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文本的英译究其本质是一种跨文化传播。为提高旅游翻译质量,更好地传播中国优秀的旅游文化,促进中国文化更快地"走出去",用传播学作为理论依据,以金沙遗址博物馆中英旅游文本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旅游文本翻译与传播的关系、中英旅游文本的异同、英译方法和技巧等,归纳出旅游文本翻译原则。以求跳脱传统的在乎翻译的"译",从不一样的角度来看待翻译这一言语活动。  相似文献   

2.
典籍是承载了中国5000年传统文化的巨大宝藏。典籍英译是中国文化传播的核心力量。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典籍英译会具有一些特点。为了更好地达到中国典籍向外国传播的效果,典籍译本应该与原文意义相当,风格相称。本文以赵彦春教授的《英韵三字经》为例,从翻译策略与形式内容方面来分析典籍翻译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球性传播,是塑造国家良好形象、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有效手段,而翻译工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国传统服饰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传播的环境下,服饰文化的翻译策略主要有异化法、音译法、省译法等,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要根据服饰文化的内容与选择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达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也成为重大关切,典籍翻译工作也因此被给予更多的重视。《孟子》作为我国传统经典之一,在对外传播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没有得到与其传统地位相符的重视,应该进行进一步探讨。理雅各《孟子》译本作为里程碑式的作品,影响巨大,但其中也不乏各种原因导致的文化错位现象,笔者在此浅议,期望能为后来典籍翻译工作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际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把文化传播出去。中国文化外译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被称为"逆向翻译"。然而,许多人对逆向翻译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因此,需要对正向翻译和逆向翻译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逆向翻译"是中国文化翻译的必然选择,应培养更多有双语文化背景的译者来介绍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6.
李白诗篇传诵千年,众多诗句已成为经典,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为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贡献不少力量。由于李白诗歌的突出成就,影响深远,西方一些著名诗人早在二十世纪以前就开始翻译李白的诗歌,他们对同一首诗歌的翻译有着不同的版本。本文从译者的主体性出发,以《静夜思》英译版本为例比较分析李白诗歌的翻译。  相似文献   

7.
为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文学作品的外译,减少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阻碍,帮助中国文学进一步走出去,基于维索尔伦语境顺应论,以白睿文的英译本《活着》为例,结合奈达和邢福义对文化的分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负载词对其翻译策略进行分析。以期帮助译者顺应目标语文化,避免翻译中的文化亏损,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8.
以宋朝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从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对这首词的五个翻译版本进行比对研究。从新的翻译角度来对我国传统古诗词进行研究,以期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消除因翻译不当而引起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读,巩固中国在世界语言文化生态系统中的身份地位,增进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促进世界语言文化的多元共存和全球语言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旅游外宣翻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旅游外宣翻译是全球文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旅游景区、旅游产品和旅游文化为目的,以汉语旅游材料为信息源,以外国语为载体,通过诸如旅游手册、旅游指南、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介和诸如光盘、广播、电视、互联网等音像媒介为渠道,以国外游客为主要传播对象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旅游外宣翻译包罗万象,涉及政治、教育、经济、宗教等诸多因素,具有涉及面广、翻译策略多样、跨文化特色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国际文化软实力合作与竞争并进,一方面,世界文化融合,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一方面,世界各国文化软实力激烈竞争。顺应合作与竞争的潮流,孔子学院应允成功建立并且快速发展,不单单推广汉语言教学,还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孔子学院是我国"走出去"的一项重要外交策略,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最好体现,促进了我国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力和发展力,为我国树立了良好积极地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11.
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常常通过对意象的描写进而借物抒情。而这种意象的使用也使中国古诗词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喻意美。在诗词英译的过程当中,由于语言、文化、历史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对诗词中意象的翻译也常常需要译者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对中文诗歌意象翻译的研究在中国的翻译发展与文化传播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闫召峰 《职业时空》2008,4(1):25-25
中国是诗的国度,丰富多彩的诗歌作品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歌以其凝练概括的意象,优美精练的语言,丰富强烈的感情,优雅深邃的意境,对人的审美能力培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唐代僧侣诗人寒山及其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千百年来未受到正统文化的认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寒山诗经过美国著名诗人加里·斯奈德的翻译,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寒山甚至成了"垮掉的一代"的精神导师。寒山诗在国内外的两种命运,吸引了大批学者的研究关注。寒山诗的热潮在文化走出去的今天颇有借鉴作用,其主体间性的探究对后来的文学作品走出去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步提高,特别是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途径愈发广泛,这对国内高校教育教学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来华留学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加强对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入,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来华留学生,高校必须基于文化自信,利用学校课程、地域特色文化、校园文化、社会活动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使来华留学生主动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使者。  相似文献   

15.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推动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外国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中国人民对于外国的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等津津乐道,却忽视了本民族的传统节日。随着中国民俗节日文化日益边缘化,对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成为时代的重要主题。从文化角度探析清明节文化意象翻译的方法策略,不仅可以提高中国民俗节日文化翻译的可接受度,还可以让中国民俗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7.
许译实践对文化翻译的处理方式灵活多样,而许氏翻译理论则是对中国传统译论的扬弃和发展。本文从文学和审美的角度,结合诗歌翻译实例对许氏理论(以"三美论"为主)进行对比分析,力求客观、准确的评价其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指出中国学派的翻译理论体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是湖南的传统特色手工艺品。湘绣文化及其作品正努力迈入海外市场,但是语言的障碍严重影响了湘绣文化的对外传播。对湘绣文化在海外推广中出现的翻译难点及翻译对策进行探析,这对其他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翻译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更有益于推动湘绣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增强,这对翻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译工作者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经验,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好文化宣传的使者,以便于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本文以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为例,针对翻译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的特点,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应用,将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翻译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付琼 《现代交际》2011,(10):49-50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所作的惟一一部回忆散文集。本文以杨宪益所译《朝花夕拾》英译本为分析文本,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重点分析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杨宪益夫妇是如何处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的。文化负载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缩影和焦点,如何向西方读者忠实地传播中国特有的文化是翻译过程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同时这个问题也是杨宪益夫妇在翻译过程中一直所重视的。本论文将试析在翻译过程中杨宪益夫妇是如何采取多种翻译策略从而达到自己忠实地向西方读者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