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徐敦广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理性原则和主体意识是现代性思想的重要标志,而审美现代性则是现代性思想在美学领域里的展开,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中审美关系的反映,与现代性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现代性孕生了审美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又是对现代性的批判、重建和超越.审美主义所主张的美学与艺术的自律是审美现代性的重要原则,审美现代性也因此具有了反省和超越的救赎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与审美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也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6,43(1)
“现代性”是一个模糊、多义的范畴,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特征和表现。审美自觉是现代性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与现代性启蒙思潮的“理性崇拜”不同,审美自觉将“现代性”推进到了一个“感性解放”的阶段。现代唯美主义所主张的“为艺术而艺术”,推进了现代性视域中对于人类自由和艺术自由的理解。以“感性解放”为特征的“感性学”的建立是一种美学自觉,以“为艺术而艺术”为旗帜的现代主义则是一种艺术自觉。 相似文献
3.
宋卫红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1):6-10
审美现代性与现代性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对抗关系,它们是同一启蒙方案内部逻辑演化的产物,前者孕藏于后者的理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之中,后者的三次历史浪潮为前者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哲学依据.中国理论界对审美现代性的研究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5.
"审美现代性"专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宪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3(1):26-27
关于审美现代性问题,当代美学和社会理论都进行了不同的理论回应。这些理论回应为我们解释现代主义和先锋派艺术提供了某种参照和可能。《作为一个美学问题的艺术“命名”》关注艺术在现代情境中是如何被命名的。《“艺术体制”的批判性反思》则从3种关于艺术体制理论的比较入手,着重分析德国美学家比格尔的体制理论。《先锋派的形式意义》探讨先锋派艺术的风格逐新和形式主义倾向。三篇文章都把现代艺术所提出的美学问题作为对象,集中讨论对这些问题作出回应的不同美学理论,从而达到审美现代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功成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4(3):41-43,69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7.
成海鹰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5)
人们对工业文明和都市生活的深刻体验,使现代性问题在不到200年的时间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波德莱尔最先发现现代性中所包含的二重性,他指出现代性是过渡、短暂、偶然,也是永恒与不变,并以此命名美的双重本质.艺术家通过审美现代性理解人类文化的意义,其实表现的是道德现代性与人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成海鹰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8,21(5):659-664
人们对工业文明和都市生活的深刻体验,使现代性问题在不到200年的时间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波德莱尔最先发现现代性中所包含的二重性,他指出现代性是过渡、短暂、偶然,也是永恒与不变,并以此命名美的双重本质。艺术家通过审美现代性理解人类文化的意义,其实表现的是道德现代性与人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兰浩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5):117-121
肇始于西方启蒙运动的现代性,既带来历史的巨大进步,也引发现代社会的诸多危机。审美现代性作为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日益受到思想家的重视和关注。中国现代性的发生在天人关系、人与人和人自身关系的不同对待上与传统审美产生一定矛盾张力关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与现代性相融的对接面,激活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传统审美智慧,由此建构有中国化特色的审美现代性,是探索缓解现代性困境和危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11.
审美现代性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粟世来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5):22-28
消费主义文化是现代性历程中发展出的主要的文化再生产模式。在今天,这一文化借助全球化的伪装,推促了审美向日常生活的殖民,促进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进程。审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反思维度和批判面向;应该通过审美现代性来反思、批判被消费和审美全面覆盖的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性,揭露作为社会生活本身的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揭示消费时代的日常生活表征出来的审美幻象和消费政治。 相似文献
12.
徐迎新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9(1):48-52
救亡、启蒙是中国现代美学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特有的文化表征。梁启超美学不是在学院派话语系统中进行着美学言说,但其社会人生思想却同中国美学的近代化进程形成内在的暗合与呼应,代表着中国美学现代性话语的社会化表述。 相似文献
13.
刘进才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3):93-98
京派作家的审美现代性首先表现于文学观念上,他们均把美作为文学的中心.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侧重于对现代文明乃至启蒙理性的反思和批判,废名则执着于审美乌托邦的建构.京派作家对审美现代性的自觉追求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多元化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李世涛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3)
由于研究角度和关注点的不同,西方学者对西方现代性的特性有不同的阐释,但他们主要关注其断裂、理性化和反思性特征.实际上,反传统、理性化和反思性是西方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它们影响了西方现代审美思想和现代美学流派的发展,并使其呈现出反叛西方审美传统、反对工具理性和反思西方审美局限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作为地方性概念的审美现代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宪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2,39(3)
现代性是哲学、美学和社会理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探讨现代性可以有不同的路径。从作为总体性概念的现代性到地方性概念的审美现代性,这是一个有效的研究视角、进入地方性概念的复杂关系,也就触及到现代性自身的张力和矛盾。 相似文献
16.
谷鹏飞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4):74-78
海德格尔审美现代性思想是西方现代性思想发展的产物。西方现代思想中的启蒙现代性构成了海德格尔的基本反思立场,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张力结构则是海德格尔的基本批判向度。海德格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的批判意义则在于它代表了20世纪欧陆人文主义哲学对于审美现代性问题探讨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7.
18世纪英国的经验派美学家最早从主体自身出发提出审美不涉及利害的思想。这一思想最早由夏夫兹博里提出,哈奇生、艾迪生、休谟、伯克等人继承了审美无关利害的思想。在英国经验派美学的影响下,康德将"审美无利害"确立为一种美学原则。英国经验派美学提出的"审美无利害",体现了审美现代性的分化性特征。英国经验派美学家以此改变了单纯以德国理性派来研究美学的现代起源的观点,其地位和作用由此得到突显。 相似文献
18.
寇鹏程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4):181-185
中国和西方由于各自文明形态和文明进程的差异,导致了它们的审美现代性存在着两种根本的区别:一是在审美独立性追求上存在着差异,二是在审美对待现代文明的态度上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