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恩格斯是将国家服务性和国家权威性联系起来并作出辩证理解与说明的第一人.恩格斯视国家权威性向压迫性异化为国家的"祸害",认为巴黎公社的革命性措施有力地避免了历史上不断重复的国家职能蜕变.列宁将恩格斯的国家理论付诸实践,在苏维埃国家建设中,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恩格斯的国家理论.列宁提出:建立国家管理专门队伍,保持国家管理机关相对稳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该永不间断地学习,持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监察,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列宁对恩格斯国家理论的实践反思,至今仍然是值得借鉴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2.
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从俄国经济发展和革命斗争的实践出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制理论。他的所有制理论不仅表现在分析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发展中、表现在帝国主义理论中,还表现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理论中。列宁的所有制理论不仅是对马克思经济理论和所有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直接实践,并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思想家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3.
无产阶级用代表自身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身,实现自身思想理论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这是无产阶级理论武装的本质。列宁认为,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是无产阶级形成自我阶级意识、保卫革命胜利果实和培养共产主义新一代接班人的迫切需要,必须坚持理论灌输的基本原则、课程教学的基本途径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方法。高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必须牢牢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阵地,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途径、载体和方法,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作用,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内容与形式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4.
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领袖,列宁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对贫困落后的苏维埃俄国进行了认清基本国情、提高工人地位以及发展社会生产力三个方面的实践活动,从而使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得以巩固。结合中国共产党取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将列宁的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经验运用到消除贫困工作中,揭示出坚持党的领导是消除贫困的内在要求,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可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在区分和解决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关键问题上,不仅可以彻底消除贫困,而且还可以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5.
十月革命胜利后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并开始了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本文试图以十月革命后苏俄七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立论的根据 ,从三个层面勾勒、阐发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 ,怎样达到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设想难以实现的历史环境下,列宁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社会从此遥遥无期,他改变了马克思的革命套路。列宁在区分社会主义革命与实现社会主义这两个不同概念的思想前提下,倒转了马克思的先发展生产力然后革命的社会主义革命模式,先发动社会主义革命,用暴力夺取国家政权,然后利用政府力量和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逐渐达成向科学社会主义的过渡。这是一种在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跨越观,无疑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创举。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晚年对东方尤其是俄国的关注和研究,既是学术理论完善和发展的需要,更有时代条件变化和革命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列宁主义主要是结合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形成的,它开创了东方马克思主义的先河。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引领、借鉴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针对一些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进行的所谓"批判",列宁专门撰文回应了这些歪曲事实、肤浅的批判.列宁认为,资产阶级理论家在没有弄懂马克思地租理论的情况下,片面解读马克思地租理论,妄自否定马克思地租理论的科学性,维护所谓的土地递减理论,其实质就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列宁对此给予了坚决的反批判,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  相似文献   

9.
10.
马克思认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形态的更替既具有客观必然性,又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就一般规律和人类社会整体而言,社会形态的更替由低级到高级依次运行,但由于内因和外因的综合作用,单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形态的更替则呈现出多样性。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自觉运用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11.
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无产阶级国家政权下的国家资本主义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学说里还是个空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列宁创立了苏维埃政权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理论,揭示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下国家资本主义的本质、历史地位和运行方式。这个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开创了在经济文化落后、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先河。  相似文献   

12.
苏维埃政权建立不久,党和国家机关中就暴露出许多问题,如机构臃肿、官僚主义、干部管理水平低下等等。这些不良现象的危害性极大,它们严重地侵蚀党的肌体,扼杀人民民主,妨碍苏维埃国家经济建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列宁提出了改善国家机关的任务。在改革的过程中,列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从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性质出发,提出改善国家机关应当遵循的三冬原则:党的领导原则;人民管理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围绕这些原则和“宁可数量少些,但要质量高些”的改革方针,列宁采取了一系列改善国家机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列宁的资本主义社会理论把资本主义划分为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他关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之说虽已成为历史,但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仍然是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的现实特征,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列宁的资本主义社会理论是否过时,要历史地、客观地看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要正确理解当代全球化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和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建设就必须认真研究列宁的资本主义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14.
15.
异化劳动思想是青年马克思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详细分析了劳动者与自己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自己劳动相异化、劳动者与自己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关系相异化四个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现代化建设。发展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生活,很有必要对青年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进行再思考,尤其要大胆正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异化现象并坚持科学的分析态度。  相似文献   

16.
列宁提出了关于欧洲哲学发展的圆圈说。冯契从理论实质、认识论根源、普遍意义、历史基础、古今辩证法的角度深刻把握了列宁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准确地划分出了中国古代和近代哲学发展的圆圈。冯契并非把列宁的圆圈说作为一个模式主观地硬套中国哲学,而是努力把握中国哲学的矛盾运动。他既看到了中国哲学与欧洲近代哲学的共同本质,也看到了中国哲学的特殊性。他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哲学思想,揭示了实现哲学理论突破的条件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尚待解决的问题。冯契运用列宁圆圈说来研究中国哲学史,既是以特例来验证列宁圆圈说中包含的普遍原理,也是对自己的哲学体系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正义论是批判正义论的典范,这归因于"批判性"是贯穿于经典著作的一条红线,也是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生动体现。正义批判论是无产阶级的正义论,它与资产阶级正义论在对待正义的立场、态度、方法与道路等方面存在根本分歧。正义批判论否定普遍、永恒的正义观,认为正义的实质是经济关系的价值映像,正义的判断标准是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有机统一,实现了正义观念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8.
庄子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源头,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的弱国宋国,作为亡国者之后,宋人的"遗民"意识当是十分浓厚的。产生于这样一个国家的道家学说更易背负中华民族沉重的隐痛。他关于生死、荣辱、进退、材与不材的观点都与儒家学说相悖,他对当时的仁义道德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并否定判断社会政治制度是非善恶优劣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