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群舞《十送红军》是舞剧《井冈井冈》中的第四幕,主要讲述了民兵小丹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托付给井冈山人民,毅然参加红军长征的感人故事。本文通过对这一舞蹈的叙事手法及动作语言的分析运用,来探究舞蹈时空叙事手法的外在情节叙事与内在情感叙事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情绪是舞蹈艺术表演的灵魂,它可以表现为内在情绪和外在情绪,情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总是表现在各种变化的情绪中。在主体和主体的情感加工过程中,参与者的认知作用最为重要。《大梦敦煌》以莫高和月牙的爱情故事为线索,讲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并且构成了敦煌文化核心和灵魂之一。《大梦敦煌》的成功离不开演员的完美演绎,而情绪作为舞蹈彰显灵魂的重要载体,充分证明演员对情绪情感的准确把握和抒发,由此可见情绪的表达直接决定着演出的成功与否。  相似文献   

3.
《十八相送》和《送表妹》拥有相同叙事结构、相似叙事场景。两段戏曲中主角的身份地位略有不同、处理矛盾的方式有所差别,二者结局并不相同,呈现出不同的主题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4.
曹雪芹的《红楼梦》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都采用了具有现代主义特色的叙事手法,借以谱写一个庞大家族的历史,同时展现了作者自身对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叙事手法之比较,凸显其文本特征上的异同,对于提升传统叙事小说的审美艺术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舞蹈《国家的孩子》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我国"三年困难时期"蒙古族牧民受国家嘱托抚养3000名上海孤儿的故事。本文主要通过对舞蹈作品心理式结构、队形调度、动作语言形式要素的分析来探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探索孤儿与草原牧民从相见到相认、相处到相别过程中情绪与情感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叙事手法采用第一人称,以中学生的口吻和措辞对其想象的听众叙述,并赋予听众一些特质.小说在叙事手法和策略上面有重大突破,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小说,、在叙事手法上有了全面的创新!严格来说,小说故事情节的设计很简单,也较为普通.但是其叙事手法、叙事角度确是非常的新颖,阅读起来更为有趣.小说从特殊的角度为大家展示了一位美国少年,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困惑、失落、沮丧等一系列的心灵成长、变化,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小说的成功因素,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在于对主人公性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7.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翻译并非完全中立的语码转换行为,而且还是一种受制于意识形态和赞助人等诸多因素操控的政治行为。在20世纪初英国对中国西藏的入侵战争中,英国人奥康纳通过《西藏民间故事》的英译诱使读者接受英军入侵中国西藏的合法性,为英国入侵中国西藏制造声势,以实现排斥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建立英国对西藏保护关系之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8.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是世界著名的意识流文学大师,在他的作品《阿拉比》中,作者对于象征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随处可见。本文通过对《阿拉比》中多处象征主义用法的分析,试图揭示小说的主题——主人公小男孩的"精神顿悟"与都柏林人的"精神瘫痪"及对不同意象的分析,揭示出隐藏其后的深层含义,充分体现了詹姆斯.乔伊斯对于象征主义手法的独特与生动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圣经>是基督教的宗教典籍.它本身也具有非凡的文学意义.在<圣经>的众多文学体裁中,叙事占有重要地位.对<圣经>第一章<创世纪>中的不同叙事视角进行了分析,从而揭示了它所取得的叙事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巴林《格斯尔》文本中的三大类九个母题与海希西分类中的母题进行对照,发现巴林《格斯尔》史诗文本与巴林格斯尔传说产生了深度的互文交织,大量的传说情节被植入到史诗文本当中,重塑共性母题,形成与巴林山水紧密粘连的本土史诗叙事单元,承载着时代的和地域的新内涵,构成个性化的本土表现。这是巴林《格斯尔》史诗文本对整个蒙古语族《格斯尔》史诗传统文本进行地方化改造的产物,也是继承的产物,一定意义上延长了该史诗在本区域传承的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11.
《民族论坛》2005,(7):10-13
自2004年3月的某天起,经常收看电视的观众不经意间,会看到一个奇怪的歌手选拔赛:一个蓝色幕布的小房间里,迎面坐着三位气定神闲的评委,穿着随意的参赛选手上场,报上自己的编号,开口就唱,没有伴奏,没有章法,没有旋律,刚唱几句,观众还没听出个所以然,评委按铃,歌声戛然而止,评委点评,语言直白甚至尖刻,选手聆听,道谢,然后迅速离开,下一个上场。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我国推出了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以波澜壮阔的历史为背景,以壮阔丰厚的史料为框架,呈现了厚重深沉的史诗巨作,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荣获多方好评。这一伟大的舞蹈艺术盛宴,时长125分钟,用气贯长虹的气势展示中国共产党浴血百年的奋战历史,将一百年来,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展示出来。史诗通过艺术性的表现手法,提取百年来的重大事件,将充满“红色”的历史进行艺术化与美学化,融合舞蹈、歌舞、戏曲、童声合唱等,贯穿整个剧作。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与舞蹈艺术的结合出现了很多精品力作,受到了大众的青睐。本文以登录春晚的舞蹈作品《唐宫夜宴》和《青绿》为例,从分析舞蹈作品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背景入手,窥探优秀传统文化与肢体语言融合、碰撞的奥妙,进而得出,此类作品之所以受到大众欢迎,甚至登上春晚舞台,源于其与时俱进的传播方式、精耕细作的艺术加工和时代变革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4.
<八旗十论>除了从历史的角度进行研究之外,更多的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和民族学的角度开展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新概念和新观点.  相似文献   

15.
《查理周刊》恐怖袭击事件后,法国总统奥朗德反复强调团结,而社会团结的实现需要切实有效的民族整合手段。在法兰西民族的建立和建构过程中,国家、民族和人民总是以“单一不可分”的形象对内和对外宣示,它同时也是指导民族整合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历史上,该原则的确成功地塑造了现代法兰西民族,但是通过强制手段实现的同质化并没有抹杀掉本土科西嘉人的特殊性,随着法国分权制行政体制的确立,科西嘉人的特殊性诉求得以在行政一法律框架内提出和解决,“单一不可分”的法兰西人民与科西嘉人民的概念之冲突被暂时搁置。但是随着二战后新移民,尤其是来自北非三国的穆斯林移民的到来,法国社会呈现了无可否认的异质性现实。在“单一不可分”原则的指导下,法国政府处理移民问题的对策是,强化固有的价值观认同,辅以社会政策层面的有限帮扶。在法治国家的制度性建设方面愈发成熟的法兰西需要认识到,宪政体制的核心与关键仍在于宪法的设计理念是否科学合理,“单一不可分”原则需要从宪法角度重新认识和阐释。  相似文献   

16.
17.
阿燕 《中国民族》2012,(8):32-33
当舞剧《草原记忆》的大幕拉开,当遥远的马头琴低婉地弹奏,童年的口琴幽幽地吹起,一种爱与被爱的两条情感丝带温柔地相互萦绕抚慰时,我忽然想:如果此刻妈妈在身边,和我共同欣赏这个舞剧,该是多少美好的事儿。从渐渐长大到成熟,我开始越来越深地依恋妈妈,无论走到哪儿,看到美的风景,精彩的节目,有趣的活动,甚至于好吃的东西,我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妈妈。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之《神思》篇论述涉及到文学创作一些关键性问题。当"神"与外物交融产生"意象"后,主体才能进入文学创作阶段,才能用富有"情"之文字进行文学创作。但是,由于文字对思想不能完全阐述的困境存在,使得 心中"情志"和表述不能"密则无际"。  相似文献   

19.
《红字》问世百余年,在爱情题材背后,霍桑将目光焦点放在了男女主人公的精神救赎上,而这种“心灵的罗曼司”,以其深厚的道德底蕴和形而上的品质震撼了万千读者。同样是不被祝福的爱,半个世纪后,澳大利亚女作家考林麦卡洛的《荆棘鸟》却远没有那么凝重和悲戚。  相似文献   

20.
邢崇  张立笑 《民族学刊》2023,(11):102-109+167
作为中国诗意电影的滥觞之作《小城之春》,开启了民族化诗意电影语言的探索。“十七年电影时期”郑君里导演同电影大师费穆有着共同的美学追求,不断向中国古典艺术探胜求宝,创作出极具特色的诗意美学电影《枯木逢春》。当代电影《春江水暖》延续了传统诗意电影风格,融中国山水画意境美学于现代大家族危机故事中,展现当下年轻导演追求山水诗意电影民族化的探索。这三部电影体现了不同时期中国影人在电影民族化诗意叙事的探索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春”:诗意的电影意象象征;江南影像:诗意的电影叙事空间;“中国画”:诗意的电影长镜头美学。通过对三部电影视听语言共性的提炼与个性的阐释,管窥三部影片诗意化的影像于不同时代的承继与发展,体认中国电影美学精神的自觉追求,探索民族化电影诗意语言的当代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