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究电影《菊豆》与小说《伏羲伏羲》的不同艺术表现,可以看出张艺谋独特的电影创作理念及体现在电影中的对历史和人性的思考。张艺谋在改编的电影《菊豆》中,充分发挥影象造型的艺术表现力,巧妙运用各种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把文学语言转化为视觉语言。  相似文献   

2.
张艺谋电影具有执着的民俗情结,民俗元素已成为张氏影片鲜明的艺术符号.其主要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极具民间身份的主人公形象,背景化、仪式化的民俗,濒临失传的工艺及技巧.独特的“张氏民俗”为张艺谋电影赢得了世界声誉.  相似文献   

3.
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情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情结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也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谜。潜入张艺谋的成长世界和创作世界,从曲折的自我慰藉、回归现实的依托、走出去的策略三个角度对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情结作以分析,可以发现,张艺谋在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打造的女性群雕不是偶然性的巧合现象。而张艺谋苦难的成长记忆,回归主流的艺术期盼,引领中华文化向西方话语发起冲击的艺术实践正是理解其女性情结的科学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采用人本主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等心理学派关于艺术创作的理论学说,以张艺谋早期创作的五部电影为对象,结合其后期作品,立足女性情结、男性情结及童年情结三个维度,通过分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及造型特征,解读张艺谋电影作品中艺术情结的成因,认为张艺谋早期缺失性体验对其艺术创作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5.
张艺谋是一位独特的电影人。他不仅在本专业──摄影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一个和八个》、《黄士地》);同时在表演方面(《老井》)显示出身手个凡;特别在导演领域,《红高梁》、《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秋菊打官司》在国际上连连获奖,在国内引起很大反响。这与他电影创作中独特的电影语言是分不开的。张艺谋在导演《红高梁》、《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秋菊打官司》时,从电影艺术本身的特点出发,对原作进行再选择、再提炼,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感受与审美体验,使改编后的剧作能够充分地展示自己对生活独特而深刻的见…  相似文献   

6.
文章旨在通过对张艺谋艺术创作的全新观察和独特阐释,在深刻揭示张艺谋确立电影大师地位的同时,探讨他如何超越电影导演身份,从而树立其作为世界独一无二的视觉艺术大师的“新张艺谋现象”.文章主要从三个维度对张艺谋“另类身份”进行“言说与解读”:一是张艺谋的影像身份:电影界内创造的辉煌;二是张艺谋超越影像的视觉艺术大师身份——“跨界”的勇气、追求与成就;三是张艺谋“跨界”创作中“相同”与“相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张艺谋电影后殖民主义批评由于对文化帝国主义的警惕和对民族文化的守护显示了独特意义,但是由于其本质上的文化冷战思维色彩、本土主义立场与西方中心化潜在观念的天然矛盾与混乱,文化民族主义色彩的制约以及全面解构后的失语与缺席,使得它在中国当代电影的民族化与世界化方面逐渐丧失了诠释的理性和建构的力度。由此,对张艺谋电影乃至整个中国电影而言,超越后殖民,方为自强之道。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电影美学理论,从造型、叙事、题材、主题诸方面对张艺谋的名片《大红灯笼高高挂》进行了读解,分析了它的艺术得失,指出它是张艺谋的一部重要的阶段性作品,也是中国新时期电影继《黄土地》之后在影像造型方面的又一部重要作品。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张艺谋突然“失去”了合作伙伴巩俐和国外投资後,张伟平出现了,他慷慨自掏腰包让张艺谋拍片,并迅速从电影外行修炼成高手,写下2.5亿的《英雄》票房神话,开创了中国电影“制作-营销”新模式,成为中国电影梦工场的最大“买家”。2005年,张伟平和张艺谋一起联手高仓健,打造艺术大片《千里走单骑》。  相似文献   

10.
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在国内外引起轰动,连连荣获大奖,是因为他的影片发散着独特魅力。他的影片在刻意营造的触目惊心的氛围中,在艺术地渲染流动真实的民俗画面中,在强烈的对比反差中,揭示人性美丑,揭示深刻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追问生命──张艺谋电影的哲学思考及美学表现李鲁祥张艺谋的创作已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证明来自两个方面:一连串的国际大奖和观念的喜爱。张艺谋电影风格的独特,似乎是一入影界就呈现出来了,中间几乎没有过渡。这当然首先来自他的智慧(曾被誉为“怪才”、“鬼才”...  相似文献   

12.
张艺谋的电影艺术谋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色彩在张艺谋的电影艺术中,是一种人化了的意象性地建构现代“神话”的艺术符号,这种形式化的电影语言不仅是人物性格的需要,是他营造现代“神话”的底色,而且具有一种生命精神、人文关怀和民族魂魄的张扬。从张艺谋的审美选择的动态过程来看,这又体现出某种走向生活原点,向自然的特征,同时,这种艺术走向又与传统和西方文化相关联。  相似文献   

13.
张艺谋是中国当代电影界力求创新的一位导演,一部部颇具影响力的影片确证了他多方面的艺术成就.试就电影的语言艺术,探析张艺谋在创作中运用象征、夸张、对比等具体修辞手段实现创新而取得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4.
张艺谋的影片曾经一度走出一条充满人性探索的艺术之路。在其有代表性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其中呈现出了对人性的拯救、迷茫、失望的交替出现和矛盾统一的态势。在拯救与失望中,张艺谋的诸多影片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关注着人的生存困境,展示了人性与礼法、金钱、城市、政治等种种环境要素之间的矛盾冲突与对立统一。张艺谋在人性方面的探索是不断改变的。在这种变化和发展中,可以粗略寻见张艺谋电影的发展脉络,更或是中国电影20年来成长的某些足迹。  相似文献   

15.
张艺谋电影导演的美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艺谋电影导演的美学观姜敏中国电影走到第五代,从世界最著名的三大电影节上集束地捧回了金奖、银奖,让全球真正领略了中国电影艺术长久沉默后的辉煌。奖是中国电影艺术家水准与造诣的标志;奖是世界对中国电影艺术的认可;奖更是中国全方位进入世界大循环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红极一时的张艺谋电影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关于张艺谋电影的论争既为这道风景线增添了颜色,更开启了关于张艺谋电影作为文化现象的探讨。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武器,解析了张艺谋电影所开创的文化“中间地带”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红极一时的张艺谋电影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关于张艺谋电影的论争既为这道风景线增添了颜色,更开启了关于张艺谋电影作为文化现象的探讨.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武器,解析了张艺谋电影所开创的文化"中间地带"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改编小说是张艺谋电影成功的基础和关键。在改编过程中张艺谋有着多元的美学追求。他继承了分解性美学,保留原的故事性,并强化情节、集中矛盾,从而克服了第五代电影的局限。为寻求突破,他又实践了纪实性美学,简化故事线索、淡化情节,并以偷拍的手法创造了一种初始真实的幻觉。而张艺谋电影改编中最具特色的是对影像美学的运用,他充分发挥了影像造型的艺术表现力,巧妙应用隐喻象征等手段,把学语言转化为视觉语言。  相似文献   

19.
从叙事策略、主题选择和二元对立原则的运用3个方面对张艺谋电影对当代文学的改编进行阐释。在叙事策略方面,张艺谋擅长选取文学作品中众多线索中的一条,并用加强影片戏剧性的方式来弥补因对文本故事的简单化处理而造成的影片深度不够的缺陷;在主题选择上,主要集中在对美的追求、信念的执着和复杂人性的表现3个方面;而二元对立原则则突出表现在个人性爱与社会秩序的对立和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对立两方面。通过对这3个方面的分析阐释,展示张艺谋电影对当代文学改编的策略及其所呈现出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0.
作为叙事的电影——谈电影作品艺术中的叙事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不仅是造型艺术,更是叙事艺术。本文以文本叙事学、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从电影叙事的情节模式、画外音叙事以及作者干预三个方面,以张艺谋、王家卫近期新作为例,进行初步探讨、证明:不化是主叙事电影还是“淡化情节”的作品,叙事都是电影作品成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