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然 《管理科学文摘》2011,(17):168-169
自1998年北京四通的首例管理层收购(MBO)以来,我国多家企业开始尝试MBO.MBO对我国的企业改革和长远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但是在我国MBO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定价、融资、信息披露问题等等。只有解决这些问题和完善相关法律,才能使MBO更好的服务于我国企业。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的国有经济必须要进行战略性调整。通过实施MBO,可以有效地降低国有股比重,理顺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本文介绍了MBO在国外的实践,分析了我国实施MBO的动因、作用、适用范围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问题探讨了解决的方法,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企业并购的不断深化,MBO在我国资本市场上悄然兴起。本文针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存在的"一股独大"、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管理者虚位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就我国上市公司实施MBO后的结果进行分析,指出MBO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自2003年中国加入WTO后,国资退出的步伐加快,MBO作为一种产权改革的方式在国退民进的大潮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但从已实施的案例看到,定价不公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交易价格的确定已经成为MBO中敏感重要的核心问题。本文将对我国MBO定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米盈 《管理世界》2006,(8):148-149
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MBO)是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或控制权结构,进而通过重组目标公司,实现预期收益的并购行为。部分已实施MBO上市公司的收购价数据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价普遍低于公司股票的每股净资产值。这样的数据难免让人质疑,中国的MBO中存在国有资产的“贱卖”或流失,担心MBO会撼动我国的公有制基础。本文从一个客观的分析框架出发,不做任何假设,用作为分析对象的各上市公司的年报为计算和核查素材,以具体的计算结果论证中国上市公司MBO过程中是否…  相似文献   

6.
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具有许多弊端,而所有权问题是首要问题,必须对国企的产权制度进行改革,而MBO是条非常有效的改革方案。随着粤美的,宇通客车的成功实施的MBO,MBO与外资并购,民营企业收购一起成为了国企产权改制的三大法宝。然而,MBO作为一种明晰产权的手段,有本身的积极作用和仍然不能解决的难题。本文拟系统分析MBO的正面效应、负面效应以及完善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沙泉 《经理人》2005,(6):14-14
在我们的国民还没有完全明白MBO的时候概念就被少数人玩了在经历了来自各界尤其是学术界的指责和争议之后,国资委和财政部联合颁布了《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的暂行规定》,明确规范资产在4亿元以下的中小企业尝试管理层收购的办法,再一次为MBO确立了名分。同时,也表现出对那些将“桌下交易”放到阳光下的做法的鼓励姿态。从西方MBO的传入,到郎咸平的发难,中国经济学者的大争吵,到国资委的紧急叫停,MBO是否天生有罪?笔者希望从融资租赁的角度来为MBO血统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管理层收购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种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本文通过对我国管理层收购的研究,发现目前在我国的管理层收购中,存在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实施MBO时定价不合理,融资渠道狭窄,内部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健全立法,规范MBO行为,在定价时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内部监管机制等四条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宋丽 《经理人》2004,(8):68-69
上世纪末,MBO悄然进入中国,然而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引人关注,随着国有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加入到MBO的大军中。在经历了2003年的停停走走后,2004年,MBO迎来了大踏步前进的一年,也迎来了各方人士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MBO已经在我国上市公司的产权制度设计中开始加以应用。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就在于产权改革,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如今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重新合二为一,使人产生MBO与现代企业制度相矛盾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我国国有企业实施改革与改制,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笔者对MBO即管理者收购的诸多法律问题进行了研讨,针对目前法律的不完善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2.
华立版的MBO     
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卖给非国有企业和个人,这叫产权制度改革.卖给本企业之外的单位和个人,叫外部个人收购;卖给本企业的管理者,叫管理者收购,通称为MBO.浙江华立集团产权改革之路分为三步走,先是全民持股,最后又改为骨干持股,成功完成了MBO.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分析MBO对国有饭店改革借鉴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浙江开元旅业集团MBO的案例分析,指出MBO是饭店业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中退出的重要手段和新突破,但在实践中需要规范,加强监管,防止创新过程中出现新问题.  相似文献   

14.
后MBO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现象是公司股利政策和MBo研究的一个交叉点.本文的实证分析发现,后MBO上市公司偏好现金股利.支付现金股利的公司家数占比、现金股利支付水平都高于上市公司总体.股票股利支付水平平均也高于总体.后MBO公司现金股利支付率与公司现金流量、资本公积金累积、资产规模等正相关,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并未显著影响公司的股利发放.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否定了MBO会导致公司高现金分红或称"恶性分红"的命题,认为MBO公司一直实行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股息分配,并未因股权变更而改变股利政策.这对进一步研究该类公司的治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俊铭 《经理人》2012,(2):74-75
“它或者是最成功的MBO,”知名风险投资人熊晓鸽评价搜房网IPO,“这是能写到教科书里的成功且没有造成社会影响的MBO(管理层收购)。”  相似文献   

16.
简析我国证券法对管理层收购规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伟凯  王荣 《管理世界》2005,(10):149-150,154
管理层收购(MBO)最初源于大型多元化混合企业的重组、并购活动。随着证券市场发展,融资收购手段多样化,上市公司MBO行为越来越多。鉴于MBO行为不同于普通证券交易的特殊性及其对广大中小股东利益的影响,各国都在证券法基础上对管理层收购进行特别立法。(一)管理层收购的特殊性与证券法的缺陷证券法对上市公司收购行为一般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收购即要约收购,通过目标公司股东发出收购要约,来购买该公司具有表决权的证券。广义收购是指除要约收购外,还包括协议收购,通过与目标公司股票持有人达成协议进行收购。我国上市公司收购,是…  相似文献   

17.
MBO(管理者收购)发展的历史 MBO是在西方国家产生的,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已有近20年的历史,它是在传统并购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8.
李晓玲 《决策》2006,(12):38-39
政府之所以一度叫停MBO,是因为在MBO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自卖自买,暗箱操作;以国有产权或实物资产作为其融资的担保,将收购风险和经营风险全部转嫁给金融机构和被收购企业,损害投资人和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实行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收购,已经遭到多方面的非议。但这一方式的改革却不能停下来,因为停下来等于停止改革,而若改到底,那么国有企业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也就是说,改来改去,还是要由管理层收购的,否则就没有办法将企业办下去,除非都是由国外资本收购,或是都由香港人来收购。进行MBO的前提是退出国有企业不是平白无故进行MBO的。如果坚持国有企业的性质不变,那当然就不能搞MBO了。比如,首都钢铁集团一直坚持搞国有企业改革,坚持走社会主义公有制道路,过去搞承包制,现在也坚持让职工当家作  相似文献   

20.
MBO对降低代理成本、激励企业管理者大有裨益,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