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元好问的论诗绝句在清代受到极大的重视,出现了大规模的群体效仿。这些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仿效之作,丰富了论诗绝句的内容,巩固和发展了其形式,拓展了其生存空间,推动了清人对元好问论诗绝句的接受,促进了元好问论诗绝句的经典化。  相似文献   

2.
东平文人群体,在金元时期表现十分活跃。他们在元好问的影响下,积极开展兴学事业,在历史上有很重要的意义。兴学事业,重点在于兴办学校。东平文人对此十分重视,身体力行,为当时培养出大量的人才,对元初文治局面的形成,立下了汗马功劳。制作礼乐,是东平兴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东平最早使衰亡的礼乐集中振作起来,礼乐的振作,兴盛,既引导蒙古贵族逐渐从草原游牧民族的落后状态中摆脱出来,又使传统文化得到不断的延续和流传。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精神,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推动力,激励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其中,东平文人积极兴学所作出的一份努力,是不该忘记的  相似文献   

3.
赵树廷 《学术研究》2005,(3):143-143
《元史·阎复传》 (中华书局 1976年点校本, 第 3772页) 载: 阎复“七岁读书, 颖悟绝人, 弱冠入东平学, 师事名儒康晔。时严实领东平行台, 招诸生肄进士业, 迎元好问校试其文, 预选者四人, 复为首, 徐琰、李谦、孟祺次之。”按: 此文的“严实”为“严忠济”之误。首先, 阎复到东平府学读书是在严实去世之后。所据有二。 (1) 元好问《遗山集·东平行台严公神道碑》曰: 严实“庚子 (公元 1240年) 四月己亥, 春秋五十有九, 薨于私第之正寝。”可见, 严实卒于公元 1240年。而袁桷《清容居士集·阎公神道碑铭》曰: 阎复“皇庆元年 (公元 1312…  相似文献   

4.
元好问是雄跨金、元两朝的文化代表、学术泰斗,诗、词、文、论、史,无不名列前茅。然而,文革前与文革中,学术界对他研究甚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5年9月间,在元好问家乡—山西省忻州市召开了首届全国元好问学术讨论会,会后组建了元好问研究会,创办了会刊《元好问研究信息》,联络海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开创了元好问研究的新局面,造成了从文学、史学到哲学、篇有、教育思想乃至社会文化活动的全面研究的新潮。短短五年间,据知,在国内发表的研究文章百美学余,出版了山四省古典文学学会、元好问研究会所编的《元好问研究文集》(山西人民山版社出版)降大任所著的《元好问新论》(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贺新辉辑注的《元好问诗词集》(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三本著作.朱东润先生的《元好问传》中部分章节于《中华文史论丛》1989年第2期发表。此外,尚有姚奠中主持点校的《元遗山全集》,郝树候、杨国勇合作的《元好问评传》,贺新辉的《元好问诗词研究》,赵兴勤、孔繁华的《中州乐府笺注》等专著正在排印,将于近期问世。现就近五年来的元好问研究成果概述于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元好问研究的开展,出现了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为澄清是非,推动元好问研究的深入发展,笔者就以下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识陋见。一、元好问诗词创作的黄金时期问题笔者认为,元好问文学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是自金宣宗贞祐元年(1213年)至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之间的二十四年。对此,有的同志撰文提出了异议,笔者认为,上述论点,可以从其诗词作品的数量、质量和社会评价三个方面得到确证: 首先应该弄清楚的是,从金宣宗贞祐元年至  相似文献   

6.
赵秉文等重估儒学价值的金末儒士勾勒了一个涵盖治道、文辞的历史谱系.元好问在金亡后把这个谱系升格为“文统”,并以承继中州文献之传与金源文派之正而自居,有意和赵复一系北上的南学划清界限.元好问作为一代宗师,在东平等地培养了大量弟子,这些弟子皆擅长治道文章之学,坚守乃师所建构的“文统”,以至于在元初形成为一个大规模的阵营,规定着北方的儒学格局.不但如此,北方“文统”也影响着南学的北上,这主要表现在对南方理学北上的抵制和对理学“流而为文”的引导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刘达科 《殷都学刊》2001,(2):112-112
清代人所编元好问年谱,以翁方纲《元遗山先生年谱》、凌廷堪《元遗山先生年谱》、施国祁《元遗山先生年谱》、李光廷《广元遗山年谱》等影响较著。今人罢铖《元遗山年谱汇纂》比勘清人诸谱,兼采众家之长,广征博引,对谱主的生平交游、作品系年甚至文学思想都进行了精审详密的考辨,在整体水平上大大超过前人。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几种年谱,如日本小栗英一《元好问年谱》、陈斋《元好问年谱简编》、降大任《元遗山年谱要编》、郝树候和杨国勇《元好问年表》、李正民《元好问活动、著述与金蒙时政、文化大事对照表》等,或以简驭繁…  相似文献   

8.
旧有的文学解读思维遗存和文体割裂研究意识,致使对元好问性格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如认为元好问庄重严肃、不苟言笑,其实元好问性格幽默豪爽、爱戏谑调侃;关于元好问的散曲史地位,一般认为元好问是最早作散曲之人,其实这一评价还有待商榷。再如,有人从元好问作品中的"倡优""傀儡棚头"等词语判断其戏剧观念,也有待探讨。只有回归文本,对其各体文学进行通观性研究,才能对元好问的性格、散曲史地位以及是否涉及戏剧观念进行客观评判。  相似文献   

9.
金源著名诗人元好问对中唐诗人白居易颇为推崇.通过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元好问在思想上和文学上受到白居易的一定影响.元好问对白居易的这种接受,既是元好问的个人喜好所致,也是白居易在唐末至宋金时期较普遍地受到文人推崇的反映.元好问与白居易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金源著名诗人元好问对中唐诗人白居易颇为推崇。通过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元好问在思想上和文学上受到白居易的一定影响。元好问对白居易的这种接受,既是元好问的个人喜好所致,也是白居易在唐末至宋金时期较普遍地受到文人推崇的反映。元好问与白居易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王旭川 《齐鲁学刊》2001,(5):118-122
宋元刊平话中广泛存在着阴文这一特殊现象,而在明代刊印的章回与话本小说中阴文已消失。宋元刊平话中的阴文主要起醒目的提示作用,但是这种提示是针对说话人的,而非如明以后章回小说的回目等是面对读者的,因此可以从阴文在平话中的存在得出宋元刊平话是未经文人整理的说话底本的结论。阴文作为我国长篇小说发展历史中早期的一个现象,可以作为元刊小说的重要鉴定依据。  相似文献   

12.
魏宏远 《学术界》2012,(2):147-156,286
明代中后期王世贞主盟文坛,其长期在吴中弇园家居,接纳四方文友,相互诗文唱和,吴中成为当时的文学中心。此后,袁宏道倡"公安派",钟惺、谭元春引"竟陵派",相继崛起,并对吴地文学大加挞伐,"楚调"盛极一时。在"楚调"衰弊之际,吴伟业编纂《太仓十子诗选》,沈德潜选编钱大昕、王鸣盛等吴地才子之作成《七子诗选》,皆有使"吴风"再兴之意。"吴风"、"楚调"此消彼长,地域文学、权力文学在"边缘"与"中心"的位移中相互碰撞、嬗替,彰显出文学话语权的纷争。  相似文献   

13.
《人谱》与儒家道德伦理秩序的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园 《河北学刊》2006,26(1):42-52
发生在明代后期的士大夫的“修身运动”,以其思想与方式(尤其方式)深刻地影响于后世,余风至今未泯。本文以明末大儒刘宗周所撰《人谱》为主要分析对象,考察其时儒家之徒的道德实践,探究他们当此危机时刻与修身有关的思想脉络。作为对流行于其时的袁黄《功过格》的反拨,刘宗周的《人谱》意欲申明儒学的原则,校正道德修炼中追求功利的倾向。有关的思想逻辑,却已非近人所能知。  相似文献   

14.
庄小珊 《阴山学刊》2009,22(6):43-46
玉箫、韦皋两世姻缘的爱情故事在唐宋时已广泛流传,多种笔记小说中有记载。随着故事的流传,许多剧作家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出现了元杂剧《玉箫女两世姻缘》,明传奇《韦凤翔古玉环记》、《玉环记》、《鹦鹉洲》,清传奇《玉环缘》、《玉指环》等戏曲作品。元明间的戏曲作品中,玉箫、韦皋形象不断演变,与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明人对杜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选录,现在流传下来的杜诗选本约有60多种。这些选本继承了宋元杜诗学的传统,不仅大量翻印宋元时期杜诗注解本和批点本,而且还侧重于对杜甫律诗的选录,选评结合;注释上主要采用"赋比兴"论诗和"以意逆志"的方法,对宋人的注释方法多有突破。明代杜诗选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保存旧注的文献辑佚价值考订价值两方面。明代杜诗学对整个杜诗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杜诗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马艳 《晋阳学刊》2007,(3):108-112
明前期传奇是元杂剧和明清传奇两个戏曲高峰之间不可忽视的过渡环节,其创作总体成就不高,思想倾向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为主,艺术方面则追求典雅骈俪,这种创作倾向可概括为“以时文为南曲”。明前期传奇是朱元璋推行全面复古政策、恢复中原传统文化的产物,也是《琵琶记》及其影响下“剧以载道”观空前加强的产物,并且极大地影响了明清传奇的创作。  相似文献   

17.
北魏发展到太武时代,北天师道进入北魏与北魏政治结合,用神学为北魏政权作正统辩护,这是北魏胡汉上层关系发展的一个结果,又成为促进北魏汉化和胡汉上层关系发展的一支力量。其与拓跋统治者的关系,既有被利用的一面,也有主动有为的一面,这就是以神学服务于用夏变夷。  相似文献   

18.
集》)还曾同门人一直选订元剧六种 ,编成《改定元贤传奇》一书。不过由于他是北方人 ,难免长于北曲而短于南曲。概言之 ,“《宝剑记》所用腔调 ,是以流传到山东的海盐腔为主 ,又汲取本地土腔而成的一种混合形式。这种形式符合我国戏曲‘错用乡语’ ,随地滋发的流行特性 ,是有生命力的。”[2 ]我们应该看到的 ,倒是作者在运用南北曲子配搭唱腔方面的成功之处。众所周知 ,北曲比较刚劲激越 ,南曲比较清闲委婉 ,而作者却很好地运用了曲调这一感情色彩。如三十七出《夜奔》 ,作者连用了《点绛唇》、《新水令》等九支北曲 ,描写林冲有国难投的心…  相似文献   

19.
从《嘉兴绳技》看唐代中印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平 《河北学刊》2012,32(3):66-69
《嘉兴绳技》是唐代流传很广的一个传奇故事,描写了一场神奇的幻术表演"通天绳技"。这种绳技在印度有悠久的历史,在唐朝时经海路传到中国,历元、明、清三代而传承不辍,对中国的杂技、魔术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也说明中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具有深厚的传统。  相似文献   

20.
刘春玲 《阴山学刊》2009,22(6):81-84
阴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漠南交通要道和适于牧放的肥沃之地。明朝为了控制这一重要地区,以形成有利于明朝的边地防御态势,与北元及蒙古贵族进行了长期征战。于是,阴山地区随着不同的归属,在不同的时期设置了不同行政建制。明代阴山地区的行政建制是元代阴山地区行政建制的继续和发展,为清代阴山地区盟旗制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