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近代史上,目从留学的闸门打开之后,国人便睁大眼睛一拨拨地走向海外大课堂了。初看,中国留学生是无序地分布于世界;深究,则可发现在近代中国留学史上曾经出现过早期留美、早期留欧、留日极盛、清华留美、赴法俭学等五个“波峰”,而一个个波峰又在留学史的沙滩上留下清晰印痕。  相似文献   

2.
与晚清社会联系密切的留学生主要包括以容闳与严复为代表的留美幼童和留欧的海军生。清政府对留学生既想利用其一技之长,又恐惧其新思想冲击封建专制的矛盾心态和实用主义的用人方针,决定了留学生的"被边缘化";留学生既想挤进官场发挥作用,又厌恶和难以适应清朝的官僚体系,由此决定了其与晚清政府的错位。导致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晚清社会没有凝练出适合留学生及其精英文化生存发展的良好气场。  相似文献   

3.
清末新政与留日大潮的关系极为密切,留学日本是当时清政府解决人才缺乏的重要途径并大力提倡的结果,而日本政府为了其在华的长远利益,也试图利用中国人普遍的留日愿望实现自己的阴谋,少数日本有识之士则希望通过接纳中国留学生以维护中日的传统友谊。清末留日学生人数众多,达20000以上,为当时人类有史以来留学人数之最,且所学专业多样,以师范、法律及军事为主,回国后的主流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法德留学生作家群由于独特的艺术天赋以及受法德浓厚学术和艺术氛围的影响,表现出了与留日、留美、留英作家群不同的艺术追求与创作倾向,这就是他们专注于人的生存境遇,偏重于艺术性的追求,擅长于先锋性的探讨。他们在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中引进更多现代派技巧,融入了更多现代性因素,从而大大推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近代我国的留学生运动,是有一个自身的发展过程的。它大致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即戊戌维新以前的留美留欧时期、从戊戌维新失败至辛亥革命的留日高潮时期、从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前后的各国并重及留法勤工俭学高潮时期。在近代,我国这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申报》虽因战争的因素数度停刊,但其对留学活动的报道仍能反映当时的留学概况。在抗战前期,《申报》对国民政府的留学活动报道较多,而在抗战后期,《申报》因被日军完全控制而对伪政权的留日活动报道较多。报道的内容包括留学政策、留学生的考选和派遣、留学教育统计、留学生的爱国举措、对留学生的资助和救济、对留学生及留学制度的看法等,这些内容是对抗战时期留学教育研究的一个极好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留美和留日教育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中国的留美和留日教育是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留学教育,对近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亦产生了不同的历史作用。官方留美始于洋务运动,盛于“庚款兴学”,留美生学业基础扎实,学习勤勉,多习理工农医,在科技进步和科学普及方面成绩卓著;官方留日则始于维新运动,盛于清末“新政”,留日生人多势众,鱼龙混杂,多学军事政法,好译西书和从事政治运动,在军事革命和文化革新方面功莫大焉。  相似文献   

8.
<正> 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任何国家的文化都不可能长期处在孤立封闭的状态,总是在和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得到补充和发展,而留学生正是这种文化交流的主要担当者之一。在历史上,中国曾以光辉灿烂的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地尤其是近邻日本的无数学者来中国学习。只是到了近代,由于经济、文化的落后,才由主要是留学生输入国而变为输出国。明治维新后,“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也想向日本学习。”从1896到1937年这42年间,中国留  相似文献   

9.
一1886年第二次重庆教案的发生,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在近代,基督教之传入中国,从一开始就是由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政府所唆使和推动的。它自始至终与殖民侵略紧密相连,是殖民侵略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份。由于种种原因,西方殖民主义者利用宗教侵略四川的活动极为猖獗,重庆则是西方教会势力侵略四川的重点地区之一。他们派遣大批传教士入川,采取各种手段扩张教会势力。外国传教士在各地广设教  相似文献   

10.
一、“武装移民”侵略计划的制定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国策。日俄战后,日本加紧对中国东北侵略的步伐,其中向中国东北移民,是日本向中国扩张的一项重要措施。当时,日本陆军大将儿玉源太郎竭力提倡向“满洲移民”的必要,小村外务大臣也高唱“满洲中心论”,第一任“满铁”总裁后藤新平在其就职书中说:“经营满蒙的诀  相似文献   

11.
范源廉乃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于1899年至1906年三次赴日留学,先后就读于高等大同学校、弘文学院、高等师范学校。其间,积极参与、倡导了留学生的师范及法政教育,并参加了留学生组织等社会活动。范源廉留日回国后,先任职于清末学部,开创了中国近代师范教育、法政教育,后就任民国初期的教育次长及总长,主持创建了中国近代学制。在中国近代教育的初创过程中,范源廉及其留日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形成了近代中日之间共同的“教育基因”,反映了近代中日两国之间千丝万缕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2.
李春玲 《理论界》2009,(4):155-157
近代中国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欺侮,当时,马克思、恩格斯曾深切地关注着中国的境况,关怀着中国人民,他们深刻地揭露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本性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充分肯定和赞扬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和战斗精神,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从中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法政大学是清末培养中国法政人才最多的日本学校,在国人留日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法政大学速成科因中国留学生而起,亦因之而衰.其毕业生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近代法政教育的知识人群体.他们不仅遍布清末的政、法界,在教育界同样广泛存在,对清末各法政学堂的创建以及法政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贡献良多,是清末法政教育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14.
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从古代社会转向近代社会时期的杰出爱国主义者。他的爱国主义是在回答西方殖民侵略和西方文化的两重严峻挑战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而,具有反对外来侵略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丰富内容,成为当时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在今年纪念  相似文献   

15.
嵇立群 《社会科学》2004,(7):98-102
晚清政府在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出现民族危机的大背景下 ,为救亡图存 ,先后向美、欧、日派送了留学生。这三次留学潮在预设目标的侧重点、规模、学习状况、回国后的建树方面多有差异。本文就此作一分析、比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留学生的宏观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的中国留学生在清末“留日热”、五四留法勤工俭学运动、20年代的“留俄热”和80年代后的留学大潮的推动下,持续发展,规模宏大。留学人数大体有四五十万,可分为“政治留学”和“学问留学”两种,对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变影响深远。从发展趋势看,一是留学教育的起伏与中国社会变革的兴衰相一致;二是由单纯的留学教育问题发展成牵动千家万户的社会问题;三是留学生的价值追求逐步由“求知识”向“求生存”演变。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不应忽视的一个区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进 《江淮论坛》2000,(2):75-81
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在若干年前是学术研究的一个禁区 ,因为当时把西方传教士的所有活动都视为“文化侵略” ,也就不可能肯定传教士推动中国近代文学变革的作用。近年来对西方传教士的影响仍然很少有人研究 ,其原因在于认为西方传教士不是中国人 ,他们的活动不属于中国文学范围。其实历史的目标在于展现过去 ,西方传教士虽然不是中国人 ,但是他们用汉语所写的作品 ,对中国近代文学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如此之大 ,以至于当你试图说明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时 ,离开了传教士的活动 ,就显得很不全面。当今西方如英国文学 ,…  相似文献   

18.
西学与明治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0年,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者对中国挑起鸦片战争;1853年,又以武力迫使日本“开国”。当时,中日两国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从民族性质来说,属于封建民族与资本主义民族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被侵略一方只有迅速转变为资本主义民族,才能克服民族危机;否则,就势必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日本走上了第一条道路,中国则陷入第二条道路。  相似文献   

19.
北洋时期,中国留日学人在引进传播西方文化的同时,通过与日本友人移书论学、切磋交流中国传统学术问题,在日本刊物上发表有关中国传统学术的论著等方式,努力向日本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通过在日发表诗歌、小说,授课、赠书等方式,介绍传播中国现代文学;与日本友人诗词唱和,增进中日知识界的交往与友谊,也弘扬了中国文化传统;组织参与中国传统戏曲对日演出,推动了日本的中国戏曲研究;推动中国绘画艺术作品在日本展出,为中日美术交流做出贡献。留日学人自觉不自觉地向日本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真正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20.
留美生在近代中国的文化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美生是活跃在近代中国科技、教育、文化领域的一支具有现代意识和活动能量的新型知识群体。在知识结构上 ,学贯中西 ,善于结合中国社会的特点来移植西方文化 ;在创造新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上 ,注重贯彻民主、自由和科学精神 ,通过组织学会、“教授治校”、学术交流 ,在学界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机制。中国近代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 ,留美生是举足轻重的中坚力量 ,由此也确立了其鲜明的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奠基者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