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哲学博大精深,从先秦至明清,天人关系都作为基本问题加以研究。作为三大流派之一的道家哲学,其天人合一思想赞美自然,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合而为一。本文试图以什么是天人合一及天人合一中人作为文化的主宰,进一步分析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下的空间设计,并对建筑空间、文学空间、园林空间等人文环境空间进行多角度分析探索,从中国人的空间观中解读天人合一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以求得相对全面的认识,期许在天人合一的主导下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为寻求最佳捷径而探索。  相似文献   

2.
展示设计中的空间艺术不断的传递信息.使展示充满了魅力,让大众更多地获得信息及相互交流.它不仅带动了城市科技水平的进步,同时促进很多城市各种贸易等行业的飞速发展.本文从展示空间的艺术性入手,分析展示设计的特点及展示设计中各种艺术形式在空间艺术的体现,进而证明空间艺术的设计是形成整个展示设计的基础,点明空间艺术性在展示设计中的重要分量.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的哲学观 ,它强调人要遵循自然规律 ,按自然规律办事 ,人类才能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统一。壮族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 ,也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是汉壮文化交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艺术(New Media Art)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信息传播为媒介、以互动交流为手段、以多媒体装置为展陈方式的艺术形式.我国的新媒体艺术展览方兴未艾,去中心化及艺术作品的重新在场成为其主要特征,由此公众可以更直接地参与到艺术行为内部.这种物人关系的转换启示着艺术机构要更加注重观众的情绪体验,建...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模式,天人合一的思想由来已久。天人相通的天命观可上溯到西周之前的夏商时期,而比较成形的天人合一学说则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由老庄阐述了这一思想概念,后来被汉代儒学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本文对天人合一的学说进行了简要分析,从儒家和道家在此学说之上的观点展开了阐述,并对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的体现进行了赏析。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的藏传佛教密宗曼荼罗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藏传佛教密宗曼荼罗艺术的发展源流、种类形式、表现内容、风格特色、宗教 象征意义、审美内涵、艺术特色等作了较全面的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7.
空间问题在认知语言学中具有基础地位,主要体现为人们对空间隐喻的共识。本文通过分析“空间”的定义,从科学意义上和一般意义上两种理解角度发现,空间的语义特征复杂且具有矛盾性,从而引发了空间问题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8.
李楠 《中国民族博览》2016,(14):156-157
伴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压力的日趋加重,人们的休闲价值观、休闲行为方式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人们越来越注重休闲空间给人带来的精神享受,休闲空间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得到提升。所以为了适应多样的休闲方式,对休闲空间设计便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休闲空间与情感设计的特征及关系进行研究,探索在休闲空间中融入情感设计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双语人是否识字的角度提出了"文盲双语人"与"非文盲双语人"两个新概念。指出这两类双语人是客观存在的。双语人识字与否决定着双语人的素质也关系到一个民族双语人的整体水平。长期双语教育制下一个民族受教育人口数是与其双语人口数是成正比的。  相似文献   

10.
文化记忆的发生是与文化空间分不开的,摆手舞作为土家族民族文化记忆的一部分与摆手堂紧密相联。摆手堂从建筑结构、神堂里的实物摆设、民间故事的讲述、以及周边的村寨生活空间几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整个摆手舞赖以存在的文化空间,土家民众的文化记忆也在这个空间下形成并稳固下来,摆手堂也由此被建构成一个记忆空间。  相似文献   

11.
王霞 《中国民族博览》2022,(13):185-188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逐步推动博物馆等公共服务空间进行创新发展,通过多元化的设计创新,推动博物馆朝着更加符合群众审美、满足群众多元化参观学习发展,不断地使博物馆的公共服务空间和服务效能得到提升。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博物馆的公共服务空间多元化设计为研究对象,对当前阶段博物馆公共服务空间多元配置的基本功能延伸及多元化设计创新理念进行了全面剖析,对博物馆公共服务空间的多元化功能配置和多元空间设计原则进行了全面阐释,最终以定陶博物馆为案例,对公共博物馆的服务空间多元设计进行了全面的案例研究。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发现,博物馆通过多元设计,有效地发挥了公共服务空间的服务功能,改善了博物馆原来的固有印象,提升了博物馆多元化职能发挥能力,从而为未来博物馆强化公共服务多元利用提升做好了铺垫,也同样为博物馆公共服务空间的多元化改造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正义的空间之维及转向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地区的空间优化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是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也是民族地区空间治理的目标所在。空间正义为民族地区的空间治理提供了内在逻辑与行动选择,民族地区空间治理现代化是空间发展环境和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是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制度化建构的内在要求,也是民族地区空间利益主体的参与性表达诉求。因此要实现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实现更加平衡的空间发展,其实践建构可以通过掌握民族地区空间资源信息,细化具体性措施和规划、关注结构因素,制定不同尺度的空间发展战略和政策协调多方利益、公平配置空间资源和要素、扩大公众的参与,保证政策措施落地等路径实现。  相似文献   

13.
鲁本斯是西方美术史上赫赫有名的美术大师,是17世纪弗兰德斯最杰出的画家,是欧洲巴洛克风格的代表人物,为欧洲近代绘画开辟道路的巨匠之一。当他成名后,别出心裁,开设了艺术工厂。这一举动引起了艺术界,乃至商业界的轰动,对后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文中论述了鲁本斯成功开设艺术工厂,雇佣画家学徒,大批生产绘画作品的历史事实以及对当时及后世艺术界、商业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光效应艺术(即欧普艺术)是20世纪以来一个重要的艺术流派,对众多艺术作品及表现形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团体操是一项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的综合性集体表演项目,了解欧普艺术,并从中汲取团体操创作中所需要的知识,丰富团体操的艺术内涵,对于每一位团体操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为此,通过深入分析与研究,找出欧普艺术与团体操设计的一些结合点,以供团体操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西部大开发持续多年,是中央政府支持下的边缘地区扶贫项目,通过一系列政策倾斜和优惠,西部地区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西部大开发并未改善西部地区在区域发展的不利地位,反而出现“东西部失衡” “西部省份内部失衡” “西部中心城市与中小城镇失衡”等多元区域失衡样态.说明过度依赖外部扶贫并无法改变西部地区的经济地理空间,反而固化了西部地区在国家社会一体发展中的边缘位置.“一带一路”倡议拓展了西部地区发展的经济地理空间,有效推进了西部地区的“去边缘化”过程,使其从国家经济社会格局的“边缘位置”变成“中心枢纽”. 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地区有可能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开发政策应致力于西部自生发展,做好地方客观条件与主观能动性、市场竞争与宏观调控的双重匹配,抓住西部地区发展的共性问题并兼顾地方多样性,继而有效促进西部地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纯爱电影和拉丁美洲的爱情电影,二者是如何体现“情动功能”的,展现民族性格心理特质的同时,“情动功能”的“存在之力”和“行动之力”让电影中原本看不见的人物心理变成可视化空间,调动观众强烈真实的情感体验。悲痛让“行动之力”变弱,愉悦让“行动之力”增强,电影再通过梦境与意识,环境与内心的对照等方式进行情感调动和心理呈现。本篇将通过爱的空间、回忆与想象空间和镜头空间三个方面,借助人类学和心理学来探究中国和拉丁美洲情爱电影在呈现心理空间和“情动功能”的异同。拉丁美洲电影立足原住民传统信仰,运用超自然因素打破实感和幻觉、记忆和未来、现实和神话的界限,来表达“灵魂延续生命”信仰的心理空间呈现;中国电影借助物体双重含义和意象,诗意留白和想象描绘来呈现心理空间。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灰空间广泛地应用于建筑空间中,传统的处理手法很难从心理上驱使建筑中半开放、半封闭的空间自然交融。从空间视觉、知觉的属性上感知建筑灰空间,并应用阿恩海姆的“空间”理论对建筑灰空间中进行分析理解,以达到从视知觉上抹去建筑室内与室外的界限使建筑室内外空间自然交融,更好地适用于建筑设计,营造出自然整体的生存环境。阿恩海姆的“空间”理论,图与底的关系,光线与阴影,凹凸关系对建筑灰空间的营造有着不可或缺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尹熙 《中国民族》2008,(9):74-74
从美丽的浙东天台山,到雄浑的西部高原宁夏,人们都知道有个陈逢干。在天台,人们这样评价,“他不是最有钱的人,却是最有爱心的人。”  相似文献   

19.
房静静  袁同凯 《民族学刊》2018,9(2):80-86, 126-128
起初,饮食人类学分为两大理论流派,即以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的唯心派和以哈里斯为代表的唯物派;之后,受象征人类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影响,兴起了以西敏司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派。而饮食也从最初维持人的身体、生命之延续功能发展到市场上的供应、交换和消费;从单纯感性的食物品位演变成政治事务的一环。以饮食为载体的人类学理论呈现出一种社会变迁的意味。由此,笔者试图从空间关系来分析饮食行为,探讨饮食意义的转变与饮食记忆之回荡,并总结与反思饮食由“空间的饮食”向“饮食的空间”之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地方性"意指地区内人与环境互动的一种独特的结果,它所蕴含的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构成了专属于本地的"小型文化体系"。运用文化地理学的"空间性"及"第三空间"理论作为论述框架,对四川平乐古镇核心保护区"地方性"文化遗产的形成机制、生存困境进行逐层阐述与剖析。进而结合我国文化产业化实践的趋势,对平乐镇文化遗产活态化发展给出方向性与实操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