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辨析高句丽起源中的“夫余说”、“貊说”、“高夷说”、“商源说”和“夷、貊、汉”多源并存说的基础上 ,强调了高句丽族源的“主体” ,是辽东“二江”流域从商周时期的“高夷” ,到春秋战国前后的“貊部” ,其一脉相承连续发展的历史过程。并从文献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上 ,将构成高句丽的族源主体 ,即从先秦“高夷”到“貊”族的青铜文化 ,与公元前一世纪高句丽建国后 ,由夫余南下“貊”地后开始形成的多民族文化共同体即两汉时期高句丽的“五部”文化 ,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和文化内涵上予以区别  相似文献   

2.
高句丽族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句丽的族源是多元的 ,其最早的源头应是青铜时代的高夷 ,而高夷既不是秽 ,也不是貊。作为以秽人为主源的夫余人以及青铜时代延续下来的貊人残部 (小水貊、“貊国”遗裔、梁貊 )也是高句丽早期的重要族源 ,但最早演变为高句丽族的应是分布于今富尔江流域的古高夷人。至于汉族 ,自高句丽开始形成时就是其来源之一 ,在高句丽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汉人融入到了高句丽族之中 ,从而汉族成为高句丽的最大族源。此外 ,融入高句丽的还有沃沮、肃慎 (挹娄 )、鲜卑、契丹、百济、新罗等族。值得强调的是 ,高句丽族的形成同古朝鲜并无多少联系 ;无论是箕氏朝鲜还是卫氏朝鲜 ,在地域上同高夷以及后来的高句丽五部皆不相重合 ,古朝鲜的先人良夷在青铜时代同高夷和貊人存在的空间皆无相同之处 ,而当高句丽族形成之时 ,卫氏朝鲜已为汉武帝所灭 ,古朝鲜族大都融入汉族之中。  相似文献   

3.
高句丽民族起源与民族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高句丽民族起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对高句丽民族起源还存在着一些分歧,主要有秽貊说、夫余说、殷商说、炎帝说、高夷说等。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中学者们往往混淆族源、族属、族称等概念,往往将民族起源和民族融合混为一谈,需要进一步澄清。笔者认为,传统的秽貊说、夫余说颇有疑义,许多新的证据表明,在高句丽民族起源问题上殷商说似乎更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4.
高句丽五部是在朱蒙立国前后以桂娄部为核心联合其它四部而形成的,但为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在五部的墓础上仿中原五方土制建立民族与国家的政治体制。与高句丽同出于貊的夫余和百济也都实行五土制,而各有其特点。五部制与高句丽统一的民族和国家的形成密切关联。这种制度随着高句丽奴隶制的改变,进而发展的“五褥萨”制,与后来东北的渤海、辽、金所实行的五京制当有历史的渊源关系。 一、五部的来源与形成 高句丽五部的来源最多可以上濒到朱蒙南下立国时。对高句丽五部的来源及其形成的研究,过去尚很少涉及。《通典》谓五部“皆贵人之族”,这可以作为探讨问题的一个线索。这些“贵人之族”, 当然是朱蒙所注重,尊敬和联合的主要对象,而这些“贵人之族”也一定  相似文献   

5.
中、朝史书对高句丽五部的名称记载虽不同 ,但却可以发现两种史料间的对应关系。高句丽五部以夫余人为主 ,融合了秽貊及部分汉族。各部的部长都不止一人 ,且地位不是平等的。在高句丽建国之初 ,五部的部长拥有行政、军事、司法等方面的权力 ,既是领主 ,也是中央官。随着对外扩张中高句丽国家机构的完善 ,五部的部长逐渐演变为地方官 ,形成五耨萨制 ,各方面权力受到制约。五部也不再强调部族的意义 ,而是成为行政区划概念。  相似文献   

6.
高句丽族的先人“高夷”自西周时就居住于我国东北地区(今浑江流域),战国时期曾纳入燕辽东郡的辖区;秦汉时沿袭战国旧制,至元凤六年时,汉昭帝才将高句丽居地从辽东郡中划出,并在此重置玄菟郡——史称第二玄菟郡。  相似文献   

7.
《高句丽简史》,韩国三省出版社出版,反映最近中国史学界的研究成果。该书是朝文汉文两种文字合刊本。在中朝文化交流史上增添了新的一页。“高句丽”和“高丽”不能混为一谈。高句丽原是中国东北境内古老民族貊族的一支。高句丽的历史是中国东北史以及朝鲜半岛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句丽简史》填补了史学领域的一个空白。尽管《高句丽简史》中立场、观点不同,但是作为学术问题,做到了各抒已见,求同存异。  相似文献   

8.
高句丽疆域沿革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句丽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割据政权 ,它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而它的疆域的扩展自然也有一个变迁过程 ,因此 ,对高句丽疆域的沿革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考察 ,对深入了解高句丽历史来说是颇为重要的。一、高句丽五部疆域的形成学界有一种说法 ,认为在朱蒙建国前曾有过“句丽国” ,这个“句丽国”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时就曾“居住过五个血缘集团 (五族 )” ,而“随着他们进入阶级社会便被强大的涓那部统一 ,编成为五个地方行政单位 (五部 )” ,“高句丽是继承句丽的国家” ,因此所谓“句丽国”的领域也就在初期高句丽的领域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9.
高句丽族的族源是比较复杂的,既有来自蒙古草原东部的貊人、夫余人,也有东北古 老的居民秽人、句丽人、真番人,还有来自中原的汉人。在简句丽政权统治下,上述民族进行长期 的民族融合,而后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并被贯以其政权的称呼,被称为高句丽人。  相似文献   

10.
从民族考古学上考察高句丽的城市考古学 ,其“城邑制度”的形成与山城的出现 ,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对高句丽山城及其形成规律的研究 ,应当成为高句丽古城研究的中心环节。本文作为《高句丽的城邑制度与都城》的姊妹篇① ,拟重点考察在高句丽的“城邑制度”下 ,其山城建筑中有别于中原城市考古学的特殊规律及其与“城邑制度”的关系。一、高句丽“五部”的形成与发展是其山城布局的基础高句丽“城邑制度”与山城发展的关系 ,从高句丽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过程通观考察 ,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 ,其早期“五部”的分布和发展 ,始终是高句丽山城的分区和…  相似文献   

11.
高句丽的族源过去一般都仅从高句丽王室的起源去考查,因而大都认为出自夫余或 貊。近年始注意从高句丽全族人民的来源去考查其族源。但由于以往文献仅载王室起源,而不载 人民起源,因此给考查其真正族源带来巨大困难。近年随着对高句丽兴起前该地区考古文化研究 的发展,提供了从考古文化考查高句丽族源的可能。本文全面综合了高句丽兴起前该地区的各种 文化遗存的族属,得出结论认为前高句丽文化是由夫余文化、夷文化、汉文化三种文化组成。因 此,提出高句丽的族源为夫余、夷、汉。并指出以后随着高句丽族的发展、汉人融入高句丽族者日益 增多。高句丽族最终成为以汉族为主源形成的一个民族。这是对高句丽族源的一个全新的答案。  相似文献   

12.
高句丽民族是汉唐时期活跃在东亚地区的一支重要民族,在其社会中存在一个特殊的“游人”群体,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包括狩猎业、畜牧业、渔猎业及采集业.“人”与“游人”共同承担国家的租税,两者缴纳租税的内容与数量不同,“人”每人每年纳谷五石、布五匹,“游人”十人每三年纳细布一匹.租税面向整个社会群体征收,根据土地多寡划分为三个等级.高句丽租税的制定充分结合了其自然环境,是因地制宜的体现,反映了高句丽人灵活的经济思想.通过对高句丽“游人”的解读对分析高句丽社会群体构成、社会发展模式以及经济结构提供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在西汉末年至唐总章元年(公元前37年至公元668年),将近七个世纪的时间里,生活在祖国东北的貊族的一支——高句丽人,在吉林省东部地区的鸭绿江中下游和浑江流域一带建立了高句丽王国。集安县城就是她的中、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富绕、美丽的洞沟平原上,保留有数以万计的高句丽古墓,人们通常称之为洞沟古墓群。目前这里已发现有二十座古墓中绘有彩色缤纷的壁画,这是古代高句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早以前,就引起中外学者的注视。他们虽然有过专门的论著和文章,但都局限于对壁画的编年研究,对古代高句丽社会的生产发展,社会风尚,宗教信仰,社会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都很少论及。笔者想就此提出一些粗浅分析,希望专门家们能给予批  相似文献   

14.
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高句丽民族 ,在衣、食、住、行 ,婚丧嫁娶 ,歌舞、出行、狩猎、征战 ,以及敬鬼神等习俗上 ,都有着民族自身的显明特点。一、衣食住行  根据史书文献记载 ,结合在高句丽古壁画艺术中所看到的高句丽民族的人物形象资料 ,对高句丽民族的衣、食、住、行 ,可以说是有了比较真实的全面了解。高句丽民族多在“大山深谷 ,随山谷已为居”① 的山区生活 ,由于“土田薄瘠”的自然环境 ,使高句丽民族养成艰苦朴素 ,勤俭持家的美德。可是每逢公会 ,人们都能以锦绣艳服的着装 ,佩带自己的金银首饰来打扮自己。说明高句丽民族在…  相似文献   

15.
从“别种”看高句丽族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别种”一词的含义,最初是指从原部族中分出后独立发展的子孙后代,称“别种”的部族与基本种之间族源相同。最早使用“别种”一词的正史是《三国志》,称高句丽是夫余别种,证明高句丽从族源上讲当出自夫余。但高句丽族在南下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民族融合过程,已成为不同于夫余人的新的民族。  相似文献   

16.
对于渤海与高句丽的相互关系,中外学者观点分歧很大。根据中外史书的记载,渤海的建国者与渤海国的统治民族为粟末,属于肃慎族系,而高句丽则属于秽貊族系。渤海族与高句丽族属不同。同时,渤海族在生产方式上亦与高句丽不同,前者以农为主,兼营家畜饲养、渔猎,后者则农业与渔猎并重。这进一步导致二者在饮食、服饰、居室与城池建造、婚丧、习俗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并无沿袭之处。这些再次证明渤海国并非高句丽的继承国。  相似文献   

17.
~~“高句丽”非族名考@宫玉海  相似文献   

18.
作为国家文物局和辽宁省“九五”边疆考古规划重点资助项目,由王绵厚先生撰著的《高句丽古城研究》一书自问世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该书有两个特点:一是作者下的功夫大,从“后记”得知,本书从酝酿到完稿经历10个春秋。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起,十余次亲自调查了省内外的数十座高句丽古城,又广泛收集、整理了国内外的有关考古资料和论著;二是作者在全面、客观地记述分布在鸭绿江两岸的高句丽早、中、晚期古城的现状、分区、分期和特征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与古城相关的诸多重要学术问题,如高句丽民族起源、文化内涵、城邑制度、出…  相似文献   

19.
高句丽、渤海文化之发展及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句丽,渤海,是汉唐期间,由高句丽族和(革未)鞨族在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主的广大区域里先后建立的两个民族政权,历时近千年,若溯其族源,则更长久。我国的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生息繁衍和交往融合的一处历史大舞台,其中即包括肃慎、东胡、(氵岁)貊三大族系中的各少数民族,同时也包括了自中原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高句丽早期王系的再整理,指出高句丽早期王系是经过人为炮制后的产物,从而肯定新朝诱斩的"高句丽侯驺",就是高句丽高氏政权承认的始祖朱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