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论“三农问题”的现状与解决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的重要问题,也是长期困扰中国政府的一大难题.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程度,尤其在世纪之交的今天,"三农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紧迫性,必须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准备,解决"三农问题"已具备了现实的可行性."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民个人的大力协作.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农民、农业、农村问题)是中国实现农村现代化最艰巨的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发展农村,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因此,三农问题成为当前政治界、经济界、学术界普遍关心、重视的热点问题。文章从三农问题的由来、三农问题对中国造成的不良影响及解决三农问题的困惑来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峻  陈菁 《延边大学学报》2007,40(1):109-112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孙中山先生针对近代中国农业凋敝、农村落后和农民艰辛的现实,提出了教育兴农、科技兴农、发展农村的市场经济以及让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发挥政府的作用等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对今天谨慎处理“三农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是密不可分的三位一体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要想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强新农业、新农村和新农民(简称新三农)建设,建设新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建设新农村和实现农村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培养新型农民和实现农民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保证,只有协同推进新三农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5.
浅论新世纪党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民太多,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转移农民,减少农民”这一主线。“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有两个途径,一是直接诱导边缘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变,二是诱导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并吸纳农民与其一起向农业产业化企业工人转变。当前解决三农问题重点在于打破我国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僵化的农村土地政策等。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农民利益思想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认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根本问题,他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生,也可以说是维护农民利益的一生。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始终没有放松对农民问题的关注,并同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相结合。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让农民拥有土地、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农民教育、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等,切实有效地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毛泽东的成功经验对探索和解决当代中国的三农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民分化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规律。但是,日本农民在分化过程中却呈现出“中间层增加”的独特形态。探讨日本农民分化过程的特征对我国具有启示作用:应该实事求是地从稳定政权和扩大内需的角度研究中国现阶段的农民分化问题;制度安排对农民分化具有促进与阻碍作用;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给农民更大的自由。  相似文献   

8.
农业国工业化的发展规律和中国的特有国情,决定了三农问题是伴随中国现代化进程始终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实质上是农民问题,即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权利问题。抓住了这一实质,才能找到持续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和措施。因此,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围绕着如何确立并保障农民在经济和政治上的主体地位来展开。  相似文献   

9.
从问题解决的路径选择看,我国长期以来在三农问题中存在着"边缘思维"现象,将三农问题置于与其它产业的关系中或在中国现代化的整个历程中进行分析,以期获得解决.这种"边缘思维"现象的逐步形成及定格,以思维惯性左右着三农问题的思考方式及路径选择,使农民这一关键因素长期游离于中心之外,进而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当前,对"边缘思维"的突破亟待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对农民认识的深入,二是加强农民自发趋势与制度创新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第一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三农”问题是一个整体,其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第一位的是要解决农民问题;只有把农民问题解决好,农业和农村问题才能顺利解决。我国的长期实践证明,不首先解决好农民问题,农业问题解决了也还是要反复。现阶段我国急需解决的农民问题有四:一是农民人数太多,占总人口的比例太大;二是农民太穷,农民太苦;三是农民太弱;四是农民日益边缘化。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在就应该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第一位。要改革束缚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一切因素,建设起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农民数量逐步减少,农民生活逐渐富裕起来,最终把农民问题解决好。  相似文献   

11.
“三农问题”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从法治社会角度而言“三农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法律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法问题。社会法是国家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具公、私法相融合特点的第三法域。私法仅就农民利益问题寻求救济,而国家行为对市民社会亦难以作为,故“三农问题”由于牵涉到社会整体利益,应归于第三法域———社会法调整范畴,文章以社会法视角,从降低农业人口、农村城市化和农民教育三方面,审视我国当前“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同志在系列讲话中提出了若干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观点,其“三农”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的重农思想、马克思主义先驱的“三农”观、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三农”思想,具有历史传承性和时代创新性。习近平“三农”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城乡一体化等,对于新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农民在我国当前和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国民的主体,农民问题的解决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没有农民的快乐就没有整个国民的快乐,没有农村社会的和谐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财富不一定意味着快乐,经济增长率和社会整体快乐程度并不绝对成正比。切实解决“三农”问题,适当增加在失业、养老、病残救济、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投入,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实行“国民待遇”,加强对包括农民在内的公民教育,可以说是解决农民问题、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总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1~ 2 0 0 2年“三农问题研究”栏目发表论文情况的基础上 ,探讨了“三农”问题各研究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 ,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 :如“三农”问题的的落脚点仍然是农民问题、农业国际化问题 ,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问题 ,“三农”问题的政策和宏观调控研究及加强调查分析和采用新方法研究等 ,为“三农”问题研究栏目办出特色提供必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在全社会步入小康后,中国的"三农问题"日渐突出,相对于城市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农民增收困难。如何在新的形势下保证中国的农业发展,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然后通过对世界发达国家对于农业和农民所采取的增收措施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我国农民增收问题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从“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看当今中国“三农“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发展才是硬道理和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最终的落脚点都在发展,中国要发展就必须首先解决三农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在探索中国三农问题解决的途径,但二者都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 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应该是使大部分的农民从土地上分离出来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变成非农民.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经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的观点。在当前我国“三农问题”日益突出,中央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的情况下,重新认识邓小平关于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两个飞跃的理论,深刻理解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并用科学发展观对“三农问题”的现状加以全面、深入的分析,对于解决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农村实现“第二个飞跃”的历史必然性: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农民面临的问题1979年以来的农村改革,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  相似文献   

18.
农民平等权的宪政分析及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权益问题,农民权益尤其是平等权的缺失是造成“三农问题”的法律根源。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必须在宪政层面上保护农民的平等权。  相似文献   

19.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2005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指出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必须长期坚持的一个重大方针因此,在对大连市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和经验的总结基础上,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观点,进而探讨全面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农民合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对农民的利益和社会稳定都有重要意义。学术界对于中国“农民必须合作才有出路”基本达成共识,但对于农民合作是否现实可能却存在“善分”和“善合”的争论。根据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农民合作是实践活动,存在时空性、紧迫性和特有的运作逻辑。分化的农民在不同合作场域中的关系系统、相对位置和资本具有差异,加上对农民合作惯习的认识、判断、体会、策略不一,农民合作在实践的不同层面、领域和环节就表现出多元化特征。实践理论可以给农民合作的相关政策一定理论支撑,确立农民合作相对的独立性,提升农民合作制度的地位。因此,要区别对待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去发挥农民的自主性,在实践中去寻找农民合作的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