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革命文学思想是他在域外革命文学思想和中国现实的主体体验中纠葛而成的,是他融会先进思想文化资源、积极批判中国国民劣根性、探求中华民族"固有之血脉"和追寻现代革命精神的结晶.鲁迅革命文学思想的发生标志着中国革命文学思想的现代生成,并与其创作、译品一起推进了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进程,且使中国革命文化得到提升并成为世界左翼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 2 0世纪文化史上 ,钱钟书和鲁迅无疑是最有影响的两位大师 ,代表了在他们各自领域的极致成就 ,而这两位大师在学术思想上的异同 ,也就颇值得探讨和研究。从他们对金圣叹、嵇康的评价以及对社会、人性的批判等具体问题上 ,可以看出他们在文学见解、学术研究、文化批判诸方面的超越常见的共识相通 ,以及这种共识相通的思想背后的深层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涌现了一大批浙江乡土文学作家,作为与鲁迅有着相似的乡土背景,又受到鲁迅扶持影响的王鲁彦,被公认为"更多师承了鲁迅的笔致、风格",他不仅怀有对乡土文化、农业文明乃至历史变异的先验之见与敏锐感悟,更着力于对社会现状和传统文化的批判,从而在文化批判、社会批判乃至生命哲学上都使乡土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民:鲁迅乡土小说文化批判的视点与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进入鲁迅乡土小说叙述的中心乃是鲁迅从文化角度进行国民性批判的必然结果。鲁迅以“中国农民”为视点 ,通过解剖“国民性” ,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中国整个封建思想文化体系。他用文学的语言揭示出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本症结所在 ,他的乡土小说创作在文学史与思想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古典现实主义的传统,同时又吸取了十九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文学,尤其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经验,由此形成了他自己的中国式的独特的现实主义。鲁迅是我国现代现实主义的卓越奠基人,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开创人。但鲁迅的现实主义如同他的世界观一样,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也反映着中国现代现实主义的发展历史。过去,在鲁迅研究中,人们注意从各个角度去发掘鲁迅小说现实主义的深刻性和彻底性,但还少从鲁迅小说思想和艺术方面去阐述他的现实主义的发展过程。因此就难于把握鲁迅小说现实主义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性质,以及它们  相似文献   

6.
章太炎的核心政治思想前后关联,并且随着不同阶段所面对的不同社会状况与时局难题而逐渐深化。考察章太炎进入民国时期的思想,可以发现章太炎政治思想中最为核心的批判史观与他早期的革命思想一脉相承,并衔接了他的国故研究。首先,辛亥革命之后章太炎所响应的政治思想,关键在于国家作为组织的问题,并且针对治理人民的国家机关过高之权力进行批判;其次,章太炎对于国家机构的批判,延续了革命成功前分析国家概念的政治思想,主要探讨的问题便是组织、生命与法之间的张力;第三,章太炎在《齐物论释》中援用老庄与华严宗唯识论的思想以及小学训诂的传统所提出的缘起本体论,透露了他的批判史观,足以检验国家作为体制以及国家作为概念所揭露的生命与法的根本悖论;第四,本文以"史"的政治性批判作为结论。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他从事文学活动之时,就将“立人”与“国民性”改造问题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作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思想先驱者,鲁迅以大文化的角度,反思整个民族从历史到现实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探索如何改造和重塑民族文化心理,强化民族精神。鲁迅对国民灵魂的剖析,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华民族进行自我批判、自我更新的精神历程。鲁迅正是以这种清醒的批判精神,去寻找民族复兴的希望。   相似文献   

8.
论鲁迅的乡土小说与文化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站在历史与文化的高度反思观照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结构,他的乡土小说揭示了故乡人卑怯凌弱、节烈等第、中庸瞒骗等病态人生和心理,对以奴性文化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了深刻形象的批判。鲁迅立足于对人的启蒙,立足于改革,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对自我的解剖反省结合在一起。鲁迅受到过严复、梁启超、章太炎等近代文化批判先驱者的影响,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批判有着比前人更加执著的精神和更为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章太炎是中国近现代之交的著名学者,他的复古主义文学观包括将“文学”的概念回复到先秦时代,倡导诗文创作应该宗法于魏晋等。然而章太炎的思想是复杂的,他曾激烈地批判传统,又对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学进行抵制,最终退化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章太炎的复古主义文学观体现了其所处时代的过渡性特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化发展所蕴涵着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0.
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学奠基人,国民性批判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这一思想的形成与其早期的人生经历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鲁迅青少年时期的家道中落、南京矿务学堂求学、进化论学说以及日本仙台学习医学等人生轨迹,都对其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使其最终选择这一思想成为他毕生致力完成的历史责任与文学使命,代表着现代启蒙知识分子在学而优则仕思想终止后的精神状态与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1.
针对学界对于列斐伏尔晚年思想的重大转变,即空间哲学的提出所产生的歧异,遵循列斐伏尔整个思想的发展脉络,运用体系内比的方法,对其晚年思想重新加以厘定。分析认为:空间哲学并不是一个新的独立的思想架构,而是日常生活批判体系内的研究重心的转向;空间哲学是对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推进,是日常生活批判的空间批判。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生态危机的蔓延与生态意识的普及,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对生态灾难进行了集束式书写,并形成了三个较为常见的创作类型:批判型、忏悔型与审美型。新世纪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以批判现实、自我反省以及审美自然等方式传达生态文明理念,丰富了中国生态文学的表现维度与审美价值,对于建构生态中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一位具有原创性、民族精神文化源泉性的作家思想家,整个民族遇到问题,可以到他的文学与思想的内部去不断吸取资源。鲁迅研究很难作纯粹历史研究,而必须面对当下现实。鲁迅对于中国,是一个"现在进行时"的存在,他毕生致力于中国人及中国社会的改造,鲁迅研究不断有新发现不断深化的关键,在于研究者不断找到属于时代又属于自己的问题意识。如何正确地把握时代与自己的问题,在注意鲁迅对现实的关怀和介入的同时,更应该注意鲁迅的超越性思考。现在世界上现行的所有社会制度、所有发展模式、所有文明,都发生了危机,现实生活在急剧变化,亟需新的理论创造。只有在世界文明大检讨、大反省、大转机的视野下,才能真正发现和认识鲁迅对中国文明、西方文明批判性思考的意义。中国要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当代知识分子最重要的历史责任,是要创造出对现当代中国历史与现实具有解释力与批判力的理论,鲁迅的思想是创造这样理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鲁迅的意义,普遍认为是拔得太高,实则认识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他的小说《呐喊》、《彷徨》中,创造了一个他那个时代的相对完整的女性世界,其中鲁迅寄寓了对中国妇女的深切同情,挖掘她们被扭曲、被践踏的根源,适当地批判她们的历史弱点,并执著地为她们的解放寻找出路。正是在关注妇女、写妇女的角度,鲁迅成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鲁迅小说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以其文化批判和经济审视而极具深刻性。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国学     
鲁迅在"五四"时期对提倡国学的现状不满,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上不适应现代性的需要了。进入现代社会,文化必须借鉴外来的文明成果。鲁迅对待国学持有激列的批判态度,但他不是一概反对国学,而是要看提倡的目的和"货色"。在批判的同时又有继承,他的学术修养许多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养料,其学术趣味也没有离开传统文化,并且取得了世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他对待国学的态度、原则、方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对“后现代思潮”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要不是一个时间概念 ,而是指近代以来某些学者大致共享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对待世界的态度。后现代思潮作为一场消解性和批判性的文化运动和社会运动 ,从一开始就具有摧毁性而不是建设性的。我们不能据此就采取鸵鸟政策否认它 ,拒斥它。后现代思潮作为一种曾经轰动一时并在当下仍不时引起人们关注的学术思想 ,并不存在本质上好不好的价值评判问题 ,而应当客观地去分析它 ,研究它、宽容地接纳它 ,这样才能有利于中国新文化的繁荣和人文精神的彰显。  相似文献   

17.
考察鲁迅的早期思想,不难发现,他曾受到章太炎的影响。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鲁迅称赞章太炎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模范”,认为他的思想和斗争是“所向披靡,令人神旺”。然而,在这种影响当中,鲁迅并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照搬,而是结合了自己许多的独特认识和理解。例如,鲁迅早期思想中的反传统和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以及对历史进程的认识与把握,同章太炎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又存在着重大的差异。本文认为,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比较这些差异,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鲁迅与章太炎师生关系的认识,而且也  相似文献   

18.
现代文明暗含着巨大的反文明力量,从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生态意识立场批判现代文明是意义深远之举。从1949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批判经历了沉寂期、萌发期、发展期、高潮期等发展阶段。它对现代文明的人类中心主义、欲望化、标准化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反生态等核心特质展开了全方位的反思。它以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为关注核心,尤其注意汲取传统文化、少数民族宗教文化、边远地区乃至农村地区民间文化资源,对现代文明的批判独到而犀利。从整体上看,在徐刚、于坚、李存葆、韩少功、张炜等作家推动下,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批判接续上了现代文学的现代文明批判传统,对于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发展和敦促国人生态意识的确立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鲁迅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批判是最有价值的。他尖锐的笔触几乎涉及哲学、历史、宗教、法律、文学、艺术和教育等所有文化领域。他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为中国创建民族新文化开拓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哲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批判是其阐释自身思想理论和表证逻辑演进理路的基本方式,该批判同一般意义的批判、哲学本性的批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于三者的内涵和关系进行澄清和划界,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哲学批判精神的本质即马克思哲学的批判不仅仅是理论批判,更是一种超越理论批判的实践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