文化"的少数民族文化,不宜简单地、武断地将其界定为"先进"或"落后".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儒学"京剧""昆曲"等中国传统文化样式是"国学"国粹",少数民族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样式,也同样堪称是"国学"、"国粹".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存、延续,以体现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根本原则,不仅是学术界需要深入讨论的课题,更多是中国各级人民政府及全社会共同关注、下大气力解决的重大现实性课题.  相似文献   

8.
2001年的5月18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申报的"昆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当全国加在一起不到千人、被自嘲为"八百壮士"的昆剧专业工作者欢呼雀跃的同时,绝大部分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却不知"昆曲"为何物,更不知道这个拗口的外来新名词"非物质遗产"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本文的研究者2018年10月11日、2019年3月21日和2019年8月1日三次搜索名称中包含"昆曲"的微信公众号,对搜索到的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进行初步的梳理、统计和分析。本文对以"昆曲"为名的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运营主体、内容呈现和传播活跃度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期对当下微信公众号中与昆曲相关的传播状况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昆曲是一种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而“水磨腔”也随着昆曲的发展有着上百年的古老历史,它的起源、兴盛到衰败,直至今日,这些都依然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在此背景下,了解“水磨腔”的艺术特点,保护、继承、发展和弘扬“水磨腔”不仅要解决所面临的困境,还要将“水磨腔”艺术推入公众视野,让昆曲“水磨腔”走进学校与社会中,本文就此展开对于“水磨腔”的一系列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解析文化发展动力机制,继而以"文化贵州"目标视域反思当代贵州文化建设呈现的系统性缺失、核心价值定位局限;针对近年来兴起的"古苗疆走廊"研究,揭示其廊域文化的"自觉性""类本质"特征,其代表的贵州文化"主体性"内涵特征;以贵州文化的系统性完善、"主体性"内涵为导向,初步建构其申遗理论研究范式、相关学术课题研究范式、文化品牌项目实践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2.
王治国 《西藏研究》2015,(2):104-109
口传文化、书写文化和数字文化是活形态史诗《格萨尔》历史传承中最为重要的三种形态。其多元化的传承形态为其他民族口传文化成功"申遗"和走向产业化提供了生动注解,为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和"走出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操作机制。  相似文献   

13.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分析了红色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的传承价值,围绕建立隐性渗透机制、挖掘本土教育资源、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引入自我教育机制四个层面,探讨了引领当代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的具体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4.
在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法治文化需直面独具个性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法治文化存在区别与联系。一方面,就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文化而言,它以少数民族的文化为背景,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利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内容。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护亟需纳入法治轨道,增强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护实效。尽管法治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间存在张力,但二则均体现"人本"价值,显现出"人化"与"化人"之特征。为实现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护与法治文化建设,应采用"循序渐进式"、扩大"少数民族的有效参与"、健全中立的"法治文化评估"机制等,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与法治文化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民俗学、经济学,尤其是西方旅游市场营销学是人们探讨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主要理论基础;然而,民族文化旅游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旅游,单纯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另辟蹊径,力图借助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及"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探索如何实现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并提出了保护自然与人文环境、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阐释与展示权"、落实其"文化资源所有权"、建立"社区参与"保证机制等一系列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校园网络文化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它既具有推进校园文化形态的转型、促进学生交往方式的发展、实现学生主体素质的提升等积极作用;也产生了动摇大学生的政治信念、弱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冲击大学生传统的价值观、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等消极影响.高校应通过健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组织运行机制、健全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机制、健全高校网络管理队伍的培养发展机制、健全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建设机制等途径建设"绿色"校园网络文化,在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的同时推进和谐高校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中国的复杂社会系统中,地域文化与国家政治的融合互动奠定了地方社会与国家政治运行的基础。二者的双向融合互动,主要是以地方社会的主动参与为主,使地域文化与国家政治贯通起来,并随国家意识形态需要不断创新,保障了社会机制内部的脉络畅通。实际上,这种融合互动代表了传统中国社会"文化政治"的一般性运作机制。本文从柳宗元神灵形象与文教圣贤形象建构的视角出发,长时段考察地方社会与国家政治间存在的民间化--升华的双向融合互动,从下而上地对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予以上溯,管窥其中蕴含的传统政治智慧与社会运作机制,以期为完善当前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雷倩 《中国民族博览》2022,(6):62-63+132
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浸润着精神内涵的物质景观,是东方审美情趣的融合,滋养着一种古朴典雅、独一无二的园林文化。王维首次把诗书画乐的艺术表现方法,与园林的审美相结合,使园林有了新的艺术高度,王维开创了文人造园的先河。从此,文人追求的意境之美,自然融入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人在园林漫游,诗情画意便在心中生。苏州园林与昆曲相映成趣,她充满着诗情画意,拥有着别样的神韵雅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渗透着文学语言、舞台美术,戏剧情节的生成,人物的冲突与曲调的悠扬婉转。昆曲的文学之美,如《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等等,这些文本都非常杰出。它们有的是戏曲历史上的名角,有的是文学史上的典型。也有人说昆曲像诗剧,你看舞台中的才子佳人,婉转唱腔就像那锦心绣口、才华出众的诗人,念白与唱腔含蓄典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诗如画。昆曲是百戏之祖,留韵绵长,灵动的舞台表演就像水墨丹青的纵横潇洒。你看那姹紫嫣红的长袖,随着情节的需要不断挥舞,你听那咿咿呀呀的长歌,在诗情画意中婉转流长,虽无画却成为最动人心魄的妙境,写意的舞台布景,简约空灵,人物与园林相合相生。无花无木之处却让人不禁联想到春色如许,无波无涛之...  相似文献   

19.
文化普遍地渗透在社会体制、调节机制和人们的行为方式之中,常常表现为某种"隐形"的因素,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青海处于青藏高原文化圈中,这里多种文化同住共存,互相采借,求同存异,生动体现了多民族文化"和而不同"的相处原则.在新形势下以多元文化观作为青藏高原文化认同的价值取向,营造多样化统一、生动活泼的文化和谐,是构建和谐青海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0.
"地方性"意指地区内人与环境互动的一种独特的结果,它所蕴含的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构成了专属于本地的"小型文化体系"。运用文化地理学的"空间性"及"第三空间"理论作为论述框架,对四川平乐古镇核心保护区"地方性"文化遗产的形成机制、生存困境进行逐层阐述与剖析。进而结合我国文化产业化实践的趋势,对平乐镇文化遗产活态化发展给出方向性与实操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