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虽然王维骈文一直被人忽视,但是认真考察他的作品,就会发现它在初盛唐骈文和唐宋骈文的演化过程中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词藻变华丽繁缛为清丽平实;用典变繁富为精切简练;对仗化用经史,运用长句。  相似文献   

2.
乾嘉时期的文人和经士出于不同的原因,以改革文章写作模式为共同目的,使骈文创作兴于一时,他们对骈文采用了独特的视角,把骈文放在文章发展的源流中进行考察,发掘出它对文章创作的积极元素.虽然,当时人的骈文创作几乎以模仿为主,没有形成清骈文的特点,但对于文章创作的探索而言,他们在对骈文的研究中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建议,促成了清代文风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论唐太宗对宫体诗的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体诗风行梁、陈、隋三代,至唐贞观时,唐太宗依据儒家政教文学观对其进行了全面改造,变其轻艳柔媚为雅正典丽,以使其更好地为新朝服务。他认为儒学才是经邦治国之至道,是创业守成、作训垂范的思想支柱。儒家“诗言志”的思想必然取代元朝以来所形成的“诗缘情”学说。儒家思想复归,引起了初唐诗歌使命的转变,贞观诗坛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实践了诗歌“劝百讽一”的讽谏使命,逐渐走向注重诗歌辞采的典丽高雅,把诗歌从宫廷引向更为广阔的天地,提倡南北文风的融合,主张文质并重,以文学服务于政教又不失其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丁忱 《唐都学刊》2006,22(6):19-21
对唐初文坛华艳的文风,历来研究者们都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是这种文风的积极倡导者,他的文章也是华靡浮艳的。其实,唐太宗喜好美文不假,他的文学作品中也确实有风格卑弱之作,但其公文作品风格却比较质朴,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太一样。从公文内容与写作特色等方面对李世民公文文风的辨析,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清初文会兴盛,园林和幕府是举行文会的重要场所,也是骈文展开的空间依托.园林雅集与幕府集会有力地推动了清初骈文创作的繁荣,而某些园林更直接成为骈文创作的对象.清初其他文会活动以诗词唱和为主,但举办活动的过程中常常需要骈文、骈启、骈序、骈记、骈体书信等主要文类都有表现.园林雅集、幕府集会、其他文会等文事活动催生大量骈文作品,这些作品在题材、创作手法等方面具有开创性,在质和量上都有显著提高,使清初骈文承晚明渐兴之势而振起之,为清代中叶骈文全盛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骈文史上具有承启意义.  相似文献   

6.
唐太宗的诗歌具有独特的政治见识与深刻的历史现实意识。它表现为对儒家传统典籍的研习与尊崇;对国家政治策略、历代君主失败教训的反省与自我劝勉;对儒家崇高政治理想的向往。太宗政教诗的形成除了现实政治的需要之外,还与他的文学思想有关。而贞观之际以太宗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圈及魏晋六朝以来文化选择与文化流变的趋势又成为其政教诗创作的现实文化背景与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7.
唐太宗对中国古代史学作出了卓越贡献,主要表现在:他是设馆修史制度的创立者,对中国史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力提倡编撰史书,亲自撰写《晋书》四论;继承和发展了史学“褒善贬恶”、“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8.
陈百川 《东西南北》2011,(21):72-73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开明君主之一。他在位23年,文治武功,成绩卓越。开创了中国古代最为繁荣昌盛的阶段之——贞观之治;他能征善战,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当皇帝后,又平定天下,威震四方;他虚怀若谷,任人为贤,察纳谏言;他宽仁爱民,让百姓休养生息,使社会繁荣稳定,将国家推向鼎盛。  相似文献   

9.
邵志国 《唐都学刊》2006,22(5):20-22
赦宥是中国封建社会君主常用的一种政治手段,唐太宗在位期间,赦宥作为一种政治策略和工具,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安定政局、巩固统治的功用,赦宥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比较明显。太宗对待赦宥的态度也十分慎重,每次赦宥均有着特定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对巩固太宗的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房太宗李世民以其封建政治家少有的恢廓胸怀和卓越胆略 ,提出了任人唯贤、知人善任、“赏罚分明”、赏直斥谀等一系列重要的人才思想 ,对当朝乃至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沛霖 《阅江学刊》2010,(1):104-110
针对1937年南京保卫战中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的历史评价,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论,有些学者至今对唐还持有否定态度。分析唐生智在南京保卫战之前、期间与末期的言行以及当时日军及西方媒体对此役的评论等种种材料,思考保卫战失利的原因,力求公允地评价唐在此役中的功与过,为历史人物的清白正名。  相似文献   

12.
孔颖达的《对<论语>问》,是一篇精美的政论文,但宋代俞德邻认为,唐太宗误认曾子为孔子,而颖达竟不省,故责其告君欠谨。俞德邻的解读依据《新唐书》。根据《贞观政要》、《旧唐书》、《十三经注疏》、《全唐文》,《新唐书》所载《对<论语>问》错误有二:其一,张冠李戴;其二,文体不合。同时,《全唐文》等文献所载《对<论语>问》的几处异文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韩宏韬 《唐都学刊》2006,22(2):10-12
孔颖达的<对<论语>问>,是一篇精美的政论文,但宋代俞德邻认为,唐太宗误认曾子为孔子,而颖达竟不省,故责其告君欠谨.俞德邻的解读依据<新唐书>.根据<贞观政要>、<旧唐书>、<十三经注疏>、<全唐文>,<新唐书>所载<对<论语>问>错误有二其一,张冠李戴;其二,文体不合.同时,<全唐文>等文献所载<对<论语>问>的几处异文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段建军 《唐都学刊》2007,23(1):113-117
散文是一种“有意思”的艺术形式,散文的“意思”是伴随着创作主体的相似思维——相似发现、相似联想、相似想象诞生的,要探寻散文的“意思”,必须探寻散文创作主体的思维过程。作者进行怎样的相似思维——相似联想与相似想象,散文作品就具有怎样的意义;作者相似思维——相似联想与相似想象的能力有多强,其散文作品的“意思”就有多强,多新颖。  相似文献   

15.
孟伟 《唐都学刊》2006,22(1):109-111
沈德潜是清代著名诗人,向来研究者者对其诗论关注较多,而对于作为其文学批评一部分的散文文论却鲜有论及,其实在《沈归愚诗文全集》中,《文钞》占有相当大的分量。沈德潜在散文文论方面也有自己的理论主张,“文之与道为一”是他论文的理想和最高标准。他认为文章立“道”为根本后才能讲求章法技巧,“才”、“情”、“养”、“气”是文章写作的关键因素,应加强学养,做到醇雅。他的散文文论与其师叶燮有着承传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明代散见词话的文献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明代笔记中关于明代词人生平行状的记载,如明代重要词人马洪的生平资料,就主要见于徐伯龄《蟀精隽》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两部笔记。二是明代诗话、笔记中多载明代词人佚作。《全明词补编》尽力网罗,仍有遗漏,如《蟑精隽》所载刘泰《点绛唇》,《六砚斋笔记》所载张铁《念奴娇》均为佚词。三是从明代学术性笔记中采摭词史佚闻,亦可构成对词史或词学接受史的补充。  相似文献   

17.
对于明中叶史家唐顺之重要史论著作--两部<解疑>,后世一直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两部<解疑>的产生,应是充满忧患意识的士大夫唐顺之对明中叶以来剧烈社会变化的历史性思考.它们在历史评价方面的事功观和时势观、对皇朝统治中君臣关系、民族观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春秋笔法的积极反思等三个方面,都表现出突破以理学为代表的主流意识形态束缚的倾向.两部<解疑>产生原因,不仅存在于时代背景、性格和学术思想等各自领域内,更是上述诸方面融合交汇的结果.两部<解疑>的史学思想对唐顺之的<左编>具有直接的影响,并通过<左编>印迹于李贽<藏书>中的某些历史评议.从这层意义讲,它们可谓为晚明史学启蒙思潮中社会批判思想的"先声",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论企业技术创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自身的发展、对企业技术进步的辐射、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等作用。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准公共产品性、风险性、市场性和商业性等特征。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主要来自主体和环境两个方面,称为“技术创新主体论”和“技术创新环境论”。加快企业技术创新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