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赵国思想家荀子为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明代开国功臣刘伯温所著《郁离子》以"稽考先王之典,以待王者之兴"为追求的目标,其作为寓言体文集,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郁离子》中《楚王好祥》有珍贵的荀子史料,虽为寓言,但内涵丰富;与荀子思想进行对比研究后,可见刘伯温对于荀子理解之深切,用心之良苦。明清以来,荀子之所以越来越成为儒家道统"孔孟"之后不可或缺的圣人,刘伯温塑造的荀子寓言形象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
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先秦思想史上具有承先启后意义的一位思想家。"性恶论"是荀子独具特色的思想,其所有理论都建立在"性恶论"的基础之上。荀子主张"化性起伪",即通过后天教化,学习积累德性以达到"圣人之善";在义利观上,他从现实的角度引导人们在"好利"与"好义"之间权衡;提倡隆礼重法和德治法治相结合,关切百姓的合理需求。总体来说,荀子伦理思想还是强调"礼义"的教化。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哲学大师荀子在《天论》篇中明确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实现"与天地参"要"制天命而用之",在顺天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利用天。  相似文献   

4.
荀子的人性论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他对"性"的含义有特别的界定。不管他在人性问题上怎样立论,其最终目的依然是使人为善,为此荀子提出"化性起伪"的说法,还提出"涂之人可以为禹"的人性理想。  相似文献   

5.
荀子是战国中晚期儒家重要代表人物,继承儒家"礼治"思想。其未照搬儒家原有"礼治"学说,而是对人性论做出自己的解释,并以此为基础推出了"礼",以礼化性,实现内圣,隆礼重法实现外王。荀子形成了以礼为核心的隆礼重法的社会政治思想,这种思想延续了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的正统。  相似文献   

6.
廖名春 《国学学刊》2021,(1):5-12,141
《荀子·儒效篇》等引诗"无思不服"当读作"无使不服",意为没有命令不服从;"视人罔极"当读作"视人罔恒",意为看起来变化无常;"作此好歌"当读作"作此小歌","小歌"即《赋篇》"其小歌曰"之"小歌";"民之贪乱"当读作"民之念乱",与《小雅·沔水》"莫肯念乱"同,意为民心思乱。《臣道篇》引诗"莫知其他",当读作"莫折其他",意为不会有别的折败、损失;"妨其躬身",当读作"妨其穷身",意为危害终身。  相似文献   

7.
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是一个以"礼"、"法"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先秦文化生成时期的一个思想精粹。但是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仍对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理想人格的分析历来受到各派系的深入研究,其中儒家学派对此有研究为孟子、荀子。荀子的理想人格理论结合人性论思想,将"士、君子、圣人"分层次展现不同的理想人格形象。对人格的完善,荀子看到要想将人本性恶有改变,就应该对人格进行"化性起伪"。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人才观的进一步发展和儒家文化的创造性作了完善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继孔、孟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荀子顺应时代要求,批判吸收了各家之长,成为战国后期一位集大成的思想家。荀子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对我们有借鉴作用,尤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研究荀子教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荀子"解蔽"的认识论主要包括"蔽"产生的原因和"虚壹而静"的具体方法,以往也都是循着这样的路径对其进行阐述。在循依荀子本人的观点的基础上,融合前人对荀子"解蔽"思想的理解,将"解蔽"的过程展开为体认"道"的过程,旨在从"蔽"产生的原因和解蔽的方法讨论中找出蕴含的反思意向。  相似文献   

11.
清華簡《殷高宗問於三壽》闡述許多哲學概念,其中把"利"也作為重要概念提出,這與孔子、孟子罕言利的態度有很大區别,而與荀子重義也重利的觀念吻合,與當時的社會發展相適應。以下試通過與荀子思想的比較,逐句解析《殷高宗問於三壽》關於"利"的內涵。  相似文献   

12.
荀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儒学思想家,在他的代表作《荀子·礼论》中就阐述了欲与礼的关系,并且秉持着独到的见解。这一理论概括与当今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着契合的相同点。通过二者对比可以为我们深刻探索欲与礼之间的关系提供帮助,同时二者关系的价值也为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提供了更多参考与启迪。  相似文献   

13.
张华 《现代交际》2013,(11):18-20
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发扬儒家思想的同时,吸收了法家思想,形成了其法律思想。主要有法律比附思想、法定主义思想和法律正义思想,并提出了"法义""法数""类"三个法律概念。对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化宫     
《老年人》2002,(4)
古时“四”字表吉祥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里,“四”字是吉祥、完美、周全的意思,因此用“四”来命名者很多,例如:“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战国有“四君”: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古代有四“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元曲有四大名门: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古典小说有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谢自静)何谓“三宝殿”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宝”是指佛教中的佛、法、僧…  相似文献   

15.
荀子是战国末叶朴素辩证法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稷下学宫"最为老师""三为祭酒"。荀子的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自然观方面荀子提出"天人相分"论;在历史观方面荀子提出"群而能分"论;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化性起伪"论,在政治论方面荀子提出"礼法结合"论,在认识论方面荀子提出"天官意物"论,在逻辑学方面荀子提出"制名指实"论。荀子朴素辩证法思想的特点包括,朴素辩证法与朴素唯物主义相结合;朴素辩证法具有一定系统性。荀子朴素辩证法的历史地位,先秦朴素辩证法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6.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模式是和谐模式。"作为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更是将和谐作为其道德理想的最终目标。荀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其哲学思想中更是散发着和谐的光芒。本文正是以荀子的哲学思想为基础,以人、自然、社会为纽带来阐述荀子哲学中蕴含的和谐理念,并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范缜的《神灭论》是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荀子、王充等前人无神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形神相即""形质神用"为主的形神论观点,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对范缜的形神论内容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高景才 《职业》2013,(33):165-166
荀子认为人生的本性是恶的,而且生来就有欲望,并会越来越大。为使个人欲望最大化,就必然会起而竞争、争夺,甚至引起混乱。因此,他主张要制定“礼”来加以约束。本文对荀子以隆礼重罚为核心的法治思想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荀子思想中的明分使群、天人观、性恶论、礼论等思想极为深邃,其思想视角独特,立论深刻,现在仍然值得我们深究进一步挖掘出其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而推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老师——最广泛流行的敬称中国古代称教书者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古人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牌位供众人朝拜,可见"师"的地位之高,受人之尊。随着岁月的更迭,"师"的称谓后来演化为"教师"、"老师"。如今,"教师"的称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