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8 毫秒
1.
大学和谐德育新理念的提出,需要为大学和谐德育构建完备的理论体系。整体性马克思主义是大学和谐德育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原理为大学和谐德育提供了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确保大学和谐德育的性质和方向提供了理论指导;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为大学和谐德育方针、原则、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大学和谐德育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2.
关于三维德育环境理论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德育环境是由人文德育环境、亲情德育环境、制度德育环境所组成的三维结构。三维德育环境涵盖了高校环境中的教学、学习、管理、校风、科研、硬件设施等所有有意的与无意的环境因素,是德育主体在对各种有意、无意的校园环境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概括的基础上,按照德育环境学的一般理论而创造的德育环境。三维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高校德育环境工程的有机体,共同对人主要是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产生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3.
大学德育质量管理是指用一定的标准对德育进行全面的评价,对德育过程进行质量控制,是提高德育成效的关键.大学德育质量管理具有检查、监督、教育、保证四个基本职能和全面性、全程性、全员性三大特点.影响大学德育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教育管理者,德育对象,德育设备,德育方法和德育环境.德育质量管理就是对这五个因素的检查评价和控制,使之达到具体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4.
大学德育是一个需要智慧也呼唤智慧的教育领域。德育优化是指对构成德育的主要因素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使各种有利的影响形成合力,以实现德育的预期目标。大学德育优化主要包括德育主体性优化、德育目标的优化、德育内容的优化、德育环境的优化、德育过程的优化、德育途径的优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沈革武  杨爱霞 《学术界》2008,23(3):197-201
本文根据不同学者对德育生态理论的探索与实践观点,深入分析了从生态到生态德育、德育环境到德育生态、德育模式到德育生态链的学术迁徙过程,还阐释了现代德育生态理论框架的构建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伟强 《云梦学刊》2012,33(4):135-138
当今我国大学的德育环境日趋复杂.在这一日趋复杂的大学德育环境下的大学生人际环境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具有稳定性;二是具有实践性;三是具有心理性;四是具有发展性;五是具有复杂性.大学德育工作者应当合理看待当前大学生人际环境所存在的问题,正确分析大学生人际环境的这些新特点,在认识大学生人际环境本身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措施,开展德育活动,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校园文化既是校园文明的窗口,又是先进文化的生长点。民族地区高校的校园文化具有民族性、实践性、教育性、多元性等特点。吉首大学在环境营造中渗透校园文化,在校风建设中构建校园文化,在德育实践中呈现校园文化,在素质教育中强化校园文化,努力铸造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自身特色的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8.
高校德育生态性功能注重"人—自然一社会"的和谐统一,强调受教育者生态伦理、生态人格、生态智慧和生态保护能力的培养。这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是有机契合的,是高校德育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构建高校德育的生态性功能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从理论教育、环境熏陶和实践养成三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9.
大学仪式为大学德育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平台,是高校全员化立体化育人格局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从大学仪式的德育功能分析着手,在归纳解析不同研究视角中大学仪式德育功能的基础上,利用1500多份问卷调查产生的数据和结构式访谈记录,深入探讨了影响大学仪式德育价值实现方面存在的历史根基薄弱、文化内涵不足、人文关怀不够、顶层设计缺乏等问题,尝试重新构建有效实现大学仪式德育价值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困境的现状解读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需要认真考量。重新认识和思考大学德育目标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命题。大学德育目标的传统定位就是培养“学校人”。所谓“学校人”,是指在特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者使用特定的教育手段、灌输特定的德育内容而被模塑成为符合某种特定目标的“学校角色”。而这种“学校角色”在社会转型时期与社会现实往往是脱节的。“学校人”与“社会人”的统一应该成为当代大学德育的目标。所谓“社会人”,是指按照社会公民及其基本规范的标准来要求并能够实现某种社…  相似文献   

11.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和谐德育,具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等重要意义。高校和谐德育构建过程中存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不够和谐、德育方式与作用对象不够和谐、德育内容与社会要求不够和谐、德育力量之间不够和谐等问题。构建高校和谐德育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丰富德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增强德育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感,创设良好的和谐德育环境。  相似文献   

12.
郑凤梅 《云梦学刊》2002,23(3):90-92
德育实效是学校加强和完善德育工作的着力点。更新德育观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德育评价方法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网络对高校德育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急剧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 ,作为高校素质教育基础和核心的高校德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分析了互联网络对高校德育造成的影响 ,指出了当前高校德育的首要课题是发掘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新的德育途径和方法 ,提出了解决这一课题的初步对策  相似文献   

14.
大众传媒影响下的高校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时乐 《学术探索》2008,(4):120-124
大众传媒以其覆盖面广、影响频率高、传播内容杂、多信息、高时效、强视听、重参与等特点在监测环境、协调社会、传承文化、调节身心和提供娱乐等方面时常影响着受众。处在大众传媒包裹下的高校及其德育,已经飘浮在大众传媒的海量信息之中。大众传媒作为一柄“双刃剑”,给当今高校德育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众传媒已经深刻影响着高校德育的地位、对象、内容、环境、方式与方法及德育效果。需要整合政府、媒体、从业人员、学生、教师以及高校的力量来加强高校德育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以德治国方略的确立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正确理解以德治国思想的科学内涵,把握以德治国思想与高校德育工作的关系,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德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高校德育主体间交往的矛盾,主要阐述了在高校德育活动中的师生交往、师师交往、生生交往的矛盾。进一步探索了高校德育在当下所面临的主体间交往的困境,为更好地查找高校德育自身的困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发挥图书馆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红英 《云梦学刊》2002,23(4):126-127
图书馆发挥思想教育职能,为学校德育工作服务,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优化馆藏,适当调整馆藏结构;优质服务,开展图书导读活动;积极引导,搞好网络道德建设;提高素质,发挥馆员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个性化学习是当代教育领域积极倡导的学习理念和模式,是全民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大背景下人类最基本的人生态度和生存方式。现代新媒体走进高校校园,带来个性化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使个性化学习从乌托邦,变成了高校人才培养和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教育的必然选择。当前高校只有转变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科学设置培养目标,加强学习支持系统建设,才能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9.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培养大学生能够在未来的行业中发挥才能,抵御诱惑、守住道德和法律底线,与开展好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密切相关。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做好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人才战略,形成社会良好职业道德风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规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是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关键所在。高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应该遵循主体互动规律、知行同一规律、"边际效应"规律、协作共建规律、层次渐进规律等职业道德教育规律,提高职业道德教育效果,注重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