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刘景霞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74-77
胡塞尔、塞尔等的研究表明:意向性是一种心智能力,是人类心智对客观世界的"指向"或"关于";塞尔进一步认为语言的产生依赖于意向性,意向性是言语行为的基本特征,是语言哲学的基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意向性具有社会属性,集体意向性是意向性社会性的体现。徐盛桓的"基于心理模型的常规推理"的理论进一步证实语言和意向性的紧密联系。以这一理论为指导,通过例证分析,我们发现,集体意向性在话语理解中具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景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1):1-4
集体意向性反映的是社会群体共同的心理诉求和价值取向.社会心理基础是深化群众路线研究的一个十分有价值的研究维度和视角.因此,从集体意向性角度解读群众路线建立的社会心理基础和党的方针政策获得合法性的基本依据;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人民大众集体意向性表达的主要价值取向;彰显社会转型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就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3.
何爱晶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35-140
认知语言学的“涉身性”特征决定了转喻研究必然已涉及主体的认知心理因素。但观察之下发现,无论是基于结构主义的“指称论”,还是基于认知语义学的“概念扩展”理论,都只是强调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概念对应,而较少考虑到认知主体的意识活动所发挥的作用。从心智哲学的意向性理论出发,通过对转喻的本质性特征进行重新思考,提出了转喻意向性解释的三原则,并进而建构了一个转喻的意向性解释框架来对同一本体为何会产生不同喻体的问题加以说明。研究表明,转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是一种“解释”和“被解释”的关系,决定本体以何种语言形式(喻体)进行表达的是认知主体的意向性。 相似文献
4.
周红辉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33(1):148-152
语用派和认知派对言语交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形成合作原则与自我中心的对立。基于社会认知理论视角,通过考察两种观点共同关注的核心概念如意图、注意、共有背景等发现,所谓‘对立观’其实是辩证统一的,两派的差异在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合作与自我中心都是交际中的客观存在和构成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语义范畴构建的意向性,通过对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的相关研究发展回顾以及心智哲学意向性的概念厘清,利用案例分析与比较论证研究法,以心智哲学的意向性为基本工具,重点探讨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的意向性问题。研究发现,认知语言学认为范畴化是人类认知和概念化的结果,而人类有意向性的认知是具有普遍性的;从事物的多维性来考察,范畴化不但遵从了意向性的选择,而且在意向性的“利己”“方便”关照下,在范畴层次的构建中,功能维度较为凸显;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基本层次范畴、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交流活动的需要,所以语言表达中选择世俗范畴化,而摒弃科学范畴化,其实也体现了某种意向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多能动者的人机合作是当前人机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人与机器作为能动者能够实现交流、协同与合作。为了实现更加有效和优质的人机合作,应当建构集体能动性。这种建构是可能的,因为人机合作满足集体行动、集体意向和共同结果这三个建构条件。人机合作中集体能动性的建构包括认知维度和行为维度。认知维度借用“我们-模式”和“共享意向”理论内在解释人机合作中的集体能动性;行为维度借用联合行动模型和随附关系理论观察和模拟外部行动从而建构人机合作中的集体能动性。 相似文献
7.
领导行为、员工合作与集体创新——基于浙江省小企业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莺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5)
本文利用浙江省164个小企业的样本,探讨了任务导向型和关系导向型领导行为对小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尤其是研究了员工合作行为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任务导向型和关系导向型的领导行为均对中国小企业集体创新活动有着间接影响;员工合作行为在关系导向型领导行为和小企业集体创新活动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而员工合作行为在任务导向型领导行为与小企业创新活动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本文就该结果进行了探索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宋珊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158-164
意向性涉及心灵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被看作认知内容的来源,人工智能经常面临缺乏意向性从而没有语义内容的指责。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意向性不是认知过程的本质,也不是行为的原因,它只能在语境整体中呈现,因此意向性是一种基于语境的建构。虽然维氏否认机器会像人一样思考,但其建构的思路却为AI意向性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前提。我们可以基于句法建构整体性的语境和语义,并通过节点的权重来突出意向性关系。语境是人类的“生活形式”的体现,因此AI的意向性是派生性的,它只有在人类的“生活形式”中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敏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10):73-78
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幼儿园教师在小组合作环节中的支架行为尤为重要。为此,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以安阳市幼儿园教学技能比赛的获奖作品为例,选取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环节,从支架教学理论角度出发,分析教师支架行为的类型。研究发现:在小组合作环节中,幼儿园教师的支架行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间接支架行为”和“直接支架行为”。在“间接支架行为”中,又可分为“激发兴趣”、“建立自信”和“积极反馈”三种具体行为;在“直接支架行为中”,又可分为“解释任务”、“启发思考”、“提供策略”和“直接示范”四种具体支架行为。 相似文献
10.
吴业明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Z1)
随着台湾政局积极变化和两岸协商进展加快,祖国大陆与台湾建立机制化的经济合作模式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关注岛内CECA认知问题及其差异,追溯两岸对抗思雏与合作思维产生的根源及影响;可以断定两岸思维模式的转变与两岸经贸交流有关,这里无意忽视政治因素而只强调经济因素;经济合作不是出于理想主义或利他主义的考虑,而是利益集团和政治家利益算计的结果,其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认知和态度;现阶段两岸经济合作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障碍,若干战略问题考验着两岸中国人的智慧. 相似文献
11.
社员认知、利益需求与农民合作的制度安排分析——基于江苏的调研数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满足社员利益需要和行为激励出发,对影响我国农户合作行为的微观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社员参与合作的根本动机是产销服务的需求和市场收益的提高,绝大多数社员在利益分配方面更重视惠顾贡献的回报而不是资本回报;社员对合作组织的认知程度低和合作组织自身存在的制度缺陷是影响社员合作行为和合作组织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侯林平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77-84
关联理论(RT)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并为“翻译的认知取向研究”开辟了道路。RT关照下的译者主体性具有“多元”认知变际和“有限理性”的建构主义本质;译者主体性的“度”是由译者认知成本与语境效果来确定的。基于关联认知范式并且通过分析和借鉴国内外现有译者主体性的认知模式,提出了“双重认知体验-推理交际模式”。此模式具有自主性、交往性、体验性、动态性等特征,这些区别性特征不仅使之有别于其他同类模式,而且使之具备较强的心理现实性。 相似文献
13.
员工的忠诚、合作与组织的集体创新能力--来自浙江省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阐述了集体创新理论的发展,并对集体创新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在理论上分析了影响企业形成集体创新能力的其中的两个因素(员工的忠诚、合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理论模型.用浙江省小企业的调查数据从实证上进行验证,得出影响企业集体创新能力的两因素模型.在结果讨论中,对小企业的管理理念提出一些建议.最后指出外部环境处于劣势的小企业,应把企业的集体创新能力作为形成小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 相似文献
14.
朱婷婷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6)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英语文体学方面的重要文献.本文在简要回顾原著内容的基础之上,从认知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进行评述,指出隐喻是认知性和社会性的统一;隐喻可以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王委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32-136
进入21世纪以来,叙述学研究正面临第三次范式变革。发生在多领域的叙述转向对经典与后经典叙述学提出了挑战,赵毅衡“广义叙述学”理论框架的提出无疑顺应了这种发展趋势。面对叙述向多领域扩展,叙述的交流性得到凸显,事实上,叙述的交流性是叙述文本普遍的存在方式。交流叙述学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经验的社会化是人类完成自我与社会建构的基础,与意向、合作、经验共享、叙述自反性共同构成交流叙述学的认知基础,这些基础构筑了包括叙述在内的人类交流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福建省邵武市为案例点,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和参与式座谈等方式对南方集体林区林农合作组织发展的相关利益者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研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确森林经营主以后,如何通过合作组织这一形式解决林地分散经营带来的林业抵抗风险能力降低、林业经营成本增加等问题.通过实地调查发现,目前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合作组织发展的动力、自身运营能力、法律支撑和政策环境等方面.根据研究发现的问题,本文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对今后南方集体林区进一步推进林农合作组织的发展,从而促进集体林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18.
新自由制度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重要范式之一,是在批判、修正和超越现实主义理论基础之上建构的.罗伯特·基欧汉认为,在霸权后时代,即使存在现实主义的三种基本假设、国家之间相互依赖关系以及各国共同利益等客观条件,霸权后合作还是不会自动实现的,因为这些因素只是给霸权后合作带来一种可能性.为此,基欧汉提出了实现霸权后合作的一种新路径方案:创设国际机制.鉴于此机制的特殊地位,既要看到它在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上的创新,也要认识到它在研究机制上的静态性、理论的非强制性和依附性等方面的不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19.
陈书奇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88-92
由于受马克思恩格斯小农经济理论和农民合作思想的影响,在新经济政策实行以前,列宁对以家庭为生产组织形式的小农经济一直是否定的。但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村实行的余粮征集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同质集体劳动为特征的农业公社、共耕社等组织并没有显示出高于个体农民的生产效率,于是,列宁果断地摒弃已不合适宜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新经济政策,在农业领域又退却到个体农户独立生产、允许私人贸易状态之中。但是,如果不对私人贸易加以控制,必然出现私营商人剥削农民、操纵市场、脱离国家控制和监督的消极结果,于是,列宁晚年明确主张采取农民商业合作,以取代私人贸易,实现小农经济和国家经济体制的衔接。这是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思想的勇敢扬弃和宝贵创新。 相似文献
20.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10
我们一般把直觉理解为一种与知觉相似的认知能力。从此出发,虽然有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不同的进路,但二者在关于直觉的价值问题上总体保持一致:直觉是知识尤其是哲学知识的重要来源。随着当代哲学自然主义的兴起,从能力视角出发的两种理解进路在对直觉认知价值问题上的内在紧张关系逐渐公开化。我们认为,这根本上源于一种价值预设:直觉是一种获取知识的认知能力。借助理智德性这一概念,我们重新对直觉进行定位,进而尝试解决这种矛盾。直觉是认知能力和认知品格的结合体,是一种提供认知规范的理智德性。从此出发,我们不认同当前实验哲学对直觉的认知价值的否定性态度,它的实质在于哲学的科学化,最终只能使得哲学远离现实的人与生活。我们认为,作为一种理智德性的直觉,它的认知价值重点不在于获得科学意义上的知识,而是体现为获得关于经验世界的合理信念以及道理,为理解经验世界提供开放的空间。如果如此,直觉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认知能力和方法的认知价值就能得到辩护。 相似文献