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荒诞小说是新时期文学中一股引人注目的创作潮流。它的兴起和发展受到了西方荒诞文学的影响,直接沿用“荒诞”这一术语来标示这股小说创作潮流,也表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在于:新时期荒诞小说从西方荒诞文学中受到了哪些影响?影响达到了什么程度?又走出了怎样一条发展道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涉及到对新时期荒诞小说审美特征的认识和审美价值的判断。为此,先要对作为影响来源的西方荒诞义学作一些有关的整控。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社会危机及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产物。如果要举出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那…  相似文献   

2.
在新时期的小说创作中,作家王蒙引进、借鉴并运用了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黑色幽默。他以黑色幽默为创作手法,把黑色的喜剧性和浓缩的荒诞性相结合,将包含尖锐冲突的不协调因素发展为一种浓缩而强烈的荒诞手法,使幽默和讽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勾摄了中国新时期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3.
"荒诞"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也是卡夫卡小说最显著的特征.区别于其他荒诞文学的哲理表达,卡夫卡在小说创作中体现的荒诞感更多地与他的个人生活、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在表现手法上,他采用"变形"手法来凸现陌生感和隔离感,用漫画手法来凸现世界的无生命状态和机械性.  相似文献   

4.
与国内其他省域的小说创作比较,无疑,山东新时期小说创作具有更浓重的传统文化气息.刘迎秋、唐长华的<新时期山东小说的流变与传统文化>(以下简称<新时期山东小说>)将新时期山东小说创作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研究,探讨传统文化对山东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影响,其选题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具体论述了安德烈·马尔罗的<征服者>和<人的状况>的创作动机不在于描写中国革命,而在于以其精心选择的中国革命为小说背景,成功地再现荒诞哲理,即马尔罗哲理.  相似文献   

6.
在现当代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创作中,方言写作现象越来越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存在.方言写作并不是新时期才出现的,而是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中一直存在并逐渐发展的;方言写作在新时期的小说创作中备受青睐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种种原因合力下的结果;方言写作在新时期的创作中既表现出对传统的继承,也有所创新,屣现出新的特点;新时期的方言写作发展与危机并存.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出现借鉴西方及拉美文学的荒诞小说,它们或借鉴荒诞手法表现其荒诞意识,或蕴有荒诞效果;主要表现形式有:准荒诞小说、荒诞效果小说、荒诞小说等。  相似文献   

8.
安德烈.马尔罗是法国20世纪上半期的重要作家。他的写作生涯分为小说创作和艺术史论著两部分,而奠定他在法国文坛地位的则是他的6部小说。由于他年青时在东方的冒险经历,他的3部小说都以东方革命,特别是以中国革命为题材。其小说对当代人的状况、人的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哲理思考。马尔罗是较早提出“荒诞”观点的法国作家,他对荒诞主题的独特表现手法对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和现代派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卡夫卡对中国新时期小说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表现为小说观念的更新和变革,其次表现为小说手法的扩展和丰富,最后卡夫卡给中国小说家提供一批可以借鉴和模仿的小说样本。中国新时期小说家之所以特别认同和钦佩卡夫卡,首先是因为他创造了一个荒诞而又真实的艺术世界,其次是因为他是一个普通而又独立特行的业余作家,最后是因为卡夫卡的传统是中国作家既陌生又熟悉的传统。  相似文献   

10.
旅法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以其《等待戈多》等荒诞戏剧闻名于世。实际上其荒诞小说在战后英语现代派小说中亦别树一帜,并对战后英语现代派小说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本文即主要从贝克特的代表作《墨菲》、《瓦特》以及三部曲《莫洛伊》、《马隆死了》和《无名者》入手分析其荒诞小说,指出其创作主旨就是以荒诞的形式来表现和探讨西方现代文明中人们生存的真实状况,即:寓真实于荒诞。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以来以马原和余华为代表的先锋叙事大大推进了中国小说叙事的现代化进程.但是这种"推进"实际上具有的仅仅是"移植"的价值,真正的中国小说的叙事革命并未到来,因为这种"革命"的本质乃是创新.而由于中国现今特殊的国情,这种创新已经无法从西方现代小说的移植中培养,所以,"中国本土化叙事革命"也就成了我们热切的前景期待.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板块上,马原写下了亮丽的一笔.这主要不是依赖他作品的内容,更多的则是他那恶作剧般小说叙述的"陌生化"形式.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有意识地创作了"活页小说",形成类似"元小说"的效果.但马原最终被读者抛弃与他最初被读者接受一样,都是因为"形式",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国内学术界一般把外来思潮影响下的新时期"东方意识流文学"看成是"东方的狡黠"的产物,强调此乃"以我为主"的理性选择之结果,这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在于:人们却不寻思"选择"的过程中对业已得到"接受"的对象("他者"的文学事物)的认识是否切实到位背后的意义;关于主要由以上所述及的"选择结果"而显示出来的新时期文学整体创作倾向、所引发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学转向之论争,理论批评界也没有进行过相应的理性评断。在布洛姆"误读"说启悟下,可以断言:新时期文坛对意识流小说诗学之接受实属"误读"。它掌控"接受"之水准。  相似文献   

14.
福克纳家族小说叙事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和对传统家族叙事的革新性,并从内容到形式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中国新时期的家族小说创作。从母题形态、时间观念、空间布局、叙事方式等方面探讨中国作家对福克纳的接受、过滤和重塑,考察中国儒教文化家族叙事和美国基督教文化家族叙事之间的交往互动和内在差异,剖析各自的精神价值诉求和文化传统底蕴。  相似文献   

15.
由于特定“历史惯性”的强大作用,新时期初期的小说创作并没有从根本上完全摆脱政治意识形态话语的既定规范。从“知识论”的角度将这一时期隐含在小说叙事背后的话语模式概括为“X说是P,所以是P”这样的一种潜在逻辑公式,以此重新解读这个时期的“伤痕”、“反思”小说,能够更为清晰地把握新时期初期文学的内在生成机制及其模式化创作的潜在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以来的"乡土中国"形象书写深受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对乡土文明和传统文化的持守,对城市文明和工具理性的批判,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思考与认识。这种创作态势,对探寻"乡土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但其可能的偏狭又会成为一种制约和阻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唐人精怪小说中精怪幻化成的人形以及人世界以其非理性的构思、谐隐的艺术手法,将读者引入某种独特的情感世界,从而重新获得了对人类以及存在的世界的省视与思考,并感到一种奇特的愉悦满足。在唐人精怪小说文本里,精怪原形往往是通常性的物件,作者对其进行模拟描写甚至有意地表现精怪原形与幻化之物的荒诞背谬,形成独特的谐隐艺术,实际上表达了唐人情感的审美观以及文学创作的奇趣,并实现劝诫的文学功用。  相似文献   

18.
莫言的乡土小说将幽默与讽刺、荒诞与严肃、夸张与真实相融,其荒诞折射了现实,使现实包蕴在荒诞、真假、虚实当中,将对现实的反映提高到了更高层次的真实,它给读者以深深的震撼,使我们充分地认识到历史和现实中所具有的荒诞、无意义和混乱。通过这种艺术手法,莫言为我们创造并展现了一个另类的充满苦难的乡土文学世界,同时,幽默的叙事与沉重的悲剧内容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叙事张力,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叙事主体主要包括隐含作者和叙述者,传统小说中二者基本一致,普遍信奉叙述者权威的原则。在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的转变中,叙事主体以及主体的评价都发生了变化。由于中西现代小说的内涵不同,导致这些变化也出现了差异:西方现代小说打破了传统“全知叙事”的方式,其主体分化动摇了叙述者权威,主体评价侧重从传统的单一评价转向多重评价;中国现代小说摆脱了传统白话“口述”方式的“全知叙事”,基本上仍信奉叙述者权威,主体评价侧重从传统的显性评价转向隐性评价。在新时期,中国小说也出现了西方意义上的叙事主体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