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每座城市都有独特的肌理,在更新转型发展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的面貌和功能在不断地变化与更新。本文从智慧城市发展、老旧街区睦邻周边综合更新文化空间的规划实践,探索公共图书馆人工智能和建筑的空间再造的应用,不断调整和完善城市文化空间的功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空间在城镇化快速推进下不断重构,城市文化空间成为居民情感交融共通的场域,增强了城市文化的凝聚力。为融入后现代社会公众的精神生活,促进民心相通,可从城市文化空间的共情生成机制出发,探讨城市文化空间的共情能力提升策略,以期促进城市文化空间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范瑛 《民族学刊》2012,3(4):69-76,95-96
城市空间形制包括城市地域空间的外部整体形态与规模、以及内部空间构成与布局的形式与特征,它是城市发展程度、阶段与过程的空间反映,也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基础。分析清代四川民族地区宁远府城西昌的空间形制发现。其空间形制具有军事性、政治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其代表了民族城市、山地城市、沿江城市空间发展的特征与模式,折射了清代四川民族地区城市空间发展的历史。相对于民族冲突导致的城市空间形制的限定、破坏和隔离,在清代的西昌,民族融合和交往所带来的空间扩张和发展才是根本性的、主流的。  相似文献   

4.
城市节日具有明显的公共性特征,城市节日的公众参与性与公共性仪式表演体现了城市节日文化空间民俗的本质特征.而城市节俗的历史文化特性集中体现在城市节日的娱乐性、宗教性及消费性三大方面.我们从传统节日与新型节庆的角度观察城市文化空间从传统到现代的营造过程与历史流传变化,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在日益城市化的过程中,文化传统如何与城市当代生活融合,城市如何借助传统节日来拓展人们的生活空间,建立沟通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文化机制.日本、韩国城市节日与城市文化空间建设的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鼓楼作为侗族三大标志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蕴涵着侗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集体记忆。侗族鼓楼不仅拥有极高的建筑学价值,而且在侗族乡村社会中还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随着大众旅游及民族旅游的兴起,旅游的经济功能在民族地区开始受到重视,侗族鼓楼逐渐成为展示侗族文化的景观。本文基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的田野调查,试图探讨在旅游视域下,侗族鼓楼的社会表征产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其在游客的不断涌入下,其又如何进行空间的再生产?为在旅游视域下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保护提供理论及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6.
王霞 《中国民族博览》2022,(13):185-188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逐步推动博物馆等公共服务空间进行创新发展,通过多元化的设计创新,推动博物馆朝着更加符合群众审美、满足群众多元化参观学习发展,不断地使博物馆的公共服务空间和服务效能得到提升。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博物馆的公共服务空间多元化设计为研究对象,对当前阶段博物馆公共服务空间多元配置的基本功能延伸及多元化设计创新理念进行了全面剖析,对博物馆公共服务空间的多元化功能配置和多元空间设计原则进行了全面阐释,最终以定陶博物馆为案例,对公共博物馆的服务空间多元设计进行了全面的案例研究。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发现,博物馆通过多元设计,有效地发挥了公共服务空间的服务功能,改善了博物馆原来的固有印象,提升了博物馆多元化职能发挥能力,从而为未来博物馆强化公共服务多元利用提升做好了铺垫,也同样为博物馆公共服务空间的多元化改造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高校民族餐厅不只是一个简单地为师生员工特别是少数民族师生员工提供饮食服务的场所,而且是一个提供民族饮食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服务、传承和交流的空间,具有一定的文化空间功能。本文以西藏民族大学校内外两个藏餐厅为例,采用访谈及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分析了高校民族餐厅的文化空间功能,就今后我国高校民族餐厅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城市的部族集团非洲的城市社会是由很多的部族集团组成的复合社会。各个部族集团又构成了城市社会的客位(下位)集团。他们以各种方式来适应城市社会,并不断发展自身的部族文化。同时,在城市社会中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与其他文化共存。每个城市社会,通过其社会发展的过程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这一城市文化基本上是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旅游特色小镇是少数民族村寨特色的集中展示地,是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地区,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等价值.基于此,文章以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以平等侗寨的旅游特色小镇创建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旅游特色小镇的文化空间重构,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生存和健康发展恢复适宜的空间环境,以提升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精神,实现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从而造就我国少数民族旅游特色小镇文化空间发展的理想路径与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 ,大城市回族社区承担着如下一些社会文化功能 :为回族群众提供清真食品和伊斯兰文化空间 ,为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提供城市文化资本 ,促进回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为全国穆斯林提供城市化、现代化的支撑和基地 ,成为连接世界人民和中国穆斯林的“桥梁” ,等等。但是 ,大城市回族社区却普遍存在着回民人口减少、伊斯兰文化后继乏人、面临拆迁改造等一系列问题 ,这使得城市回族社区难以承担它本身应该承担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逐渐加快,城市中的公共空间也随之增加,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文化与生活形态的产物.如何对公共空间进行科学、艺术的设计,是现代社会向我们提出的新挑战,本文综合各方面因素就现代公共空间艺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展示设计中的空间艺术不断的传递信息.使展示充满了魅力,让大众更多地获得信息及相互交流.它不仅带动了城市科技水平的进步,同时促进很多城市各种贸易等行业的飞速发展.本文从展示空间的艺术性入手,分析展示设计的特点及展示设计中各种艺术形式在空间艺术的体现,进而证明空间艺术的设计是形成整个展示设计的基础,点明空间艺术性在展示设计中的重要分量.  相似文献   

13.
以地域传统文化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以明日之城为发展目标,创造最大化的发展空间结构.打造以六盘水三线文化以及老城区特色文化为主要发展路线,明确老城区城市形态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等级,并结合传统城市与现代城市在空间特征上的差异,重点对老城区域进行保护与传承,发挥自身的资源禀赋,改革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产业结构、城市产业的转型发展新思路"明日之城".  相似文献   

14.
以地域传统文化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以明日之城为发展目标,创造最大化的发展空间结构。打造以六盘水三线文化以及老城区特色文化为主要发展路线,明确老城区城市形态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等级,并结合传统城市与现代城市在空间特征上的差异,重点对老城区域进行保护与传承,发挥自身的资源禀赋,改革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产业结构、城市产业的转型发展新思路"明日之城"。  相似文献   

15.
喜林苑是一个传统文化符号在全球化时代通过一些现代文化生产的手段实现资源保护、文化传播和品牌塑造的典型范例,其实现了从传统的民居建筑向民族文化旅游空间、文化保护空间、文化交流空间等现代多功能文化空间的转变.在其转变过程中,受到了全球化、旅游跨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有自己发展特色的发展模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是对空间正义的矫正与重塑,迫切需要找到其发展的空间优势与路径。基于空间正义理论,搭建省际和城市双梯度空间优势分析框架,分析了广西作为民族地区在省际梯度层面的禀赋优势、战略优势和平台优势,以及城市梯度层面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和开放程度的多维度发展现状及优势,最后提出梯度融入,分级带动;产业引领,多维融入;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艾菊红 《民族学刊》2020,11(3):54-63, 133-134
近些年,西藏林芝地区的门巴族、珞巴族和僜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采用生产性保护、表演性保护和博物馆保护三种模式,这也是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模式。然而由于人口较少民族的人口规模小,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其文化的存续空间不断压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势极为严峻。对林芝地区人口较少民族这三种非遗保护模式的利弊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人口较少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当跳脱以民族为单位的保护思路,代之以区域性的文化空间为单位来进行思考,使这三种模式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在文化空间的大环境当中互相促进,从而使非遗的保护和发展处在完整的活态“文化场”中。  相似文献   

18.
乌鲁木齐城市社会空间演化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百多年来,乌鲁木齐城市社会空间发生了巨大变化,乌鲁木齐城市社会空间构成从族群隔离状态一直向着族群混居的方向变迁.在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政策下,乌鲁木齐最终形成了民族混居的居住格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商品房制度的发展,流动人口形成了散居型和聚居型模式,给乌鲁木齐社会空间格局带来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艾菊红 《民族学刊》2017,8(3):1-8,95-98
本文通过对湘西凤凰传统村落保护的实地调研,采用"文化空间"(cultural space)的概念分析凤凰传统村落保护的方式与前景.认为在文化空间视阈下,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强调人的主体性,是综合性、本土性和活态性的保护,使文化在这样的空间中存续、发展,从而使传统村落的保护走一条可持续性的保护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20.
郑洲 《民族学刊》2021,12(2):68-75, 100
本文立足于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时代背景,以农村公共文化空间为研究切入点,首先对农村公共文化物理空间内涵、文化设施建设与农村公共文化物理空间生成的内在逻辑进行理论解读;然后重点从原生性农村公共文化空间与再生性农村公共文化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了西藏农村公共文化物理空间建设实践困境;最后从空间规划、资源整合、功能创新以及环境改善等角度提出了西藏农村公共文化物理空间系统建构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