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问题近年来成为外语习得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英法人称代词的用法进行对比,讨论二外法语习得过程中的英语人称代词的迁移影响,分析中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
图式概念是基于理性思维下的概念,而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倾向于具象认知的直观思维,故图式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有效性,本文通过对中国图式的本土化研究,力求以《易经》哲学下的审美图式(阴阳、卦象)来解释中国古代绘画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3.
新干方言人称代词从形式上看比较丰富,从语法上看,它们在句中都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本文从新干方言人称代词这一语言事实出发,运用描写分析法,突出新干方言代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4.
双关语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广泛应用在许多文学作品、广告及日常会话中。目前对双关语的研究往往停留在语义层面上。文章借助于Sperber和Wilson(1986/1995)提出的关联理论,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分析了双关语的生成及其理解所需语境的构建,并根据关联原则,从语境效果和处理话语时付出努力的角度阐释了双关语的推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人称代词"俺、咱"的基本意义和语法功能等方面来描写,探讨永城方言人称代词"俺、咱"的特点,试图揭示这种特殊现象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湘乡方言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的形式与用法进行了具体说明与分析。同时将湘乡方言中的代词用法与普通话中的代词用法进行了比较,突显了湘乡方言代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汉语和满—通古斯语言的指示代词回指方式进行了比较。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汉语和满—通古斯语言表示回指的方式具有共通性,这主要表现在回指方式与人称代词的相关性上,即第三人称代词与指示代词的同形或同源现象,并且发现这一同形或同源现象并不为汉语和满—通古斯语言所特有,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8.
作为空间的认知主体,人在探索与认知环境的过程中具有整合场所感知的特点,通过空间拓扑关系认知形成知觉图式,进而自发营造出特殊场所氛围。目前,许多寺观园林的研究浮于表面,止于平面构成关系分析,缺乏对人在空间体系中的知觉体验以及对场所氛围感知的关注,本文基于对成都经典道观青羊宫现场调研与资料整理的基础上,通过研究知觉的图式化过程探索道教氛围空间的组织架构手法,希望对道观空间以及其他特殊场所氛围古迹的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
人们利用双关语"指物借意"的语言表达手段,含蓄又诙谐的文字效果表达情感和思想,接收者结合语境、文化等方面的背景知识进行选择与理解,使得交际过程更为轻松,富有深意。本文从关联顺应相结合的理论模式下对双关语进行解读,运用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过程和顺应论中的语言选择过程来分析交际过程中的双关语。  相似文献   

10.
修辞是对语言的再次加工,是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手法和技巧。作为修辞的一种,双关也不例外。双关语分为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双关语作为修辞中最为重要的代表之一,最为生动地体现了修辞在语言运用中的含蓄、幽默、生动、形象的特点,也是最符合中国人心理特征的表达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1.
杨威 《现代交际》2012,(7):30-31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为了提高运用法语的交际能力与效果,要注意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级别的语言.法语商务口语讲究实效,使用词汇简单明了,避免空洞浮夸;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本文尝试运用夏尔·巴依文体学的直接表达法和间接表达法,来分析商务法语口语中的各种文体特点.例如:在语音方面要尽量多地使用联诵;在语法方面,主语人称代词、疑问句句式和语式方面都有特定用法.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广告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本文是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为基础,从人称系统角度来研究广告语中的人际意义,从而了解广告如何运用语言的人际功能引导读者以实现其广告的商业目的。  相似文献   

13.
意象图式赋予了人类认知世界的能力,帮助人类预测和推理建立在人们日常身体经验基础上的普遍概念系统。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意象图式理论日益成为语言研究的焦点。本文尝试从理论提出、发展等方面概述意象图式理论,以便更好地把握该理论在外语教学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肖兰兰 《现代交际》2010,(5):62-62,61
广告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量有关广告的研究不断涌出。本论文试图从图式的角度对广告语篇的生成和理解加以分析,通过结合具体亨例,得出图式认知模式对广告语篇的生成和理解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由此拓宽图式理论的实际应用与解释力范围。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研究分析中式英语在词汇搭配方面的概念整合过程,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揭示了中式英语在词汇搭配层面上形成的深层认知机制和人们在创造过程中的心理和思维认知活动,动态的揭示了中式英语形成的内在机制,从而指出了语言的运用能力与文化背景知识等因素也是与其息息相关的。通过对各心理空间的认知映射过程的分析,对中式英语的认知模式提供了新的分析途径,丰富了该理论和中式英语在语言学界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历时研究,其认知机制比较复杂,但意象图式却是最根本的动因。意象图式使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成为可能,并为最终的范畴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日汉语中惯用语的使用频率都很高,而隐喻是惯用语发挥作用的关键手段,也是当代语言研究常用的分析方法。本文抽取了日汉语中含"马"的部分惯用句,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视角出发,对比分析了其中的隐喻机制,发现"马"的隐喻概念在两种语言中的共通性来源于古代文化的相互交融,差异性则是受到不同民族历史、思维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借用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希尼诗集《通向黑暗之门》和《在外过冬》中四首诗歌的语言形式及其触发的原型效应,并揭示诗人构建其爱尔兰民族身份的过程。研究发现,诗人通过使用命题结构、意象图式、隐喻和转喻的构建原则,聚焦民族语言、个人—集体、自然—人类等多个话题,始终站定爱尔兰民族身份的队列,呼吁和弘扬爱尔兰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9.
水乃生命之源,一方面,在法、汉语中都有着相似的隐喻映射,如"时间、力量、灾难、失败";另一方面,法汉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使得"水"在两种语言中也存在着不同的隐喻认知。通过选取与"水"相关的谚语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法、汉语言中"水"概念的隐喻投射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两种语言中"水"的概念隐喻投射的共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20.
图式是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常见的概念。英国心理学家巴里特将之定义为"人脑对过去反应和经验的积极建构,即对大脑中长期记忆的组织和唤起,是大脑中连接新知识和背景知识的框架。"图式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外语听力,写作和阅读中,但是鲜有学者将之应用于口译过程的分析中去。因此,在本篇论文中,作者试图引入图式理论来分析口译过程,发现自觉构建图式并利用其来方便口译的方法。论文开头将回顾口译研究和图式理论的研究历史,指出将图式理论应用于口译过程分析的可行性。然后论述论文的理论基础,即图式的定义,特征,以及与本文相关的图式类型。为方便论述,论文主体部分借用了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的内容,并将各个图式在口译过程中的作用分别阐述。作者以为记者问的内容作为口译研究材料更为典型和可信。论文的目的是想引起人们对图式在口译过程中的作用的重视,帮助译者有意识地利用图式来解决口译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