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集中表现在群与社会的文化差异之上。前者强调血缘性,后者强调公共性。人类社会共同起源于氏族血缘制度,但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这种制度便出现了分化,一部分遭受私有制的重创而形成以公共权力为前提的社会形态,即国家组织;一部分则经过巫术革命,在进一步强化它的血缘等级与血缘情爱之外,凸显巫术与血缘的结合,主要表现为以图腾、神话、巫术为一体的原始信仰对于氏族部落的统制及巫术意志对于氏族部落权力的主宰,由此形成以私有权力为特征的群形态。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是一个已经讨论了百余年的老问题,而巫术化的氏族血缘制度的提出,则是在百年讨论基础上将问题更深化了一层。  相似文献   

2.
一、血缘群体的形式和作用血缘群体是产生得最早,延续时间最长,势力也最大的一类群体,它们在人类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也是最大的。现以中国历史为例,来分析血缘群体的形成、形式和作用。1、原始社会──氏族群体在最早期的蛮荒时代,氏族本身就是一个以血缘为纽带联接在一起的整体,不论是母系氏族也好,父系氏族也好,氏族内部没有等级,氏族的每个成员都得为整个氏族的生存努力。氏族是氏族成员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经济组织和生活组织。在保护氏族成员的生存,解决与其他氏族的关系这两方面,氏族组成的部落是比氏族的范围更宽,但联系…  相似文献   

3.
在原始社会,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氏族制度,是基本的社会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变迁,由最初的母系氏族演变为父系氏族;由氏族发展出胞族、部落等组织。进入阶级社会后,在不少地区和民族中氏族组织依附于政权组织而残存很久。达斡尔  相似文献   

4.
从甲骨文"姓"、"氏"二字看中华姓氏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的姓和氏是同一个概念,没有区别.但从甲骨文"姓"、"氏"二字的构形来看.上古时期姓和氏是不同的.姓是源于同一个女性祖先的氏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记,氏则是姓的分支,是后来子孙繁衍后各个分支特有的称号或标记.从演进过程来看,中华姓氏经历了一条从严格区分、明血缘、别贵贱到姓氏合流的发展之路,演绎出一部中华姓氏文化史.  相似文献   

5.
氏族,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组织单位,是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社会组织。对于它作为社会组织的特征,摩尔根、马克思、恩格斯都作了专门研究,在他们的有关著作中都有专门的论述。氏族作为原始社会时期的一个人们共同体,它与其他的人们共同体,例如,它与原始群共同体有什么区别?与民族共同体又有什么区别?其中一个本质的、主要的区别,就是氏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而原始群是以游动群居,男女杂交为主要特征,民族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所以,共同的血缘是氏族共伺体的一个特征。马克思就说过,“氏族是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具有同一个氏族名称并以血统关系相结合的血缘亲族的总和。”正因为氏族有这样一个特征,所以不管世系按女系计  相似文献   

6.
与世界文明比较,血缘宗法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个中的原因当然很多.从"共同体"的视角看,氏族"共同体"及其残余由于没有充分解构而在阶级社会的继续存在是中国传统社会呈现血缘宗法性特征的深刻历史根源.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缺乏普遍的商业文明期,缺少和氏族贵族相抗衡的平民和工商业阶层,没有形成氏族"共同体"内部尖锐的对立状态,使得氏族"共同体"没有能够完全解体,建设国家的任务被民族贵族独立承担和达成.因此,中国国家不是按地区而是按照氏族"共同体"建立的,这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呈现出血缘宗法性特征的根本原因.从"共同体"视角考察人类社会现象将使我们对诸多社会问题获得一种全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正> (一) 部落本是原始社会的一种基本的社会组织,是形成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初始形态。由于部落是由一个氏族为核心或由几个氏族联合组成的,所以马克思将其称为“血缘共同体”。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大部分血缘氏族部落基本解体,但是在一些少数民族中部落这一群体却以其变态形式即地域部落的形式延续下来。地域部落仍明显保留着原来部落的名称,以及许多关于氏族部落观念的残余,而且留有时间甚久。一些游牧民族,直到封建社会,还有这种部落残余,居  相似文献   

8.
从藏族的古代传说和文献资料,特别是本世纪初在敦煌出土的古藏文文献看,藏族的氏族部落组织起源很早。藏族在原始社会时期同其他民族一样经历了漫长的氏族部落阶段,氏族起源的神话传说、氏族部落崇拜的神衹和宗教、部落形态下的文化生活,以及部落间的交往和战争,构成了藏族远古史的主要内容。藏文古籍中关于藏族起源于四大姓氏或六大姓氏以及由六大姓氏繁衍出各个支系分布于青藏高原各地的记载,反映了  相似文献   

9.
简析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封建社会绵亘两千余年,发展十分完备,是与其政治结构密切相关的。认真探讨中国封建社会的内在结构,揭示其基本特征,有助于我们把握其特质,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一、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的首要特征。中国社会是带着氏族制的脐带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的,它非但没有清算氏族制,反而保留了氏族制的残余。文明的发展是由家族到国家,国家混合在家族里面。统治者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利用宗法血缘的心理和生理基础,将氏族制发展为宗法制,用宗法血缘的纽带将家和国联结起来。家庭以及家族成了联系家和国的中介。同时,在结构和功  相似文献   

10.
华夏娃氏起源可上溯炎黄及夏、商、周三代,而世界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人们都只有名而无姓。至公元19世纪意大利各城邦国家始用姓氏;英国至11世纪贵族始有固定好姓氏,16世纪乎民才普遍使用姓氏;日本明治维新后,于1870年、1875年政府两次颁令平民也必须使用姓氏;泰国1912年,土耳其1934年始用姓氏。①人类社会由原始群而进入母系氏族社会,其血统与财产之继承权皆以母系计。每一氏族,即以每个老祖母为代表的一个公有制母系大家族;每一氏族,各有标志与徽号,即图腾,具有宗教崇拜色彩。进而产生更直接表明氏族世系的称号与标…  相似文献   

11.
韩国姓氏是新罗、高丽时期崇尚中国文化模仿汉族姓氏建立的,与选择姓氏相联系的就是一些氏族将中国人作为东来韩半岛的始祖,建构氏族的早期传说与历史,族谱创立与发展过程与此密切相关.朝鲜实行科举制,形成以士大夫为中心的两班社会,是宗族及族谱文化发达的社会成因.韩国的罗氏有罗州罗氏与锦城罗氏两大支,其较为确切的历史都始于高丽王朝末年,两支罗氏在17世纪都修有大同谱与派谱,是朝鲜氏族固有世系记载向中国宗法式世系记载转变的时期,比较全面地接受中国族谱文化,也对族姓的历史进行了建构.韩国罗氏与中国的关系以及早期的历史,需要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12.
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同动物群体的根本区别。横向联系、开放性是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条件和标志。一在原始社会,社会成员按照血缘关系组成氏族公社,同一血缘的成员居住在一起,进行着氏族内部的经济协作和思想交流。它是封闭式的社会。这种氏族间相互隔离和自我封闭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了摩尔根的家庭史学说提出以来关于血缘家庭问題论战的过程,对于一些否定和非难摩尔根血缘家庭和马来亲属制理论的观点及其论据进行了分析,指出:认为马来亲属制是图兰夏威夷亲属制的简化、把它视为次生的亲属制的“简化论”和“次生论”是极为片面的;企图以异辈婚的存在来否定血缘家庭的存在也是缺乏说服力的;建立在两种生产相分离的理论基础上的“两合氏族组织”的方案是一种虚构;认为恩格斯并不相信血缘家庭的存在,那是对恩格斯的误解。本文还认为,摩尔根用亲属制推论出血缘家庭曾经存在过的方法是合乎历史逻辑的,因而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肯定;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大量增加的考古学和民族学材料没有动摇这个理论,而是进一步证明了它的正确性,我国西南地区的民族学调查材料也完全可以验证血缘家庭曾经盛行于人类历史的早期;血缘家庭与普那路亚家庭一起,构成了由原始群团向氏族发展的过渡阶段,否定血缘家庭的存在就必然要否定杂婚和普那路亚家庭两个历史阶段,从而也就割断了由原始群团向氏族过渡的历史进程,使马克思主义的氏族起源学说失去其基础,这是血缘家庭理论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马来式亲属制度产生于氏族解体以后的历史时期是没有问题的,至今我们没有见到过任何一位中国或外国的民族学家提到过任何一个具有马来式亲属制度的民族尚处在氏族社会之前的历史阶段。因此,摩尔根根据马来式亲属制度推导出的所谓血缘婚姻和血缘家庭,即使存在的话也只能是在氏族社会之后,而不可能在氏族社会之前,就是说它不可能是最古老的婚姻家庭形式。马来式亲属制度证明血缘婚姻和血缘家庭的合理程度,仅仅在于氏族外婚制被打破以后,使得原属同一氏族(或同一外婚制胞族)的“不同生母的兄弟姊妹之间的婚姻”被禁止到什么程度“无法断定”。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制度盛行 ,宗族组织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 ,姓氏作为宗族血缘的符号和标志 ,人们赋予其很多的文化意义。这种文化对古代法律也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本文就传统姓氏文化与古代的家族制度、与古代的婚姻制度、与立后收养制度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姓氏,黎语称为“番茂”(fan53ma:u55)或“茂”,是最能体现黎族父系血缘关系的一种文化现象。黎族的姓氏和名字是分开的。名字只是限于个人,而姓氏则体现出整个具有父系血缘关系的氏族乃至部落。一般情况下,黎族只叫唤人的名字,待要了解这个人的各种社会背景时,才涉及到这个人的姓氏。对于黎族姓名的这种复杂关系,外族人一般很难观察到,以致有不少研究者认为黎族没有姓氏,甚至认为构成黎族名字的声母是姓、韵母是名。这都是对黎族社会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太深入的原故。黎族姓氏,据目前所调查,约上千个,几乎都以动植物、所居住的地名和偶…  相似文献   

17.
我国姓氏之书远自周代已有世本,继之者有汉代王符《潜夫论》志氏姓篇,应劭《风俗通》姓氏篇,六朝何承天《姓苑》,贾执《姓氏英贤传》,唐代林宝《元和姓纂》,宋代邵思之《姓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郑樵《通志氏族略》,王应麟《姓氏急就篇》,明代陈士元《姓觿》,凌迪知《万姓统谱》,清代张澍《姓氏寻源》,黄本骥《姓氏解纷》和《续通志·氏族略》等著述,此外散见于古籍中有关姓氏之资料尤多。前人从简单的著  相似文献   

18.
华夏姓氏滥觞于远古神话时代,其主要源头是神话中的"始祖赐姓"与"图腾为姓",中国第一古姓"风"就是图腾崇拜的结果.神话时代的"姓"与"氏"是一种血缘与地缘的标志,"同姓不婚"是姓氏的最基本功能.随着炎帝黄帝及其后裔的繁衍壮大,中华姓氏不断衍生,姓氏文化趋于丰富.当今华夏姓氏前100大姓其祖姓都出自神话时代的古姓,神话帝王及其后裔为当今华夏子孙的血缘祖先.<山海经>为我们提供了华夏古姓的史前资料.  相似文献   

19.
宗法农奴制度下的周代婚姻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代奴隶制是带着氏族的公有外壳和氏族血缘纽带的奴隶社会,对于国家奴隶主集团来说,财产基本上是共有的。因此财产的个人血亲继承还不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反映到对妻子的独占性同居权的占有意识,还没有形成一种强烈的占有性欲念。因此,对妻子的贞操,对嫡庶妻和嫡庶子的区分,以及相应于这种区分的存在的关于权利和义务的区分,还不可能被提到现实性和法典性的意义上来。再者,对于殷代的农村公社或农村公社下的氏族成员来说,由于公社外壳和氏族血缘纽带的存在,同样不存在财产的私有和继承问题,对妻子的贞操和血统的纯正,也都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隶属歙县,1987年黄山市成立时,划归黄山市屯溪区的篁墩,在徽州的氏族移民迁徙和追求氏族血统的宗族社会形成中,是一个有着独特和重要意义的地方,历史上曾有几十个姓氏家族以此作为始迁地和保祖发祥地,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在众多的迁居篁墩的氏族中,程氏和朱氏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两大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